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作文提分方法——5.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作文提分方法——5.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2 14: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设置悬念
——中考语文作文讲解
设置悬念
.概念
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特指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
设置悬念的方法
1.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让读者感到奇怪和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教材示例1】《一件珍贵的衬衫》
【原文】开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解读】读了这段文字,读者不禁要问:在“我”的家里,为什么会有一件与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有着密切关联的衬衫呢 它是如何来到“我”家的呢 是不是周总理也穿过它呢 从而激起阅读兴趣。这就是悬念。
【教材示例2】《羚羊木雕》
【解读】开头写妈妈问“我”羚羊木雕到哪儿去了 “我”说收起来了;接着妈妈又问“我”放在哪儿了,并要“我”拿出来让她看看,当她看出“我”在撒谎后,又怀疑“我”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在妈妈的一再追问下,“我”只得老实交代:送给好朋友万芳了。那么,“我”为什么要把爸爸从非洲带回的这么名贵的工艺品送给好朋友万芳呢 万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就是悬念。
【教材示例3】鲁迅《祝福》: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解读】这就造成了悬念: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一个人?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于是下文叙述了她大半生的生活片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教材示例1】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的怀疑——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解读】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3.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最终释疑解扣。
【教材示例1】彭荆风《驿路梨花》:反复运用误会法构思行文
【解读】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
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教材示例2】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
【解读】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
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教材示例3】李汉荣《山中访友》(散文):标题的误会
【解读】此文标题就让人产生误会。没有读过此文的人,一定以为这个“友”指的是人。然而读罢全文,读者才明白,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作者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了。
【教材示例2】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
【解读】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
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教材示例3】李汉荣《山中访友》(散文):标题的误会
【解读】此文标题就让人产生误会。没有读过此文的人,一定以为这个“友”指的是人。然而读罢全文,读者才明白,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作者是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了。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
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
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主要的有两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与不期而遇的巧合。
4.巧合法
【教材示例1】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不约而同”的巧合
【解读】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
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
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教材示例2】《没想到竟是这样》:“不期而遇”的巧合
【解读】本文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
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
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5.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
