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淮南子·修务训》: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兼爱
《墨子》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梳理文本结构,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结合当下社会,思考体会“兼爱”的现实意义。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
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先祖是殷商王室,是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后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马,后来他的后代因故从贵族降为平民。
据《淮南子·要略》之说,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对立的学派。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荀子·成相》:“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
“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东汉·班固《答宾戏》
《墨子》
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已散失。
如今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以:把
所自起:产生的原因。所字结构,所+动=名。
焉:于是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必须知道动乱产生的原因,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攻:治疗
弗:不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医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医治。
治乱者何独不然?
治理动乱难道不是这样?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必须知道动乱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动乱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考察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不可不考察动乱产生的原因。
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尝试考察动乱从哪里产生呢?
起不相爱。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利:使……受益
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所以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所以使君上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
宾语前置句:子爱自
此所谓乱也。
这就是所谓动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虽:即使
慈:慈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动乱。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君上爱自己,不爱臣下,所以使臣下受损失而使自己受益。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然:这样
即使在天底下做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
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室:家
身:指代自己
偷窃财物的人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窃别人的家来使自己的家受益;劫夺财物的人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使自己受益。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家:卿大夫的封地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来使他自己的封地受益;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他自己的国家受益。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乱物:纷乱之事
具:完备、齐全
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治天下
知乱之所自起
不相爱
父
兄
君
自利
不爱
子
弟
臣
不慈
自爱
其室
盗
不爱
异室
窃
贼
其身
人
贼
亏
大夫
其家
异家
乱
诸侯
其国
异国
攻
损人利己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
皆起不相爱。
都产生于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若使:假如
若:像
犹:还、仍然
假如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有不孝的吗?
宾语前置:自何起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恶:何,怎么
施:实行,施行
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实行不孝的事呢?
犹有不慈者乎?
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没有
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犹有盗贼乎?
还有盗贼吗?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
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看待别人的封地就象自己的封地,谁会侵犯?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治:治理得好,太平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不相爱
兼相爱
爱人若爱其身
父兄与君
弟子与臣
窃
贼
不孝不慈
亡
贼
盗
大夫
相乱家
诸侯
相攻国
天下治
爱人如己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交相:互相
恶:憎恨,讨厌
所以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
论证思路
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观点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
总结全文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解决办法
分析原因
兼爱
《墨子·兼爱中》: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文章看似絮叨,其实这是墨子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
清光绪钱振锽《名山小言》:“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