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4 13: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2021年单元测试卷(2)
一、课外阅读(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五四”时期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
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
C.我们不能说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
C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C.郁达夫《故都的秋》
D.史铁生《想念地坛》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停留于观念,其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理念创新必须进入实践领域,将观念形态
为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而文化消费则是实践层面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特别是在逐步进入全面小康之后,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文化消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受到商业规律的
,但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其特殊性是
的:文化产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价值理念,无时无刻不都在
地影响着消费者,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乃至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对文化消费的考察,就远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一般商品消费行为去着眼。事实上,(
)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转化制约显而易见潜移默化
B.转变制约显而易见耳濡目染
C.转变限制不言而喻耳濡目染
D.转化限制不言而喻潜移默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质富足之后需要进行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B.精神文化消费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不仅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而且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C.精神文化消费不仅是物质富足之后的需要,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
D.物质富足是前提,之后还要着眼精神文化消费,这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发展的前景,而且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水平。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神文化消费的品位,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显示,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B.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显现,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C.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D.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既是一个民族审美高品味、精神风貌良好的显示,更是一个国家强大经济实力的体现,是比硬实力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项目,需要协调规划、策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工作。其中,①________。策划应综合考虑地段、交通、人群和投资回报、经济模型测算等特定条件,同时能够与现有历史建筑相适应。当然,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不仅是设计问题,②________。技术问题未达到要求,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目的就难以实现。如今,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理念愈发普及,③________。例如,在四合院改造中,可以使用新的环保材料﹣﹣竹钢,代替传统木材应用于建筑结构和门窗,这样,能源损耗就大为减少。
?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唐代疫病的相关记载颇为有限且非常零散。因此学者们多认为唐代疫病发生次数较少。但事实上,史书记载虽少,但唐诗之中的记载却颇为丰富,仅《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就有300多首描写疫病或者与疫病相关的诗歌,写下与疫病相关诗歌的诗人有数十位,如骆宾王、宋之问、王维、杜甫、高适、韩愈、白居易等等,他们生活的时间跨度横贯了整个唐朝289年的历史,这足以证明疫病始终是伴随着唐一代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2021年单元测试卷(2)
一、课外阅读(19分)
1.
【答案】
(1)D(2)B(3)C(4)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先总提观点,最后总结全文③论证条分缕析、对比论证,“大品”与“小品”的对比(5)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由“载道”转为“言志”、洒脱自然,“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
【考点】
科普阅读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答案】
A
C
(1)A(2)C(3)B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解答】
第一空,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指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变化。此处强调创新理念通过“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来承载,不是情况的变化,而是矛盾双方的变化,故应为“转化”。第二空,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局限在范围内。此处强调商业规律对文化消费的制约关系,不强调界限,故应为“制约”。第三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此处二者均可。第四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对象是文化产品,应用“潜移默化”。
故选A。
根据文段的对象“精神文化消费”和末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顺序可排除AD.根据“精神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精神文化消费的高品位,显示的既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品味、精神风貌的体现”可排除B。
故选C。
原句存在如下问题,“品味”不能做下面句子主语,递进关系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还要注意一面对两面的关系。A.“品位”不能做后面的主语,且是两面对一面。B.正确。C.“高品位”不能做后面的主语。D.语序不当,应先“经济实力”后“精神审美”。
故选B。
故答案为:(1)A。(2)C。(3)B。
【答案】
策划工作最为关键,还是技术问题,改造也应尽量减少能源损耗
【考点】
语境填句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唐代疫病史书记载虽少,但唐诗记载颇为丰富,可从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证明疫病始终伴随着唐一代。
【考点】
社会科学类
小说阅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要求压缩语段,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解答】
结合“唐代疫病的相关记载颇为有限且非常零散”分析,概括为唐代疫病史书记载虽少。结合“史书记载虽少,但唐诗之中的记载却颇为丰富”分析,概括为唐诗记载颇为丰富。结合“仅《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就有300多首描写疫病或者与疫病相关的诗歌,写下与疫病相关诗歌的诗人有数十位,如骆宾王、宋之问、王维、杜甫、高适、韩愈、白居易等,他们生活的时间跨度横贯了整个唐朝289年的历史,这足以证明疫病始终是伴随着有唐一代的”分析,概括为从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证明疫病始终伴随着唐一代。
第7页
共20页

第8页
共20页
第9页
共20页

第10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