【教材示例1】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店小二夫妇的偷听
【解读】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
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6.欲扬先抑法
所谓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抬高、褒扬。“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教材示例1】《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
【解读】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孟尝君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悬念)却不料作者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
失误作文
留在心底的歌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晴晴才四岁。
这一天,一场叫娇美人的台风在小城肆虐,全城停电。晴晴拿着蜡烛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妈妈见到她在黑暗里的身影,随口夸了一句:“晴晴简直就像小天使。”当晚,妈妈唱着自编的儿歌“小天使,睡觉觉……”,哄晴晴睡觉。从此,小天使就成了晴晴的和目标。
晴晴本来有吃饭要喂和爱哭鼻子的毛病,自从那晚以后,她改掉了这些毛病。有一次去外婆家,吃饭时外婆习惯地端起碗喂她,她说小天使要学会自己料理生活,外婆听了连连夸奖。还有一次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她一不小心摔倒了,趴地上直想哭,忽然想起妈妈的话,小天使怎能哭呢,于是爬起来继续跑,虽是最后一名,可老师大加表扬,
还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生病,晴晴就把过年的压岁钱统统给了这个同学,年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助人为乐奖。妈妈问她怎么想到这样做的,晴晴说,小天使可不能只顾自己一人欢乐。
两年后的一个晚上,晴晴迟迟不肯入睡。“睡觉吧,死妮子!”妈妈粗暴地训斥女儿。
女儿赤着脚丫站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最喜欢台风。”
妈妈有些生气。这小妮子,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当有台风经过的时候,会有多少屋顶被掀飞,有多少地方会被水淹,铁路被冲断,多少家庭主妇会望着六十元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这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 ”妈妈尽力压住性子。
“因为有一次台风的时候停电……”
“你是说,你喜欢停电?”妈妈紧皱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疑惑地看着女儿。
“停电的时候,你就去找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别吗?”妈妈的心渐渐柔和下来。
“我拿着蜡烛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妈妈笑了。
“你还会唱歌哄我睡觉:小天使,睡觉觉……”
“不是小天使,是乖宝宝吧?”妈妈企图纠正。
“是小天使,我还会唱那天的歌呢。”女儿争辩道。
妈妈想起许多往事,终于在惊讶中静穆下来,认真而不敷衍地说道:“人人都能成为天使,我们的晴晴不只像小天使,其实就是小天使。”
妈妈再次唱起她早已忘了的歌:“小天使,睡觉觉……”
月亮越升越高,像一个闪闪发光的玉盘悬挂在天际。月光下,女儿在妈妈的歌声里渐渐进入梦乡,继续做她天使的美梦。
那夜,有一个母亲用淡淡的歌声给年幼的生命注入一种信仰,那夜,有一个生命接受了美好的信仰,正用天使的品格锻造自己。
失误点评:
一句“小天使”的赞语长留在孩子心间,让她改掉了坏毛病,有了做好孩子的欲望和行动,文章通过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要在人们的心田里培植美好的信仰,莫用粗暴扼杀孩子的梦。文章主题深刻独特,颇有现实意义。但是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自然过程来组织材料,从两年前写起,一直写两年后的今天,场面较多,叙事拖沓,结构松散,有流水账之嫌,缺少精巧的构思。
升格文一
留在心底的歌
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上。大地已经沉睡了,微风轻轻的、阵阵的吹着,冷落的街道寂静无声。看着安然入睡的女儿,半小时前的一幕又浮现在她的眼前。
【从女儿安然入睡写起,之前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开篇设置悬念】
“睡吧,死妮子!”她粗暴地训斥女儿。
女儿却嘟囔道:“妈,我最喜欢台风。”
她有些生气。这小妮子,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当有台风经过的时候,会有多少屋顶被掀飞,有多少地方会被水淹,铁路被冲断,多少家庭主妇会望着六十元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这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 ”她尽力压住性子。
“因为有一次台风的时候停电……”
“你是说,你喜欢停电?”她紧皱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疑惑地看着女儿。
“停电的时候,你就去找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别吗?”她的心渐渐柔和下来。
“我拿着蜡烛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她笑了。
“你还会唱歌哄我睡觉:小天使,睡觉觉……”
“不是小天使,是乖宝宝吧?”她企图纠正。
“是小天使,我还会唱那天的歌呢。”女儿争辩道。
