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上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上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18 20: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第一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
(海淀区)1. 某小组探究的制备。配制0.1的溶液和0.1的溶液备用。
【查阅资料】
i.FeS、均为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ii.,为无色离子。
iii.硫单质微溶于乙醇,难溶于水。
【设计并实施实验】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操作 1.0mL 0.1 溶液 0.5mL 0.1 溶液
现象 迅速产生黑色沉淀a,振荡后黑色沉淀溶解,并产生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最终得到棕黄色浊液X 产生棕黑色沉淀
(1)实验一中,根据复分解反应规律推测,生产黑色沉淀a的离子方程式为 。
(2)进一步检验浊液X的组成,过程如下。
①通过对浊液X组成的检验,推测实验一的黑色沉淀a溶解过程中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实验证据是 。
②经检测,黑色固体b的主要成分为FeS。甲同学认为,FeS是由红褐色清液中的与加入的反应产生的。乙同学认为该解释不严谨,理由是 。
(3)实验二制得了,但其中含少量。
①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从化学反应速率角度推测实验二的棕黑色沉淀中不含S的原因: 。
实验三
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改进实验。经检验,黑色沉淀c为纯净的。
(4)实验三中,由无色清液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 。
【反思评价】
(5)对比三个实验,实验三能成功制备的原因是 。
(东城区)2. 氧化还原反应可拆分为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某小组同学从“半反应”的角度探究反应规律
(1)已知:的转化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发生。
①该转化的还原半反应是,则相应的氧化半反应是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述还原半反应可知:增大可促进得到电子,使其___________性增强,进而与发生反应。
(2)探究与浓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①有同学认为与浓盐酸不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其依据是___________。
用如下装置进行实验[硫酸与浓盐酸中接近]。
装置 序号 试管内药品 现象
甲 浓盐酸 24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
乙 粉+硫酸 24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
丙 粉+浓盐酸 24小时后气球变鼓
②甲是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的干扰。
③a.丙中气球变鼓是因为生成了___________气体(填化学式)。
b.经检测,丙中反应后溶液中存在。从氧化还原性的角度分析丙中反应能够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
(3)探究以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产生电流,左侧电极表面有析出,右侧电极周围生成。
①该装置中右侧电极作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对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的反应类型进行分析,谈谈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___________。
③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仅由以下实验用品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片、浓溶液、蒸馏水、烧杯、盐桥、导线、电流表
(选做下列a或b,若两个都作答,按a计分)
a.若不能,说明原因。原因:___________。
b.若能,在如下装置图中填写烧杯中的试剂,并标出电子的移动方向。___________
(西城区)3.某小组为测定I--(aq)+I2(aq) I3-(aq)的平衡常数,完成实验I和实验II。
已知:i.2Na2S2O3+I2=Na2S4O6+2NaI
ii. I-与I3-难溶于CCl4
iii.室温下,达到溶解平衡后,I2在CCl4层和水层中的分配比为常数
实验I:测定分配比
(1)在2Na2S2O3+I2=Na2S4O6+2NaI中,I2作___________剂(填“氧化”或“还原”)。
(2)I2易溶于CCl4的原因是___________,分液操作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烧杯。
(3)滴定时选用的指示剂是___________,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实验测得分配比为86:1,则V1:V2=___________。
实验II:测定平衡常数
(5)通过V4可推知水层2中I2和I3-的总浓度,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____。
(6)通过实验I和实验II,测得平衡常数K=___________(用含c、V3、V4的代数式表示,可以不化简)。
(丰台区)4.化学小组探究Cu与Fe2(SO4)3溶液的反应,实验如下:
序号 (
过量铜粉
2mL 0.05
mol
·
L
-1
Fe
2
(SO
4
)
3
溶液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i 振荡试管,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待反应充分后,试管底部有Cu粉剩余。
实验ii 取实验i中的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0.1 mol·L-1 KSCN溶液 溶液局部变红,同时产生白色沉淀,振荡试管,红色消失。
已知:经检验白色沉淀为CuSCN
(1)实验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实验ⅱ中检测到Fe3+,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
(3)对实验ⅱ中Fe3+产生的原因作如下假设:
假设1:Cu与Fe2(SO4)3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
假设2:溶液中的Fe2+被 氧化
假设3:在实验ⅱ的条件下,Fe2+被Cu2+氧化
①将假设2补充完整
②通过查找 数据,可定量判断Cu与Fe2(SO4)3的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
(4)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序号 实验iii 实验iv
方案 (
5

0.
