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作文专项复习:获取作文高分拟题的技巧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作文专项复习:获取作文高分拟题的技巧 课件(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1 21: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获取作文高分拟题的技巧(拟题、标题)
苗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作文拟题技巧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福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直接用材料的观点作为标题
任何类型的作文材料,都会有自己的中心意思。考生在写作文时,可以直接将材料中的观点提炼浓缩形成题目,让读者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的中心论点,从而使得文章观点鲜明、中心明确。这种方法有点像打球中的“短、平、快”,在直截了当中既彰显了个性,又给人一种鲜明爽快、痛快淋漓之感,还不容易偏题。
[典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直接用材料的观点作为标题”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美国斯坦威钢琴公司是德国人斯坦威于1853年创立的。公司刚开始时,只有斯坦威和他的几个儿子进行手工制作,制作一台钢琴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速度很慢,但斯坦威对孩子们说:“要么不造,要么就造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在父亲的感召下,几个儿子日复一日对钢琴精雕细琢,先后取得了一百多项发明专利,无形中谱写了现代
钢琴制造业的新篇章。这种制造理念延续了160多年,即便是到了机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公司依然采用最为严格的方式制造钢琴,他们宁愿牺牲大量订单,也绝不粗制滥造,因此一百多年来,斯坦威钢琴成为全世界无数音乐家公认的最好品牌。
答案:①工匠精神代代传、精雕细琢才有高品质、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②卓越来源于坚持。③舍与得。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⑤宁精勿滥,成就传奇。
(二)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关联点作为标题——————————
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扣住了关键词句或关联点也就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若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关联点做文章的标题,则会使文章标题醒目有力,既体现材料的内涵,防止偏题,又可使阅卷老师明悉作文的观点。如某年优秀作文的标题“也说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文豪·语文素养·软实力”,这两个标题选用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从而亮明了文章的观点,醒目有力。
[典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关联点作为标题”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的《落花生》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落花生这种隐而不露的品质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答案:①怎一个“藏”字了得?(扣住材料中“藏”这个关键词,用反问句式,启人思考,且化用诗句,增添了文采。)②在“藏”中成长。(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点出“藏”产生的积极效果,亮明观点,醒目有力。)③藏?露?(将“藏”与“露”并列,且加入问号,构成对比,引人注目。)④显露之风不宜长。(扣住材料中的信息点,点出盲目显露的危害性。)⑤露,一种精神品格。(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露”,为“露”定性,提醒人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露”,生动形象。)
(三)巧引诗词名句或成语作为标题———————————————————
标题化用俗语、流行用语、歌曲名、影视剧名、广告语等,会显得通俗易懂,自然亲切,极易引发读者的想象;化用人们熟知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中的名句、成语等,既典雅工丽,词约意丰,又使得文章显示出文化底蕴。前者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化用民间谚语)、“‘爱’在心头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名)、“不要让精神‘断层’”(嫁接地理术语)等;后者有“小人之心何以度君子之腹”(化用成语)、“别人的风景你的梦”(化用诗句)、“海棠依旧?绿肥红瘦?”(化用古典诗词)等。
[典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巧用诗词名句或成语作为标题”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
答案: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嘲笑去吧(化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句);②莫畏嘲笑遮望眼(化用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名句);③微笑让嘲笑者走开(化用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指出应对嘲笑者的最佳方式是以微笑淡然面对)。
(四)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有的标题运用修辞手法,显得既简明生动,又新颖别致,对读者极富吸引力,如“生命不是永远张开的弓”(比喻)、“树的叹息”(拟人)、“向生命致敬,为人性喝彩”(对偶)、“我是谁?我是我”(设问)、“人生多彩,多彩人生”(顶真)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典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有一位大学生来自城市,平时挺活泼,又特别能侃,大家送他外号“神侃”。凭着口才,他结交了很多朋友,于是他对这一特长欣赏至极。而同寝室的另一个同学来自农村,平时沉默寡言,显得老实巴交,有些自卑。毕业后,两人到同一家公司应聘,结果“神侃”落选,后者入选。“神侃”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第二天就去问那家公司的人事科长。科长直言道:你落选是因为太能说了,他入选是因为不大说话。事后“神侃”叹息道:长处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短处呢?
答案: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直接引用成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通俗易懂,又点明了观点。)②长处?短处?(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将“长处”“短处”并列,问号入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③扬长避短你可会?(运用疑问句,引人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五)经典改编式—————————————————————————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聪明的作者也正是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这一话题。
[典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经典改编式”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孟子·滕文公上》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说物有千差万别,这是客观规律。因为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你觉得呢?
