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培优36计】第 12 技 引用—借花献佛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作文培优36计】第 12 技 引用—借花献佛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2 16: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12

引用—借花献佛
【名家垂范】
语文天生浪漫
□熊芳芳
让我们再次聆听那遥远的声音——“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即便是义愤填膺吧,也是那般的富有浪漫气息。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
语文,从远古走来,从蛮荒走来,从
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
与宇宙浪漫的想象;填海的精卫,逐日的夸父,用血与肉书写了所有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因着浪漫,四十弃官归隐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着浪漫,五十始举进士的孟郊“春
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因着浪漫,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88第
12

引用—借花献佛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因着浪漫,李白才会仰天长笑“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语文,从浪漫的心灵出发,走向深广,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孔雀东南飞的
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雪莱的“冬
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但丁的“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冷峻;
因着语文,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南疆的椰林,西域的雄鹰,东海的潮汐。
语文,是天生浪漫
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灵动的才智,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它生生不息
地传承着人类文明,它涤荡污浊,提精炼粹,陶冶身心,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浪漫的语文,
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些浪漫情怀的人,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
仞、精骛八极,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胜友如云,更可以一
人一盏一影,孤灯自守黎明。既可横空出世、笑傲江湖,又可面壁潜心,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

,“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也可躬耕垄亩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唯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才
可能真正的理解语文,热爱语文,欣赏语文。
因为,语文天生浪漫。
浪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浪漫是细致的也是博大的,浪漫是喜乐的也是忧伤的。
一分一秒的华年、一朵一朵的笑靥、一句句清风的低语、一帧帧季节的像片、一些黎明、一些
黑夜、发黄的故事、春天的屋檐……一并装入生命的全部流程中,一遍又一遍地再读。让我们的心
牵着我们的手,在语文的世界里徐徐穿行,在真实与浪漫中徐徐穿行。
【阅读引导】
通观全文,你发现作者是如何把“语文”写得那么“浪漫”的?
【名师指点】
胸中有丘壑
笔底生云烟
□英昌磊
引用,本是修辞手法的一种,但它在运用时对于整篇文章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其他修辞手
法所不及的。
诗化语言是写好作文、提升作文品位的重要策略,如果无法达到诗化语言的水平,巧引诗词也
不失为一策,“腹有诗书气自华”嘛,巧妙而恰当地引用古典诗词名句,书写心志,阐发哲理,描
绘景致,叙述故事,可以提升语言品位,夺人眼目。
下面具体地来说一说引用的妙处。
一、巧引,给语言增色恰当地引用古典诗词名句,能增添语言的文学色彩。
如:“李白拥有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何等自信的吐露!苏轼拥
有自信,虽‘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仍且吟且行,‘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辛弃疾拥有自信,将‘栏杆拍遍’,却仍希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们将诗
意酿成一坛坛美酒,让后人品评,在呼啸之中便成就了自我。”(一考生《拥有自信
成就自我》)
李白、苏轼、辛弃疾的自信是怎样的,引用他们的诗句来阐明,最有说服力,最具权威,其
他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
如:“品书,悟书,于是生活中便充满了书,失意时,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
蓬篙人”的豪迈;孤独时,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陪伴;伤感时,有苏轼“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慰藉;懈怠时,王世贞便会提醒“百年哪得更百年,今日还需爱今
日。”(一考生《共享书香》)
对偶、排比、递进,从不同侧面显现书香诗韵,语言靓丽,铿锵有力。述志言情,恰当引用。
二、巧引,让意蕴增厚文贵在曲,含蓄、隽永,才耐品、耐读。
如: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商隐一起长眠风月之中。“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
清狂”是他的轻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他的感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
灵犀一点通”是他的祈愿;“春心若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他的不羁。那份美好的情愫,
在历史的尘埃中弥漫成了永恒的缠绵。
(一考生《我读唐诗三百首》)
“直道”句是李商隐借女子的相思之情,自叹徒有芬芳品质的轻狂、含蓄;“此情”句是他
回忆往事自伤身世的感叹,含蓄而蕴藉;“身心”句是他爱慕之情的祈愿,名句、耐品;“春心