1
m
ol
·
L
-1
KSCN
溶液
2mL
溶液
a
) (
0.05 mol
·
L
-1
CuSO
4
溶液
溶液
a
盐桥
b
( )
c
( )
)
现象 放置较长时间,溶液颜色不变红 闭合开关K,电流计指针不动,向右侧Cu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 KSCN,指针向右大幅度偏转,溶液中有白色浑浊物产生。取出左侧溶液,滴加0.1mol·L-1 KSCN,溶液变红。
①假设1不成立的实验证据是 。
②实验iii的目的是 。
③溶液a是 。电极材料b、c分别是 、 。
④结合电极反应,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实验ii中Fe3+产生的原因 。
(石景山区)5.某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O的某些性质。
(1)从氮元素的价态角度分析,NO有 性。
(2)以Cu和HNO3为原料制备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设计实验探究NO的氧化性。
实验Ⅰ:用排水法收集一瓶NO,将其倒扣在盛有碱性Na2SO3溶液的水槽中,振荡,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
资料:ⅰ.NO与碱性Na2SO3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O被还原为N 2O22 。
ⅱ.Ag+与N 2O22 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① 检验SO32 的氧化产物。取少量实验 Ⅰ 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 (填操作和实验现象)。
② 某同学认为,需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NO的氧化性,补充以下实验:
实验Ⅱ:取饱和Na2SO4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 mol/L的AgNO3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Ⅲ:取少量实验 Ⅰ 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 mol/L的AgNO3溶液, (填实验现象)。
上述实验证明NO有氧化性。
实验Ⅱ的目的是 。
③ 写出NO与碱性Na2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④ 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NO与碱性Na2SO3溶液的反应。
还原反应:2NO + 2e = N 2O22
氧化反应: 。
实验Ⅳ:用排水法收集两瓶NO,将其分别倒扣在饱和Na2SO3溶液和加有NaOH的饱和Na2SO3溶液中,后者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更快。
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 。
(4)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处理工业废气中SO2和NO的实验方案,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① 先用饱和纯碱溶液吸收废气中的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 再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 ,以此溶液来吸收NO气体。
(门头沟区)6.某小组探究Cu与HNO3反应,发现有趣的现象。室温下,溶液A遇铜片立即产生
气泡,而相同条件下3mol L-1稀硝酸(溶液B)遇铜片短时间内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
后才有少量气泡产生。
(1)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析溶液A的成分后,同学们探究溶液A与铜片能够立即发生反应的原因。
① 假设1: 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实验验证:向B中加入少量硝酸铜,溶液呈浅蓝色,放入铜片,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假设1不成立。
② 假设2:NO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方案1:向放有铜片的B中通入少量NO2,铜片表面立即产生气泡,反应持续
进行。有同学认为应补充对比实验:向放有铜片的B中加入数滴
5mol L-1硝酸,无明显变化。补充该实验的目的是 。
方案2:向A中鼓入N2数分钟得溶液C。相同条件下,铜片与A、B、C溶液
的反应速率:ν(A)>ν(C)>ν(B)。该实验能够证明假设2成立的理由是 。
③ 经检验,A溶液中还含有少量HNO2。实验证明HNO2也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操作和现象是:向含有铜片的B溶液中 。
结论:NO2和HNO2对铜与硝酸的反应都有催化作用。
(3)请推测Cu与稀硝酸反应中NO2和HNO2参与的可能催化过程:
① Cu + 2NO2 + 2H+= Cu2+ + 2HNO2
② 。
③ 。
(房山区)7.实验小组制备硫代硫酸钠并探究其性质.
(1)实验室可利用反应:制备,装置如下图.
①用化学用语解释和的混合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S2-+ H2O-SH- + OH- 、________.
②为了保证的产量,实验中通入的不能过量.要控制的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写出一条).
(2)探究的性质:
步骤1 取晶体,溶解,配成溶液.
步骤2 取溶液,向其中加入饱和氯水,溶液立即出现浑浊,经检验浑浊物为S.
步骤3 继续滴加氯水,浑浊度增大,最后消失,溶液变澄清.
实验小组研究S产生的原因:
已知:中S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和
提出假设:假设1: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价硫元素
假设2:空气中的也可能氧化价硫元素
假设3:酸性条件下分解产生S
设计实验方案:
溶液 溶液
①向试管b中加入______________.
