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墨子
太吵了,需要一个和平!
课堂导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墨子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
作者简介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素养目标
正音解词
恶(wù)施人
亡 (wú) 有 亡,同“无”,没。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
当, 尝”,尝试。
新知讲解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新知讲解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合作探究
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之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归纳论点,得出结论,总结全文。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问题探究1: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研读第二段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问题探究2: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研读第二段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研读第三段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问题探究: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研读第四段
结论为: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今人评墨子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全部之意。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文题解读
“兼爱”:就是一种“无亲疏远近,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爱。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理清段意
找中心句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背景扫描
研读第一段:
中心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研读第二段: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不爱的情况
(一)“不爱父” “亏父”
“不爱兄” “亏兄”
“臣不爱君” “亏君”
(二)父不爱子 “父亏子”
兄不爱弟 “兄亏弟”
君不爱臣 “君亏臣”
不相爱 乱
举例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研读第一段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问题探究1: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研读第二段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问题探究2: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研读第二段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问题探究: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三段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问题探究: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研读第四段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兼爱》优质课件1(公开课课件)
研读第三段: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研读第三段: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四段:
中心句: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文章论证结构】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起
承
转
合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治:治理;事:事务
必:一定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起,兴起,发生
焉:于是
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
攻:治疗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然:这样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明确: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察:明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相爱:相互亲爱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
臣和子不孝敬君与父,这就是所说的祸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这就是所说的祸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慈:慈爱
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其室:自己的家;异室:别人的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第一个“贼”:名词,劫夺财物者。
第二个“贼”:动词,伤害
大夫:古代贵族等级名称,亦称职官等级名称,其地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家:侵夺封地;攻国:攻伐封国
异家:别人的封地
异国:别人的封国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全、齐全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
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
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
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
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
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罢了。
研读第二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研读第二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
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
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
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
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
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
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
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
因此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
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研读第三段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三段
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明确: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
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
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劝:鼓励
则: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明确: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研读第四段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
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就“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与“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
(1)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2)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在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
(1)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2)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明确: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探究任务二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
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
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明确: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
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
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探究任务三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探究任务四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
兼爱
谢谢
统编版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