句是他欲见故人之情的不羁,用了比喻,更见含蓄。
三、巧引,使意境加深古典诗词名句本身就意境优美,如能借用来营造新的意境,则更有一
番情趣。
如:带着“会当凌绝顶”的雄心,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紧张生活,期冀着有朝一日“笔
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金榜题名,然而“采得百
91
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啊?现实如一
堵铜墙铁壁,让梦想可望而不可及,如影随形的,是“龙游浅水遭虾戏”的困窘;如疽附骨的,是“落
水凤凰不如鸡”的苦遇。
(一考生《做一个行者”》)
文章引用古诗名句述志,精当、传情。那“雄心”,那“紧张”,那“期冀”,鲜明如炽地道出
他渴望奔向理想的境界,然而“困窘”与“苦遇”,又道出他的难处。情意绵绵,满溢醉人,确实
是引用的妙处。
再如:倚在水边,你吟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疑问;凭着雕栏,你唱
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哀怨;拄着花锄,你诵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
悲情;寄人篱下,你唯有用丝帕浸湿无尽的泪水,用刻薄的话语包裹你柔弱的身躯。
(一考生《仰
望背影》)
几句古诗营造出黛玉寄居贾府的那种孤独无依的情景,想象,那催人泪下的境界是怎样的伤
感。文字隽永,意境醉人,怎不令人击节?四、活化,促情感变浓古代文人往往借诗词以言情,如
今我们不仅引用,还活化古人的诗词名句来增添情感的浓度。
如: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如有了源头活水,时时滋润灵动的眼睛,去发现幸福,发现美,
欣赏美。姹紫嫣红,草长莺飞是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美,但荷败菊谢就大煞风景吗?为什么
不用心去品味“留得枯荷听雨声”“菊残扰有傲霜枝”的优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车水
马龙、高楼大厦的繁华热闹;在乡村,有小桥流水、麦浪滚滚、蛙声一片的淳朴宁静。能体会这种
美的就是乐观,就是幸福。(一考生《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乐观的态度怎样给人以幸福?小作者活化了高鼎《村居》、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说明
江南的柔和是美,边塞的粗犷是美,败荷残菊也是美,美在“听”美在“傲”上。都市的繁华如《长
恨歌》中的霓裳羽衣,乡村的甜美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西江月》中的蛙声。能发
现这种美,欣赏这种美,就是乐观,就是幸福。如此活化古诗句.将古诗句融进自我的语言中.不
露斧凿之痕,确非一般功夫。
再如:思壮阔,你有金戈铁马,大河澎湃;想清新,你有小桥流水,江南红杏;品幽远,你
有秦时明月汉时雄关;诉悲哀,你有骨横朔野,魂逐风蓬;说凄婉,你有泪洒斑竹,情寄潇湘;论
哲思,你有庐山真面,柳暗花明……(一考生《我心中的语文》)
小作者心中的语文是什么?语文给了自我多方面的陶冶润泽,精神境界非同一般。活化古诗
中的名句,巧加勾勒,谁不拍案叫绝!这就是巧引活用古诗名句,使得文采斐然的硕果!语言能否
诗化,关键在于“腹有诗书”。不一定满腹经纶,但绝不可腹中贫瘠。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主要
靠平时广泛的阅读积淀。诗词读得多了,才能悟其诗境,明其诗意,品其诗味,然后融情融境地去
吸收、采纳,提升自我语言的品位。诚如斯,则下笔方能欢畅淋漓。不过,还需明白:引用在精,
化用在当,滥就无味了。
【名题演练】
请以“明天的太阳是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
600
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名卷展示】
明天的太阳是新的
□一考生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题记
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会遇到一道道的人生难题。当我们越过那些坎坷的时候,
那充满朝气的太阳,便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朋友,还记得那携长剑、走田夷的逐臣屈原
吧!生活给了他太多的难题: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奸臣当道,楚王昏
庸……可屈原用那满腔的激情,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他用洁净的身躯,谱写了汨罗江的悲壮。随着
时间的流逝,先人已在河底长眠千年,但他的《九章》《离骚》却还在世世代代地流传……没有迎
难而上的坚毅,没有保持自我的高洁,哪会有历史长河里的这颗耀眼的星辰?朋友,还记得那“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吧。安禄山、高力士两只吸血的蚊子动摇了大唐的盛况。
历史的难题,逼得李白走出了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悲壮地告别了
盛唐朝廷,却用不屈的诗歌树起了人性的丰碑……如果没有纵情山水的抉择,哪会有诗词世界里的
这棵参天大树?朋友,还记得那早已远去的周树人吧。“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民族
遇难,国家危亡。面对这泰山般的难题,鲁迅硬是站了起来,用笔杆子救人,唤醒了千千万万国人
的觉悟,让国民看到了充满希望的太阳……没有誓不罢休的战斗,哪会有现代文学史上的这位先驱?
没有今天风雨的险阻,哪来明天太阳的美丽?一帆风顺的旅途固然令人
94第
12

引用—借花
献佛向往,但这样的路底蕴不会厚重。直视无碍的风景固然一览无余,但这样的景色难以使人荡气
回肠。同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如果没有遇见众多的坎坷,将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击破难题,需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勇气;击破难题,需要“俱往矣,数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击破难题,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毅
力……朋友,面对困难你还会犹豫吗?击破它,你一定会觉得:明天的太阳是新的!
【点评】
这是一篇理性十足又富有文采的考场满分作文。考生借助屈原、李白、鲁迅等历史文化名人的
人生轨迹,充分表明:一个人只要勇于面对挫折与挑战,就可以迎来明天的新太阳——成功。另外,
本文底蕴丰厚,诗词佳句信手拈来而融汇于文中。如开篇的题记,简洁精美,有下笔引人之效果;
如倒数第二段的排比句,整齐华美,亮光熠熠;又如结尾的反问,紧扣标题,发人深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