②依据现象,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③步骤3,继续加入氯水,沉淀消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顺义区)8. 某研究小组学生探究硫酸铁溶液与铜粉的反应:
实验Ⅰ (
过量铜粉
2mL 0.1
mol/L
Fe
2
(SO
4
)
3
溶液
) (
1滴
0.1mol/L
KSCN溶液
剩余铜粉
) (
反复滴加
0.1mol/L KSCN溶液
) (
振荡试管
) 过程① 过程② 过程③
实验 现象 过程①: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变为浅蓝绿色; 过程②:滴加1滴0.1mol/L KSCN溶液后,溶液颜色变红并产生少量白色浑浊, 振荡试管后,红色消失,白色浑浊物的量增多; 过程③:反复多次滴加0.1mol/L KSCN溶液,现象与过程②相同,白色浑浊物的量逐渐增多。
【资料】i.Cu2+与SCN-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可发生配位反应生成[Cu(SCN)4]2-。
ii.淡黄色、可溶的[Cu(SCN)4]2-,与Cu2+共存时溶液显绿色。
(1)过程①溶液颜色变为浅蓝绿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2)经x射线衍射实验检测,过程②中白色不溶物为CuSCN,同时有硫氰(SCN)2生成,该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某同学针对过程③中溶液颜色变红且白色浑浊物增多的现象,提出一种假设:当反应体系中同时存在Cu2+、SCN-、Fe2+时,Cu2+氧化性增强,可将Fe2+氧化为Fe3+。并做实验Ⅱ验证该假设。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Ⅱ 操作1 取少量胆矾晶体(CuSO4·5H2O)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振荡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溶液颜色很快由蓝色变蓝绿色,大约5分钟后,溶液颜色完全呈绿色,未观察到白色浑浊物;放置24小时后,溶液绿色变浅,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操作2 未见溶液变红色,大约2分钟后出现浑浊,略带黄色。放置4小时后,黄色浑浊物的量增多,始终未见溶液颜色变红。
操作3 取少量胆矾晶体和绿矾晶体(FeSO4 H2O)混合物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振荡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溶液颜色为浅蓝绿色,放置4小时后,未发现颜色变化。
操作4 取少量胆矾晶体和绿矾晶体混合物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振荡试管,静置观察现象。 溶液颜色立刻变红,产生白色浑浊,振荡后红色消失。
操作1中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通过实验操作2及现象可说明FeSO4溶液放置过程中不会生成Fe3+。写出操作2的完
整过程__________。
由操作4可知该同学的假设正确。操作4中Fe2+被氧化为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已知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K=1.99×102,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Ⅰ过程③中出现相关现象的原因_______。
(6)由实验可知,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因素有 。
(昌平区)9. 某小组同学欲在实验室中制备FeSO4并进行性质探究。
I.FeSO4的制备:用活性铁粉与硫酸反应制备FeSO4。
(1)写出制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在制备过程中应确保铁粉过量,结合化学用语解释原因:______。
II.性质探究:将得到的FeSO4晶体配成溶液后进行如图实验:
序号 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i 滴入硝酸后,溶液变为红色,一段时间后,溶液褪为无色。
(3)依据“溶液变为红色”的现象推断Fe2+被氧化,推断理由是______。
(4)针对溶液褪色的现象进行探究。预测可能原因是硝酸将SCN-氧化(其中C元素为+4价),为验证预测,进行实验ii:
序号 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ii 取少量反应结束后的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补全反应:3SCN-+13NO+ = +3CO2↑+16NO↑+ 。______
(5)开展进一步研究,进行实验iii、iv。
序号 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iii 滴入FeSO4后,溶液变为红色,静置,t1时刻后溶液红色恰好褪去。
实验iv ____ __。
①某同学依据实验iii的现象得出结论:该条件下,HNO3氧化Fe2+的速率比氧化SCN-的速率快,该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
②对比实验iii、iv现象得出结论:该条件下,在t1时刻内,HNO3浓度降低后,仍可氧化Fe2+,但不能氧化SCN-。实验iv现象是______。
III.产品评价:选择氧化还原滴定法来测定所得FeSO4·7H2O晶体中Fe2+的含量。
(6)称量xg制得的样品,加水溶解,并加入稀H2SO4酸化;用ymol/L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MnO4溶液zmL。滴定终点的实验现象是______。Fe2+的含量为______。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第一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科学探究 参考答案
(海淀区)1.
(东城区)2.
(1)①. ②. 氧化
(2)①.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H之后
②. 浓盐酸挥发
③.
