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作文系列讲座:第7讲 照应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轻松学作文系列讲座:第7讲 照应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7 09: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轻松学作文系列讲座
第七讲
照应
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照应的概念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
,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与呼应的区别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照应”就是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件事,就好比你照镜子,镜子里的你和你是一样的。而“呼应”呢?意思就是后面的话是接着前面的话说的,就好比有人在远处喊你,你就“呼应”。
照应的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一、题文照应
  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
鲁迅《故乡》中写中年闰土的到来,便照应了“我”刚回乡进家时母亲说的一段话:“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如果没有这段交代,而后面写闰土的到来,就太突然了,失去了照应。
  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最后写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这里提到的“三拳”照应了前文打在鼻子上的一拳,打在眼眶眉梢的一拳,打在太阳穴上的一拳。
  
  
三、首尾照应
  写文章必须时时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结尾照应开头。《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结尾处有:“……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来表达主题,开头作者从切身的感受中提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问题,结尾部分,以议论抒情的形式作结,把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战
斗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文章首尾呼应,突出了主题。
  又如杨朔的《荔枝蜜》,开头写道:“花鸟鱼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结尾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实,结尾虚,开头抑,结尾扬,首尾相互照应,将文章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名家美文
  
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内容讲解
……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阅读手记】
  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
  
铲煤
  
杜运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
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评析】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幽幽橄榄情
  
王泉
  奶奶给了我一颗青色的橄榄。我轻轻一咬,立刻,舌尖泛起了一股涩涩的味儿。我失望地睁开眼,把这颗青果子吐了,连同那破碎的希望一块儿吐了,只剩下涩涩的味儿还留在嘴角边……
  从小,我就觉得奶奶并不爱我,我的感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记得妈妈说过,我学走路时,奶奶眼睁睁地看着我一次次跌倒,听着我的一声声啼哭而不扶我。到我三四岁时,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怪规矩”——每次吃饭,必须把面前那碗搭配了蔬菜的所谓的“配菜”吃完。再后来,奶奶又给我订了一条更严的规矩,让我每天早上风雨不误地去晨跑。多少次在凛冽的寒风中退缩的我,又被奶奶拽住,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跑……总而言之,奶奶对我太严厉,就像这颗青橄榄的味儿一样,涩涩的。
  我摇了摇头,想把这些童年的往事连同青橄榄的涩味儿一起抛开。可猛
然,我发现嘴里的涩味儿已荡然无存,却化作了缕缕沁人心脾的幽香……噢,对了,我分明记得,每次在我跌倒自己又爬起来后,奶奶总心疼地抚着我的小膝盖,直问我:“还疼吗?”分明记得,在我那碗“配菜”的碗底,常还藏着一个鸡蛋,或是几块排骨。分明记得……哦!我懂了,就在我尝到青橄榄幽香的同时,我懂了,自己为什么对这幽香有这种独特的、温馨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真正懂了,这涩味儿后的幽香才是最有魅力的,最值得回味的。
  青橄榄淡淡的幽香还回味在嘴角边,萦绕在心头上。我终于理解了奶奶对我的那份深沉的关怀,也领悟了那缕缕幽香所蕴涵的浓浓的爱。我若有所思地转过身,轻轻地对奶奶说:
  “奶奶,我还想吃青青的橄榄。”
  
【评析】
  文章以青橄榄起笔,又以青橄榄收束,
  首尾照应之妙自不待言。在具体内容上前后照应也十分周密。文中第二、三段内都依次写“我”的学步,吃菜,晨跑……具体反映了“我”对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为最后点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如此严谨的结构正反映了作者构思的缜密,表达的认真。
  
  
  
内容讲解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年,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交流互动更加的丰富多样;大家对生活、对工作、对学习的认识和追求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你都有哪些真切的经历与体验,又有什么思考与感悟,请选取感触最深的方面,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得抄袭套作,否则扣分,直至零分。
感悟时代变迁
我再次翻开了《新源监狱志》,不仅被一代又一代监狱人为崇高的事业奋斗的一幅幅画面所吸引,联想起一幕幕凝结的记忆,油然产生了对老一辈创业者们的敬佩之情。当年,正是他们的坚忍不拔、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才换来监狱事业今天的辉煌,人民的幸福与安宁。这种感受是真切而现实的,这些被装订保存的文字和图片,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或许你见证过,或许你亲历过,或许身处当今时代的年轻人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甘与苦,或许老一辈创业者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比拟的。是啊!对于生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经历的人来说,对待生活的感悟、幸福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就拿监狱民警的经历来说吧,对于出生于战争年代,生活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时期,经历过艰难困苦的老一辈创业者们来说,感到如今的生活充满阳光;对于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经历过轰轰烈烈时代的监狱第二代来说,对如今稳定富足的生活认为是一种满足;而对于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监狱第三代来说,对于监狱民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敬佩之余,则期
许监狱事业能早日迎来更加美好时代。如今的90后、甚至零零后,可谓是监狱事业的后来者,他们是青春激扬、充满蓬勃朝气的一代。从他们身上我又找回了自己当年的影子。那时的我们精力充沛,干起工作来总有使不完的劲,虽苦犹荣,累,并快乐着,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是啊!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文革时期,经历过十年动乱、64风波、89学潮的特殊年代,又经历并感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土生土长的监狱第二代来说,从儿时起就受父辈们的耳濡目染,并经历了新疆监狱从艰苦创业到发展壮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到现代化的加工产业,从粗放式管理到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亲身感受到了监狱一步步走向成熟、成长壮大的过程,并决心为监狱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有句名言说得好,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唯有不满,才有追求;唯有不断地追求,才能不断地进步。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不同时代的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生活道路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又走出不同的路。生活的全部魅力就在于它是充满矛盾的,动荡不定的。拉普顿说“生活如同在沙漠上跋涉,需要顽强
的毅力和勇气,生活如同在江河里游泳,需要胆略、镇定和魄力,生活就是创造,需要刻苦、智慧和迎难而上;生活就是战斗,需要汗水,鲜血和临危不惧。”历史是面镜子,铭刻着过去,照着现在,更展示着未来。
【详解】对于这个题目,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很接地气,源于生活。如果要写好作文,就要靠我们的同学平时关注生活,对生活有深入的思考。题干“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你都有哪些真切的经历与体验,又有什么思考与感悟”一句,让同学们感觉比较亲切,不会有生疏感,至于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就看学生对生活认知的深度了。文体上比较宽泛,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都可以,写生活的变化,可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切入进去,不要面面俱到。如从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人与人的相处等角度切入,谈今天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主题。总之,一定要把变化写出来,把真切的经历与感悟写出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