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
30
技
含蓄—弦外之音
【名家垂范】
鸽
子
□[俄]屠格涅夫
我站在一个平缓的小丘顶上,在我面前伸展着一片熟的黑麦田,彩色缤纷,有时仿佛是金色的,
有时又仿佛是银色的海洋。
不过在这片海洋上没有微微激荡的涟漪,郁热的空气纹丝不动,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雷雨。
在我身旁还有阳光照着——虽然炙热,但光线已经很暗淡了;可是在黑麦地后面,并不十分遥
远,一大堆暗蓝色的乌云遮蔽了整整半个天空。
一切都隐藏了……一切都在太阳的最后一丝不祥的阳光下忍受煎熬。——听不见一声鸟鸣,也
看不见一只鸟影,甚至连麻雀也躲藏起来了。只有在近处,233
一张孤零零的巨大的牛蒡叶还在固
执地飘动,发出簌簌的声音。
田埂上,苦艾散发出来的气味多么强烈!我眺望着那蓝色的庞然大物……于是,心里出现了一
种茫然的不安。“喏,快点来吧,快点来吧!”我想,“你闪烁吧,金色的蛇,你战栗、轰鸣吧
——你移动、翻滚、奔腾吧,凶恶的乌云,你让这种闷人的痛苦终止吧!”突然,瞧,在它单调、
沉闷的深蓝色的背景下,平稳而舒徐地闪过一件东西,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或是一团白雪。那是一
只白鸽从村子里飞出来。
它一直飞着,一直飞着——老是笔直地飞……随后飞到树林外去了。
过了半晌——四周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可是,猛然间,已经是两块手帕闪过,是两团白雪
往回飞:这是两只白鸽正在安稳地飞回家去。最后,风雨大作,势不可当!我好容易回到了家。狂
风怒吼,像发疯了似的到处乱窜;红褐色的低云在奔腾,好像被撕成了一块块碎片;一切东西都在
旋转飞扬,混杂在一起了;倾盆暴雨落下垂直的水柱,噼噼啪啪地打着;闪电迸发出绿色的火花;
断断续续的巨雷,像大炮似的轰鸣着,空气里弥漫着硫磺的气味……可是,在屋檐下,就在气窗边
沿上,并排地栖着两只白鸽——一只是飞出去寻找伴侣的,而那另一只便是它带回来的,也许是它
搭救回来的伴侣。
两只鸽子都蓬着羽毛,每一只鸽子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同伴的翅膀就在自己的翅膀旁边……它们
很安宁!我看着它们,心里也很安宁……虽然我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永远是孤零零一个人。
【阅读引导】
作者借两只鸽子的相依相伴想表现什么?
【名师指点】
文学之美,贵在含蓄
□
王
毅
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宋代宫廷画院招录画师,常用一些画题来考查,一次出的画题是“深山藏古寺”。这就难
倒了一些应考的人。这画题难就难在一个“藏”字。古寺藏在山中,自然就看不见。看不见又怎么
表现山中有座古寺呢?于是,有的在万山丛中画一古寺,有的在深山密林中露出庙宇的一角,有的
画深山密林却不见古寺。可是,这几个人画的都不合题意。第一个画的是“深山和古寺”,第二个
画的是“深山露古寺”。第三个画的则是“深山无古寺”。然而有一人却巧思独运:画一个老和尚在
山脚下溪边挑水,一条陡峭的小径隐入山林深处。人们看了,都不禁叫绝。老和尚下山挑水,不画
古寺而古寺自在山中。即暗示着古寺藏在山中,巧妙地表现了“藏”字。而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那个被招录的画师,正是运用了含蓄的技法,取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好多优秀的文学作
品,高明的作者总是会把想要表达的思想寓含在文字里,总是“话里有话”的。把“指桑骂槐”“含
沙射影”这两句成语拿来演说此种现象,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陶渊明一直醉心于“世外桃源”,但他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相信吗?不会吧,
陶公没有那么健忘的,他只是不想那么直白罢了。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呢?他曾感慨良深地
说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只怕别人不能理解他的心思!