④. ,使的还原性增强
(3)①. 负
②. 两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总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 b
④.
(西城区)3.
(1)氧化
(2)①. 单质碘和四氯化碳均是非极性分子 ②. 分液漏斗
(3)①. 淀粉溶液
②.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液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用来的颜色
(4)10:1
(5)加入硫代硫酸钠发生反应2Na2S2O3+I2=Na2S4O6+2NaI,由于溶液中存在平衡
I-(aq)+I2(aq) I3- (aq),所以通过V4可推知水层2中I2和I3-的总浓度。
(6)
(丰台区)4.
(1)2Fe3++Cu=== 2Fe2++Cu2+(1分)
(2)溶液局部变红(1分)
(3)① O2(1分) ② 化学平衡常数(1分)
(4)① 电流计指针不动(1分)
② 验证假设2是否成立(1分)
③ 0.1mol/L FeSO4(2分) 石墨(1分) 石墨(1分)
④ Cu2+ + e- Cu+,SCN-与Cu+结合生成CuSCN沉淀,导致c(Cu+)降低,有利于电极反应正向移动,Cu2+得电子能力增强(大于Fe3+),使得Fe2+被氧化。(2分)
(石景山区)5.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1)氧化性和还原性
(2)Cu + 4HNO3 (浓) === Cu(NO3)2 + 2NO2↑ + 2H2O,3NO2 + H2O === 2HNO3 + NO
或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3)①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②出现黄色沉淀
排除SO2 4对Ag+检验N 2O2 2的干扰
③2OH + 2NO + SO2 3=== N 2O2 2+ SO2 4+ H2O
④SO2 3+ 2OH – 2e === SO2 4+ H2O
NO和SO2 3反应体现了NO的氧化性,碱性增强反应更快
(4)①SO2 + Na2CO3 === CO2 + Na2SO3
②NaOH
(门头沟区)6.
(1)3Cu + 8HNO3(稀)= 3Cu(NO3)2 + 2NO↑ + 4H2O
(2)①Cu2+
②Ⅰ. 排除通NO2带来的硝酸浓度增大的影响
Ⅱ. 鼓入N2可以带走溶液中的NO2,因此三份溶液中NO2的浓度A>C>B,反应速率随NO2浓度降低而减慢,说明NO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③加入少量的NaNO2,B中铜片上立即生成气泡,反应持续进行
(3)② NO 3 + HNO2 + H+= 2NO2 + H2O
③ 2HNO2 = NO + NO2 + H2O
(或Cu + 2HNO2+ 2H+ = Cu2+ + 2NO + 2H2O等)
不区分②、③,其他合理答案得分
(房山区)7.
(1)①
②控制反应温度或调节硫酸的滴加速率
(2)①加入的稀盐酸
②氯气等含氯氧化性微粒的氧化是主要因素,酸性分解及氧气氧化是次要因素
理由是实验b中包含酸性条件、空气两种影响因素,反应速率比实验a慢且浑浊度小

(顺义区)8.
(1)2Fe3+ + Cu === 2Fe2+ + Cu2+
(2)2Cu2++4SCN- === 2CuSCN↓+(SCN)2
(3)Cu2+与SCN-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较慢,两者发生络合反应较快,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程度比络合反应程度大
(4)取少量绿矾晶体(FeSO4·7H2O)置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振荡试管,静置后观察现象。
(5)Cu2++Fe2++SCN- === CuSCN↓+Fe3+
由平衡常数可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Cu2+、Fe2+和SCN-三者反应生成白色浑浊,降低SCN-的浓度,使可逆反应Fe3++3SCN- 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故溶液红色消失。再反复多次滴加KSCN溶液,增大了SCN- 浓度,使Cu2++Fe2++SCN- CuSCN↓+Fe3+平衡正向移动,白色浑浊物的量逐渐增多。
(6)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等
(昌平区)9.
(1)Fe+2H+=Fe2++H2↑
(2)铁粉过量可防止Fe2+被氧化:Fe+2Fe3+=3Fe2+
(3)红色物质为Fe(SCN)3,可知发生了Fe2+转化为Fe3+的反应,因此Fe2+被氧化
(4)3SCN-+13NO+10H+=3SO+3CO2↑+16NO↑+5H2O
(5) ①. 合理 ②. 滴入FeSO4后,溶液变为红色,静置t1时刻后溶液仍为红色
(6) ①. 滴加KMnO4后,半分钟内溶液不褪色 ②. ×10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