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
09
技
抒情—水乳交融
【名家垂范】
金色花
□
蓝
兮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
草,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
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
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
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
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
63了许多新节,刀戟
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竟皱皱巴巴,细
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
去比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
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淡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
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
是花?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
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
烂的光芒……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
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
俗感到惭愧。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变得冷峻而坚强,在
沙漠吞噬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
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阅读引导】
文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思想?
【名师指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林以广
抒情,也就是表达情思,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
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在记叙中运用抒情,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
文章的中心。而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
作者的爱憎感情。
常见的抒情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
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
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
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接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
常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二、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
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
在写景,却“字字关情”。如刘白羽的《急流》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文章的前一部分
主要是写景,作者首先是描写闽江江水的绿,再写江中急流的险,然后笔锋一转,重点描写急流中
的飞舟。写“绿”,写“急流”,写“飞舟”,都是为写船上的勇士作铺垫。面对这幅急流飞舟、惊
心动魄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在那紧急关头,是急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呢?结论是只能前进,
不能后退,因为“只要你稍微一怯弱,一动摇,那船便会撞碎在尖厉的岩石上”。作者抒发了不畏
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情从景出,扣人心弦。
三、咏物寓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寓情,关键在“寓”。它的特点
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
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流沙河的《藤》——“他纠缠着丁
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
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
作者把自己的愤恨与蔑视,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
与统一。
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
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
四、咏物言情
咏物言情,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
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
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情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
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情”说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
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情,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
66
第
9
技
抒情—水乳交
融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
五、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
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为儿
子送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
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段叙述,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六、融情于理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感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