(六)流行时尚式———————————————————————
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如《“爱”在心头口难开》,化用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有考生立即借用,拟题目为《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足见聪明之处。
[典例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流行时尚式”的方法,拟写小标题。
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部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通过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等五位名人的“寻根问祖”,“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关注。在片中陈冲有句名言:“你是谁?你爱的人是谁,你就是谁;你是什么?你影响了别人什么,你就是什么。”
其实,人来天地间说到底都是“过客”,哪怕你闻达八方,富可敌国,也不可能成为这个星球的永久居民。不过,你既然来了这一趟,就不能仅仅是“做客”。
答案:①其实你不懂“精神”(化用经典歌曲《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生动形象)。②“完善自我”永不倒(化用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强调完善自我的重要性)。③我在你左右(直接运用歌曲的名称,暗含自身价值的作用)。
(七)小标题设立方法
1.以内容提要为小标题
一般来说,文章的大标题概括全文内容,是全文的“大眼”,而小标题则概括某一段或某几段的内容,可谓之文章的“小眼”。读者看了小标题,就大体知道全文写了几方面内容,小标题下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如《敬畏泥土》——坚强伟岸的泥土/用途广泛的泥土/功高盖世的泥土,读这些小标题就可知文章分别赞美了泥土的“坚强伟岸”“用途广泛”“功高盖世”。概括内容的小标题纲举目张,让读者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产生思路清晰之感。
2.以诗文名句为小标题
如《悠悠水乡情》——小桥/流水/人家;《水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四季圆舞曲》——万紫千红总是春/映日荷花别样红/霜叶红于二月花/千树万树梨花开;《“炼狱”四部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这些古诗文名句作小标题,不仅有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作用,而且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感,引人入胜。
3.以修辞语句作小标题
如《获取人生》——人生是一道数学题/人生是一段悠扬的旋律/人生是一条不断前行的小路;《为家乡检查身体》——望/闻/问/切/识/断结果。用比喻拟人修辞语作标题,形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4.以人物语言为小标题
如《老师的口头禅》——“万变不离其宗”/“你这样下去可行啊!”/“你不行,有别人,别人不行,还有我嘛”。记叙的内容让人觉得井然有序。
5.以标点符号为小标题
如《成长=?》——成长=渴望/成长=快乐/成长=疑惑/成长=烦恼/成长=思考;又如《明天——“?”“!”“……”》——明天——遐思的“?”/明天——振奋的“!”/明天——耐人寻味的“……”;《人类止步吧》——枯藤+老树+昏鸦=优质木材。符号插入小标题新鲜活泼,给人悬念,诱人快读!
小标题结构法的运用,使文章顿生亮色。中学生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镜头,灵活有序地加以组接和张扬,就能够出现变无话写为有话写的状态,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典例赏析]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一考生
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
水——李后主不尽的哀愁
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言、发号施令,过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愁善感的李后主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
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
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爱国的赤诚,使他寄意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
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
1925年,深受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来。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只能“不如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寄、情有所属,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啊。
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
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想用手去抚摩,令人想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
[阅卷总评]
这是一篇饱含文学色彩的佳作。文章所以能被判为一类卷,主要得力于丰厚的文学素养。有两点值得注意:
(1)富有文学色彩的标题。以对偶辞格做大标题,形式上整齐醒目、易读上口;内容上鲜明对比、高度概括。四个小标题,都是比喻,组合为排比,诗一样的语言,画一般的布局,不仅条分缕析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结构,而且准确、凝练地概括着每一部分的内容。
(2)富有文学色彩的选材。生活中本不乏写作素材,可作者倾向于书本,只在文学意蕴浓郁的名家名篇中选取素材。所选材料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都能紧紧抓住“感情影响着对事物的认知”这一写作重点。
作者阅读之丰、积累之厚可见一斑。学以致用、文笔流畅,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赏识。
当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筑巢,这种“铁树”的树枝不但十分坚硬,而且还长着许多刺,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巢建好后,雌雕还要在上面铺上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
三 学以致用
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开始撤去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让树枝的尖刺显露出来。巢变得没从前那么舒适了,幼雕纷纷躲到巢的边缘。这时,雌雕就逗引它们离开巢穴。一旦幼雕离巢后向下坠落,它们就拼命地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对于雕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它们开始飞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运用修辞法自拟两个标题。
三 学以致用
[写作提示] 可从两个角度进行立意。一是从雌雕如何教育、引导幼雕的角度。雌雕保护、引导幼雕,从防止被扎伤到逗引出巢,可以说明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从逗引出巢可以看出,放手也是一种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面对磨难,正确引导,才能使孩子得以成长;反之,一味溺爱,不肯放手,会使孩子失去发展机会,难以成才。二是从幼雕能够飞翔的角
三 学以致用
度。幼雕只有离开巢穴,向下坠落时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翅飞翔。可立意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勇敢面对挫折和挑战;生命在逆境中崛起,在困难中成长;生命不能拒绝困难和挑战。
拟题示例:①战胜磨难,学会飞翔(对偶);②痛之深,爱之切(对比)。
三 学以致用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