女儿的话让她想件件往事。有一次女儿去外婆家,吃饭时外婆习惯地端起碗喂她,她说小天使要学会自己料理生活,外婆听了连连夸奖。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女儿一不小心摔倒了,趴地上直想哭,忽然想起妈妈的话,小天使怎能哭呢,于是爬起来继续跑,虽是最后一名,可老师大加表扬,夸她是最勇敢的孩子。还有一次,班上一个同学生病,她就把过年的压岁钱统统给了这个同学,年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助人为乐奖。有人问她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她说小天使可不能只顾自己一人欢乐。
【通过回忆带出三个情节,既丰富文章内容,又为妈妈的思想转变作铺垫】
妈妈终于在惊讶中静穆下来,认真而不敷衍地说道:“妈妈错了,我们的晴晴不只像小天使,其实就是小天使,将来一定是天使。”
妈妈再次唱起她早已忘了的歌:“小天使,睡觉觉……”
【重唱天使歌,照应前文,悬念得解】
忽然远处一两声狗吠,把深思中的她带回现实。夜更深了,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可是她无法入睡。她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人最终成为天使或魔鬼,是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是红领巾与绿领巾,还是其他……
【“狗吠”结尾回忆,转入现实,倒叙部分起迄分明】
升格点评:
升格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倒叙的运用。作者截取夏日之夜哄晴晴入睡这一片段加以精心的描绘,而将其他相关情节,或通过人物对话予以反映,或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巧妙织入。文章从故事的结束,即晴晴安然入睡写起,然后采用倒叙的方法,展现事件的原委,既增强了悬念感,便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激情,又使故事波澜迭起,摇曳生姿。
升格文二
留在心底的歌
夏天的夜,带着温馨的夜风,悄悄地走近。
在树下,翘首昂视,一片柔美光滑的蓝色绸缎披盖了整个夜空。星星眨着庸懒得眼睛,簇拥着一轮明月慢慢升高,把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间,远远的凝视着它,如同飘渺的仙境。
仙境下,一户人家,一对母女。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诗化的描写,展现恬静美好的环境,为人物提供活动空间】
Click to add a subtitle
“睡觉吧,死妮子!”妈妈粗暴地训斥女儿。
女儿赤着脚丫站在妈妈面前,说:“妈妈,我最喜欢台风。”
妈妈有些生气。这小妮子,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当有台风经过的时候,会有多少屋顶被掀飞,有多少地方会被水淹,铁路被冲断,多少家庭主妇会望着六十元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这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 ”妈妈尽力压住性子。
“因为有一次台风的时候停电……”
“你是说,你喜欢停电?”妈妈紧皱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疑惑地看着女儿。
“停电的时候,你就去找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别吗?”妈妈的心渐渐柔和下来。
“我拿着蜡烛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妈妈笑了。
“你还会唱歌哄我睡觉:小天使,睡觉觉……”
“不是小天使,是乖宝宝吧?”妈妈企图纠正。
“是小天使,我还会唱那天的歌呢。”女儿争辩道。
【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突出母女之间的冲突】
Click add header
她怎能忘记呢,就是那一句小天使,让她改掉了吃饭要喂和爱哭鼻子的毛病。有一次去外婆家,吃饭时外婆习惯地端起碗喂她,她说小天使要学会自己料理生活,外婆听了连连夸奖。还有一次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她一不小心摔倒了,趴地上直想哭,忽然想起妈妈的话,小天使怎能哭呢,于是爬起来继续跑,虽是最后一名,可老师大加表扬,夸她是最勇敢的孩子。
【通过女儿心理活动,插入自己吃饭和摔倒不哭的情节,使文章结构紧凑】
女儿见妈妈无言,又说了一句:“因为那句话,我还得过奖呢。”
这下妈妈想起来了,那一次班上一个同学生病,她就把过年的压岁钱统统给了这个同学,年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助人为乐奖。妈妈问她怎么想到这样做的,她说小天使可不能只顾自己一人欢乐。
【再通过妈妈的回忆,插入捐压岁钱的情节,为妈妈的思想转变作铺垫】
妈妈终于在惊讶中静穆下来,认真而不敷衍地说道:“人人都能成为天使,我们的晴晴不只像小天使,其实就是小天使。”
妈妈再次唱起她早已忘了的歌:“小天使,睡觉觉……”
月亮越升越高,像一个闪闪发光的玉盘悬挂在天际。月光下,女儿在妈妈的歌声里渐渐进入梦乡,继续做她天使的美梦。
【如诗如画,有景有人,美好的环境描写既照应开篇,又烘托主题】
那夜,有一个母亲用淡淡的歌声给年幼的生命注入一种信仰,那夜,有一个生命接受了美好的信仰,正用天使的品格锻造自己。
【用抒情性议论点题】
升格点评:
故事时间跨度两年之久,涉及众多场面,原文从两年前写起,选择重点场景和情节,加以一一描写。本文则截取两年中的一个片段,即夏日之夜哄晴晴入睡,加以精心的描绘;而将“天使歌”产生的情节通过当晚的对话予以反映,不另外设置场景;自己吃饭、摔倒不哭,以及捐压岁钱等情节则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予而织入文中。这样,既保留原文的主要情节,又突出了主要场景,使文章结构紧凑,摇曳多姿,而又浑然一体。
○小试牛刀
指出下面这篇文章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修改。
我们是朋友
某生
“不好,迟到了!”我一个趔趄跨上自行车,飞驰而去。“十次车祸九次快,还有一次是意外”,在倒地的时候,我深深地赞同了这句话。
被自行车压着,我贴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你没事吧?”自行车伴随着一个沙哑的声音离开了我,在我不断点头感谢时,抬头发现是她,竟是她!
