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论语〉八则》课件2(鄂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论语〉八则》课件2(鄂教版七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02 14:4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学习目标:
4.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
3.掌握“而”字的用法。
1.了解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而:
2.乎:
3.朋: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志同道合的人。
4.知:
了解(自己)。
5.愠:
恼怒。怨恨。
6.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一种乐趣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可以(之)为师矣。
2.矣:
表示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可以凭借(这)成为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这是讲学习方法问题。
1.学:
3.而:
2.思:
第一个指思考,动脑筋;第二个指空想。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指认真学习。
4.罔:
感到迷惑 。
5.殆:
精神松懈而无所得。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精神松懈而无所得。”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四)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知:
一种解释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另一种解释为明智,聪明,通“智”。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2.是:
代词,这。
——这也是学习态度问题。
1. 何以: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表示并列,可不译。
2.而: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文”呢 ”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文’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以何”的倒装,凭什么。
3.是以:
“以是”的倒装,因此。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第二个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
3.而:
4.厌:
满足。
教导。
5.诲:
1.默:
默默地。
2.识:
zhì,记忆,记住。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三:
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指几个人。
2.焉:
兼词,的人。
3.师:
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4.而: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5.其:
其中,他们。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6.善:
优点。
(八)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5.复:
再。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1.愤:
想弄明白却不能。
2.启:
开导,启发。
3.悱:
想说却不能。
4.隅:
方角,角落。
——这里讲的是教的方法。
表示顺接
表示转折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而时习之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
家庭作业
翻译前四则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 : 1.学而时习之 2.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4.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练习
之,指学到的东西。
之,代孔子的训言,第二个之代事物。
之,代词,它。
之,代词,代孔文子。
之,代词,代他的优点。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①论语( ) ②愠( )   ③罔( ) ④殆( )   ⑤默而识之( ) ⑥哉( )   ⑦不亦说乎( ) ⑧诲( )
lún
yùn
wǎng
dài
zhì
zāi
yuè
huì
2.解释句中加线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②温故而知新。 故:   ③学而不思则罔。 罔: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   ⑤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厌:
同“悦”,愉快 。
旧知识 。
迷惑而无所得 。
因此 。
满足。
3.判断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A.顺接连词 B.转折连词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学而不厌
A
B
B
A
4.填空。   《<论语>八则》是记录 和 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5.《<论语>八则》的中心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    A.学习态度 :    B.学习方法:    C.个人修养:
   下面这些话各属于哪类?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温故而知新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⑤学而不厌   ⑥诲人不倦   ⑦学而时习之
孔子
他的弟子
④ ⑤
② ⑦
① ③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