道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
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
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
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
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
人肺腑,催人泪下。
七、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
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其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
婉,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朋
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
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
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
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
爱之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一份真挚而自
然的感情是来之不易的。那么,在作文中运用抒情,又有怎样的要求呢?
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情贵“真”。
情是文章的根本,“只有当作者先笑的时候,才能换来读者的笑容。”一份凭空捏造的“情”,
自己无法消受,何能感动别人?如果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能震撼人心。诸葛
亮《出师表》的耿耿忠心,李密《陈情表》的拳拳絮语,袁枚《祭妹文》的哀人话语,哪一种不使
我们感叹唏嘘,为之动容?
二、情贵“实”。
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感情融化于具体的形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
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
而悲凉自见。换句话说,就是紧扣外物的特征,用事物或景物来充当媒介,让情有依附,再将选择
的客观对象与作者所表达的丰观情感契合交融,在画面中注入激情,在文辞中潜含哲理,从而给人
以艺术感染。
三、情贵“细”。
生活中一次微小的碰撞,心灵中一次纤细的颤动,常常会激起情感的浪花。“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细腻的情感往往能触及读者的内心深处,因此它也最能打动人。有一篇感人的平凡故
事:一对母女相依为命,一天女儿上班前提醒久病在床的母亲要按时服药。回家后.母亲敷衍女儿
说过吃过了。女儿将药瓶中的药物倒出来一粒粒数过之后.责怪道:“还是
2l
粒,您根本没吃。”
母亲一愣之后紧紧拥住女儿,泪水夺眶而出。女儿数药,看似平淡的“细节”中深含着一片孝心。
四、情贵“深”。
“情深”方能“意切”,也只有深沉厚重的情感,才能产生撞击他人心灵的力量,但由于人们
的个性、经历的不同,感受生活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因此情感的深浅、浓淡也不尽相同:一个中学
生见到大海,兴奋无比,想说些什么,可想了半天,竟然说出”好多的水啊!”这主要是因为这个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个非常浅的层次上。一般来说,我们来到大海边,第一眼可能会看到
大海宽广无边,从而会使人联想到人应像海一样,具有着博大胸怀而包容一切。
想让自己抒发出来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就要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多积累情感体验,不
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样,你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名题演练】
请以“播种与收获”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
字;作文
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名卷展示】
播种与收获
□
杜
渐
那天,在阳台上浇花。
浅黄的月季与粉白交错的杜鹃终日争奇,另有绿稠般的文竹与吊兰等娇贵的生命与她们互相攀
竞。阳台上似乎溢满了各种颜色的喧闹。
不知怎的,毫无预料地想起了另外两枚身影。
那株小小的牵牛,是我从她还是种子开始就疼爱有加的。看着她一天天地发芽、抽叶,丝蔓如
嫩绿的绸线缠绕上疏远的竹篱。她的身边,是一颗不起眼的芦荟,但玲珑小巧,不像其它同宗有厚
厚的叶片,表面是沉郁的深绿色,而是更薄一些,绿的更浅一些。她的绿色更像是流动在空气中的
汁液,有馥郁的气息,向世间送去一抹清新。
当初是有意将她们栽在一起,共享竹篱下那一片小小的栖身之地,在高大的桑树下借得一朵绿
阳吗?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下意识地赋予了她们情感,彼此依靠彼此扶持吧。那乡下小花园,
从此多了两片绿色,骄傲地生长着。那不是翠绿、暗绿、深绿、浓绿,那是如同晶莹的阳光下清亮
的一泓水,赏心悦目的要绿进你身心的每一个细胞的颜色。
于是自然地,固执地偏爱她们。
可是那一夜疯狂得仿佛暴君的风雨,差点毁了我的希望。
电闪雷鸣,暴雨攻窗。“哗哗”的声音振聋发聩,雨珠不顾一切地从高空飞扑而下,恶狠狠地
向世间砸来,仿佛带着深仇大恨,誓要将大地变成水的世界。狂风助纣为虐,闪电拍手称快,还有
无情的响雷冷漠地扫视着一切,间或敲起轰天大鼓。
我急得要冲进小花园,然而风雨坚决地拦住我的去路。看着那可怜的被冲刷而下的树叶,只好
默默地为芦荟和牵牛花祈祷,尽管已几乎绝望。
第二天的清晨如约而至,和煦的阳光若无其事地洒照下来,好像完全不记得前夜发生了怎样的
毁灭与打击。
我奔进花园,小心地拨去覆盖在芦荟和牵牛身上厚厚的树叶,想象着那最惨不忍睹的画面。
然而在看见那一幕时,我怔住了,怔住了好一会。心里涌出的是一股奇妙又无比温柔的感动。
随之而来的震撼占据了我内心的全部。
芦荟的根部已经被雨水冲出一半,斜斜地歪向一边,翻出的泥土悲伤而无辜,而梢部被折断了
一截,孤零零地悬挂着,流淌着透明的汁液。而牵牛——她竟完全被芦荟遮于身下,由于种种庇护,
仅仅被冲掉了几片叶,湿漉漉地立在那儿,虽无精打采却依然充满生机。芦荟的身上有几颗雨珠残
留着,在阳光的照射下焕发出奇妙的光彩。可谁知道,她昨夜承受了多大的苦痛和生与死的考验?
此时那雨珠里,包含了多少劫后余生的卑微的欣喜和坚强?我不知是应该惊叹于自然的神奇抑或巧
合,还是该感慨于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无论原因是怎样的,我只感动于我看到的,那小小的动人的
场景。
这是另一种收获吧。无关叶子与花朵,仅仅有关于生命的收获。
回过神来,转身看向身边那片婉紫嫣红的妍媚,笑了。
这些如何能与那两株生命比较?我庆幸,自己播种了貌不惊人平凡之至的种芽,收获了不平凡
之至的简单美好的灵魂。
【点评】
小作者的七窍玲珑之心是着实让我惊叹了很久的。一个初中生,能写出这样一篇借物抒情的文
章,实属不易。芦荟与牵牛,“同甘共苦”,历经生死的考验,其“顽强与坚韧”的生命,带给读者
以强烈的震撼。而月季、杜鹃、文竹、吊兰们的“攀竞”和“喧闹”以及一场暴雨的来袭,运笔十
分的娴熟老到。真的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