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墨子其人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研读文本
研读第二段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研读第二段
研读文本
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研读第三段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研读第四段
研读文本
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研读文本
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议论的重点,提出圣人治天下当知“祸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段:指出祸乱产生的原因是“起不相爱”。
第三段:运用假设论证,阐述若天下“兼相爱”就不会出现不孝、不慈、盗贼横行、卿大夫相互袭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
第四段: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内容结构
起
承
转
合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
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儒家“仁爱”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爱”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研读探究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而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拓展探究
说 理 特 点
①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就近取譬,语言浅近,通俗易懂。
③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
④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和铺排手法,说理清楚明白。举例论证使说理形象生动,大量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研读探究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现实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