她有一个劳改犯的父亲,在学校处处被人指指点点,是公认的“大霉菌”!再加上她那恐怕的声音,每次说话就有如几块布塞在她喉咙里,那挤出来的音调,不禁让人联想起童话故事里的巫婆,我们都不跟她说话,连老师也不爱提她问题。可就是这样的她,救了我,一句“你没事吧”如此动听。
自然,我和她成了朋友,却是学校里一对不被认可的朋友。同学们常对我说她的坏话,让我不要接近她,会倒霉的。才开始我总是不屑一顾,和她依旧一路来去,她对我也充满了感激,可是日子久了,我也渐渐被动,和她讲话越来越少,放学也渐渐不一块儿走了。
直到有一天,老师让组长发下数学作业本。组长发现是她的,吓地立即丢开了,落到了一女生的桌上,只见那女生把嘴一撇,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用两支笔夹起本子,猛地向后甩去,作业本像炸弹一样在班里炸开了,你扔给我,我扔给你的,最后竟落到我的桌上。怎么办,怎么办,我该怎么做?我看着作业本不知所措。
一双手抽走了作业本,那双手我认得,它扶过我。我没有抬头,我不敢看她,却感到有寒得如冰一般的箭直刺我的心头。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一样拿笔开始写作业,虽然我知道她就站在我旁边。
“我们还是朋友吗?”一个沙哑并渗透着绝望与无助的声音,不是问句,是陈述句,因为她知道答案。我没有回答,回头看她,她嗫嚅着嘴唇,眼中闪着泪光,带着一声沙哑并着哭腔的冷笑离开了。我的心慢慢下沉。
后来,她转校了。
后来,她去外地打工了。
后来,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我们还是朋友吗?”每当我想起那句话,我的心都颤抖。朋友,现在你在哪里?生活得还好吗?是否还会有人欺侮你?愿你生活美好,愿你处处顺心,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是朋友,永远是朋友。
病因剖析
因为她没有炫目的家庭背景和甜美的嗓音,大家便疏远她,欺侮她,在一次闹剧中“我”怕触犯众怒而不施援手,文章选材独特,描写生动。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平铺直叙,二是立意模糊。文章按照事件的自然过程安排结构,从友情的建立写起,到友情的丢失,再到对朋友的思念,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自然流畅,却也平淡无奇。描写生动,线索清楚,但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是怀念朋友,还是在进行道德谴责,是谴责自己的友情淡薄,还是谴责同学的持强凌弱,文章缺少明确而有力的揭示。
修改全文
我们是朋友
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洒满校园,我独坐在教室里,享受着这难得的清闲。猛抬头,目光落在讲台的一堆练习本上,它把我带回那个下午,一个声音又在我心中响起:我们还是朋友吗?我们是朋友,但是,朋友,现在你在哪里?生活还好吗?是否有了新朋友,她们不会也像我吧?