那么,一个读者,就得用心地把作者的思想从文字里给“透析”出来,如果不能琢磨出“言外之意”,
那就不仅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白费了自己的一番工夫。
不难看出,因为出身、境遇、性情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这才有了莎士比亚、屠格涅夫、巴尔扎
克的各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这才有了文学圣殿的“百花齐放”。但是,无论他们怎样的千奇百
怪,走进他们的文字,我们都能“拨云见日”,读出自然的趣味,生活的本真,生命的妙谛来。
古人不是早有“诗言志”之说吗?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
作品,总要表现点什么。只不过有的“寓”得浅近有的“寓”得深远罢了。
比较“浅近”一点的,一般是寓人于物的。此为第一层次。
像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黔之驴》、冰心的《墙角的花》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篇什,
自不用我多说,没有谁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稍微“深沉”一点的,是寓情于景、寓理于境的。此为第二层次。
你读过杜甫的《望岳》、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吧,读着“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句子,你的内心会不和作者一样的激荡吗?我在读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
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
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一段话的时候,我真的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不觉得也要“加快脚步了”。
最为“深邃”的,是最高明的也是最难解读的,那是寓人于人、寓事于事的。
此为第三层次。
我们为什么要看《汉武大帝》,我们为什么要看《贞观长歌》?我们其实是在“以史为鉴”、“借
古讽今”呢。有一位哲学家就这样说过,“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颇有见地的。人们从故事
里,能观照时代、社会和自己。一出《四郎探母》,看多少回都能看得一个热血男儿泪流满面,这
大概不仅是“故事”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故事”的责任之所在吧。
毛泽东说,读《红楼梦》,先可当故事读,后要当历史读。由此看来,毛泽东算是一个真正的读
者了。真正的读者眼里,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样的杰作,就绝
不是简单的一个故事;像孔乙己、葛朗台这样的形象,就绝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一个与我们毫不相
干的人!比故事更难读懂的是散文。比如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比如比尔博姆的《送行》。
需要精神与精神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谈!由浅近而至深邃的这三个层次,不妨看成是优秀文学
作品或优秀读者的三个阶级。
那么,在我们日常写作中如何才能达到含蓄的效果呢?
一、巧用暗示。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便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全诗只有四句:
“朱雀
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开头
描绘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后两句诗用燕子年年住旧巢的习性,告诉人们,几百年来,世事沧桑,
物是人非,燕子依旧飞入旧巢,然而堂下的主人已经转换,不是昔日的王谢豪族,而是寻常百姓人
家。诗人不直接写王谢豪门的冷落衰败,随着历史的变迁,也逃不脱衰败的命运。读来耐人寻味。
暗示手法,妙在含而不露,作者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听出弦外之音,
品味言外之意。
二、妙用曲笔。
鲁迅《呐喊》中就有一些“曲笔”。在《药》中,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
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
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阴冷,窒息,压抑的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
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
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
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三、活用修辞。
如双关、比喻、象征、反语等,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能够使语句有含蓄之美。例如:郭
沫若的《白鹭》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看起来是写白鹭,其实是
在写人呢!作者实在是想告诉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永远给
自己一个坚强的笑。
文学之美,贵在含蓄。让我们的人生也具有文学之美吧,寓意隽永,韵味无穷!
【名题演练】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快乐与痛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
600
字(诗歌不少于
16
行
);
③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
人名、校名、地名等。
【名卷展示】
快乐与痛苦
□
王宇珊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棵小树。它看上去是那样弱不禁风,细细的树干似乎轻轻一握就会
断掉。
小树很自卑,因为它的兄弟姐妹都长得又高又直,枝繁叶茂,充满蓬勃活力,只有它永远长不
高长不大的样子。鸟儿都不爱找它玩,每次看到它的兄弟姐妹与鸟儿聊得热火朝天时,它都会独自
哭泣。它孤独极了,也痛苦极了。
它要长高。
这个念头根植在了它的心里,它开始努力吸收水分和营养。它同类的枝叶挡住了阳光,它也要
拼命缝补那些从枝叶空隙间洒落下的阳光碎片。
可是,似乎收效甚微。它不甘心。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和它的父母来森林里野餐。小男孩发现了小树:“爸爸快看,这里有一棵
小树!”小男孩的父亲看了看,有些惋惜:“怎么这么矮呢?看样子是长不高了。”小男孩似懂非
懂的表情刺伤了小树。那天夜里,它又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当第二天的晨曦照射进森林,小树想明白了。它决定不再去理会别人的看法了,它只要一个人
默默努力。
不知不觉,秋天到了,小树的同类落了一片又一片叶子。小树终于可以更多地受到秋日阳光的
爱抚。虽然秋风略带凉意,但是阳光照得身上暖洋洋。同时,地上的落叶为它带来了养料,它如饥
似渴地吸收着,吸收着……小树渐渐睡着了,它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沉睡一冬的小树醒了,它惊喜地发现自己做的梦竟然变成了现实——它的叶子不再小得可怜,
而是宽大厚实,泛着绿意;它的枝干也不再畏畏缩缩,而是舒展又健壮。去南方过冬的鸟儿回来了,
它们惊奇地看到,这里有棵骄傲擎着一树嫩叶的大树,它们决定在树上安家。树很快乐。
春天到了。
【点评】
小作者借用小树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来表现快乐与痛苦,构思精巧独特,通篇运用象征手法,
把比较抽象的痛苦与快乐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树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赋予文章以深意,也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让人体味到含蓄之美,且寓意隽永,韵味无穷!
牵一发而头为之动,拨一毛而身为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