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培优36计】第 28 技 虚实—相生相济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作文培优36计】第 28 技 虚实—相生相济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2 15: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28

虚实—相生相济
【名家垂范】
姥姥的端午
□王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
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
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
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
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
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
218

28

虚实
—相生相济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
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
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
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
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
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
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
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
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
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
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
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
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
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
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
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
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阅读引导】
文中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19
【名师指点】
从无话可说到妙笔生花

章佩亮
同学们写文章,遇到的困扰最多的恐怕就是无话可说了。一片绿叶,写了形状、颜色、纹络之
外,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一件事情,交代了起因、经过、结果,好像也差不多了。但看后总觉
得太单调,太刻板。其实,有一个小技巧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虚实结合。
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
杏出墙来”等都运用了这种方法。
何谓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人有五官感受:味觉、触觉、视觉、听
觉、嗅觉,我们通常主要靠这五种来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感知,但大家对第六感这一说法也一定不陌
生,说白了,也就是“想到了什么”而已。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
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
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
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试想,当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那样的表述空间是多么的广阔!当出
现了“不说不快”的境界时,酣畅的表达所带来的表现力、感染力自然不言而喻了。
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
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
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
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下面结合文例,说一说这一技巧的运用。
1.联想法就事写事,必然受到时空的限制,不易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这时可运用联想法
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生动。巴金的散文《灯》,由眼前的灯联想到“远古的火炬”;秦牧的散
文《土地》,由眼前的土地联想到晋公子重耳逃亡时重视土地的故事……联想的东西有时很美、很
动人,故可以此补“实”的不足,使“实”的形象更完整。方纪散文《挥手之间》写作者在读到毛
主席的《沁园春·雪》时,是这样联想的:“我们从这里仿佛看到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真正力量,听
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词里的每一个字,如同火炬一般燃烧起来,整个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
明。”这里,“听到了革命前进的脚步声”,看到“火炬一般燃烧”“前沿阵地刹那间一片通明”等,
都是以“虚”形补“实”象,有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激情。
2.心理法写心理活动比较自由,可抒情、可议论、可再现形象,可补实记之不足。
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有一段:“我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
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这里用虚写的形象与“实”作对比,以示“我”的自责,更使读者感
到生动亲切。
3.梦境法梦是虚幻的,任何生动的梦都是虚假的,但用梦来反映人物的追求和理想,却有美
妙真实的效果。杨朔《荔枝蜜》的结尾:“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梦中一变,就很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主题自然也就鲜明了。
4.传说法
221
在记叙现实事物的基础上,引用一些传说,就会让人看到该事物的历史渊源,
从而显示出该事物的意义。吴伯萧的散文《难老泉》为写“难老泉难老”,在介绍“难老泉”的来
历时,引用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展示出中
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优良传统,加深了“难老”的意义。
5.写景法记人叙事时,作者选用一些恰当的景物描写,或述发生时间,或言当时气氛,或烘
托形象,或揭示意义,均可补充“实”的不足。散文《温馨的风》结尾写道:“啊,好一片花涛香
海。丽日当空,迎面缓缓送来一阵温煦而芳馨的风,那风,直扑到我怀里,一路疾苦,简直爽然若
失了。”作者描绘的这个景,是与情交融的,以此景完善了“实”的记述。
6.议论法就事写事,往往使人的认识肤浅,但若加上精辟议论,便能立刻使主题得以升华。
刘宗明的《一件珍贵的衬衫》这样写道:“然而从这件小事中,我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
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这使一件平凡的衬衫(实),
升华出了不平凡的意义(虚),主题更加深刻了。
7.抒情法作者在叙写事物时,用抒情法引导读者,能迅速地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澜,从而产生
共鸣。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充满了激情:“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
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
国度而骄傲”。作者抒发的是英雄爱祖国的激情,补充了事实的记述,使英雄、祖国在读者心目中
的形象更为崇高。
总之,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大
222

28

虚实
—相生相济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
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
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
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记叙文中的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办法很多,至于什么地方用什么“法”,须依情况而定,不
可牵强。记叙文记事太实不好,但太虚也易空泛,故以虚补实要适度,要恰到好处。
【名题演练】
亲爱的同学,你的书架上或同学的课桌里可能有这些书籍: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白
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些书籍有的也许曾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
有的也许我们没有读过,但它们别具一格的书名一定能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
某种情意。
今天,让我们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求:(1)
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名卷展示】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考生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将要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在心里说:
“不是不让你来的吗?”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
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
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形容枯槁的父亲,真怕看到他们灼人的眼
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
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耕地时对
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生寝室,时不时地
有同学进出。
“大(父亲),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
“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
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大,食堂的饭卖完了。”“哦,
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夏日炎炎也要忍饥挨
饿回去的。
“孩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
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
30
元钱。
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不由地,一种沉重
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大,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落
在脚下,树上的枫叶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
【点评】
这篇文章在动人的真情实感之外,行文上虚实结合,使父女二人的形象都更加丰满。如在作者
跑出去见父亲时对在校情况的一段虚写,交代出导致后面事情发生的原因——虚荣心;在父亲说“待
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后,虚写作者记忆中父亲一向忍饥挨饿回去,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不仅爱着女儿,
还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担心的父亲。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文章的感情表达富有层次,更加打动人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