【从故事结局以后写起,突出悔恨,增强悬念】
我和她成为朋友很偶然。
【领起回忆,进入倒叙,现实和回忆界限分明,衔接自然】
她有一个劳改犯的父亲,在学校处处被人嗤之以鼻,同学们视她为“大霉菌”。她那恐怕的声音,说话有如几块布塞在她喉咙里似的,那挤出来的音调,不禁让人联想起童话故事里的巫婆,我们都不跟她说话,连老师也不提问她。
一次上学路上,我一不小心跌倒了,重重的自行车压着,贴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你没事吧?”自行车伴随着一个沙哑的声音离开了我,在我不断点头感谢时,抬头发现是她,那一句“你没事吧”竟如此动听。
我们成了朋友,却是学校里一对不被认可的朋友。同学们常对我说她的坏话,让我不要接近她。开始我什么翥不管,依旧和她走得很近。可是日子久了,和她讲话越来越少,放学也渐渐不一块儿走了。
有一天,组长发作业本,发现是她的,嚯地立即丢开了。本子落到一女生的桌上,只见那女生把嘴一撇,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用两支笔夹起本子,猛地向后甩去,作业本像导弹一样在班里穿梭,你扔给我,我扔给你,最后竟落到我的桌上。怎么办?我们是朋友,递给她,理应如此;但是,此刻她正是大家取乐的对象,我将本子给她,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仿佛看到了嘲笑的眼神,听到了讥讽的声音,众怒难犯,众乐难违,我不敢破坏大家的兴致,也不想孤立自己,于是装着什么都不知道,埋头做作业。
这时,一双手伸过来,抽走那作业本。那双手我认得,它扶过我,在我跌倒在地爬不起来的时候。我没有抬头,我不敢看她,却感到有寒得如冰一般的箭直刺我的心头。
“我们还是朋友吗?”一个沙哑并渗透着绝望与无助的声音。我没有回答,回头看她,她嗫嚅着嘴唇,眼中闪着泪光,带着一声沙哑并着哭腔的冷笑离开了。
后来,她转校了。
后来,她去外地打工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她的消息。
【倒叙部分按顺叙进行,过程清晰,重点突出】
哗啦啦,一阵风吹来,讲台上的练习本发出掉落在地上,我从深思中醒来。【用风吹落簿本照应开头,结束回忆,转入现在;倒叙部分起迄标志明显】
可是,那句“我们还是朋友吗?”仍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让我痛苦,让我不安。是的,我没有加入施虐者的队伍,我只是看客,可是看客和施虐者原本就是血肉相连的,正是有看客的容忍和欣赏,才有了施虐者肆无忌惮的胆量。没有看客的狂欢,阿Q欺侮小尼姑决不会那样得意。
风停了,阳光依然灿烂,我的心陷入黑暗的痛苦。畏强者,欺弱者,没有是非观,不见正义感,在别人的痛苦上寻找快乐和慰藉,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想不到他笔下的看客依然健在,而其中竟然有我!
【写现在的思考和痛苦,照应开头的沉思】
升格点评
1、先写结局,增加悬念。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对“她”的思念和自己的悔恨,再写友情的建立和破损,这样不仅突出了反思的主题,也增强了悬念感。“朋友,现在你在哪里?生活还好吗?是否有了新朋友,她们不会也像我吧?”开篇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读者不能不想:作者和“她”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要说她的新朋友不会像“我”?“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事情?这就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非一看究竟而不可。
2、首尾照应,突出反思。
文章在写完事件过程,交代故事后果之后,重新回到思念和悔恨的现场,尽力展现内心的痛苦,将自己的行为和鲁迅笔下的看客联系起来,指出自己“畏强者,欺弱者,没有是非观,不见正义感,在别人的痛苦上寻找快乐和慰藉”,并且感叹“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想不到他笔下的看客依然健在,而其中竟然有我”,这样不但形成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而且也突出了自己的反思,深化和强化了主题。
3、过渡自然,起迄清晰。
文章开头是一个简短的场景描写,突出自己的悔恨;然后用“我和她成为朋友很偶然”一语领起回忆,自然地进入倒叙部分,写友情的产生、发展及破损;再用“哗啦啦,一阵风吹来,讲台上的练习本发出掉落在地上,我从深思中醒来”一句结束回忆,转入顺叙,照应开头:全文过渡自然,起迄清晰,接榫界限分明而又天衣无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