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选用作文素材——如何摆脱李白、杜甫
作文提分专题
大家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运用素材来说明事理,提供例证。用恰当而新颖的作文素材,可以为行文增色不少。然而到了考场实战的时候,学生一提起笔来,脑海中往往出现的素材都是常用的几个,而且视角单一没有新颖性。如何选择和运用作文素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导入
在各种高考参考书类型中,“作文材料”的相关参考书市场需求最为火爆。同学们看了很多新例子,可是到了考场上,同学们一提起笔来,脑海中永远浮现出三个不变的身影: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为什么同学们看了、记了不少名言警句,但到考场上依然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为什么看到的东西无法应用在作文写作中
深入理解,从熟知情节原有内涵中发现新主题
我们看素材,往往只关注情节,而真正需要看到的是主题(而且是细分的主题,而不是宽泛的论述)。
举个常见的材料: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
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当看到这个英国大帝理查三世的悲剧故事,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 是铁钉、马蹄街、将军或国家吗 不是,我们要记住它背后的内涵、警策之意。现在的作文书倒是提到了这一点,但往往以“细节决定成败”作结,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难道只有写“细节决定成败”才能用这个材料吗 肯定不是,因为现在绝不会有作文像十年前一样让你泛泛地论述一句正确的废话。
在新时代,同学们要更深刻地理解素材。比如此材料,完全可以想到“帝国的衰亡绝不只在于铁钉。铁钉只是一种表征,但我们还要看到更多”,而以“绝不只是一颗铁钉”入手,讨论衰朽时代的千疮百孔以及救世启示之道;或是从铁钉作为“基础”、“准备工作”的意义出发,讲述“基础”与“高楼”的复杂关系……
上面两个思路,有人会理解为反向立意,或是求变求新,然而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大主题的细分与变奏。时代呼唤立意更精准,还要新颖的作文。在一味求新可能崩盘的风险下,从素材中把握常见主题的变奏与细化是更好的角度。
转换论述角度,全面利用已有素材
素材本身是具有适用的丰富性的,即一个材料不一定只适用于一个主题。我们不能指望孩子背100个例子去应对100个主题,万一考了第101个,那孩子不就白忙活了吗!
因此,学生更应该学习一种调换论说角度的方法,使一个材料能自如地符合任意一个主题。
具体方法是,同学们应当重点把握一到两个作家,构成对他们尽可能深入丰满的理解,使得这个“黄金素材”可以覆盖高中常见的一切主题。
例如,阅读史铁生精选的小说与散文,就能以对史铁生先生的叙述覆盖所有主题。理想与现实、有用与无用、天分与努力、勇气与恐惧、物质与精神、平凡与伟大……他们都在这座巨人身上有所体现。
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讲述材料,而不是材料本身。通过主动训练语言概括和话语转换的能力,同学们可以逐渐有意识地从不同视角观照、描绘同一人物,最终脱胎换骨,自如地书写出这一人物生命的不同侧面。
从此,你的作文素材将不再止于单一的“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了。
满分作文展台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微雨染湿爬满青苔的檐,漾漾波痕映不出绝美瞬间,破旧的栏栅折射出岁月的痕迹,微风中夹加着熟悉的泥土味道,长长的水巷,诗意的长廊,归去来兮,旅途之后的慵懒里仍怀着对这片故里的思念。
夜色被风卷起,童年的思绪渐渐模糊了我的视野,时间重新复制出适应成长的替身, 我的故里,刻画了许多我成长的剪影,但我对它好像还不太熟悉,这一次,我重新站在这里,用心倾听它的声音,用手抚摸它瘦小如柴的背影。
有人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而我属于幸福的前者,我的家乡,我的家人给了我无私的爱,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这里,教会了我生活,保存了我的肉体,涤净了我的心灵,此刻,我将它写在我的笔下,刻在我的心底。
一张折叠的贵州地图缓缓展开,一草一木轻敲着历史书里厚重的砖瓦,大娄山脉西段北侧,郁郁葱葱河滨地带上的一个边陲小镇是我故里的身影,缓缓河流侵入它的身体,放射状的交通枢道从它的四肢散开,拉近了周边的距离,加深了河畔边的真情。
有人说我的家乡是酒香溢人之地,有着静目养身的寂静感,有让人神清气爽的作用所在,但是在我的眼里它仅仅是我的心灵慰籍,是我拥抱温暖的栖息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印刻了我的成长,春日是山花烂漫的赤水湖畔,夏日是梧桐树下的蝉鸣,秋语是硕果累累的回响,冬日是雪花飘零的浪漫,岁岁年年,我们在黄昏里端坐,在写满花语的日子里认真生活,在这片湛蓝的天空里写满我们的名字,在这里,写满我们的回忆。
我的家乡写满了我童年的故事,无论我去往何处,它都存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总是希望自己可以走出自己的家乡,去拥抱外面的太阳,欣赏外面的风景,长大后,翘首以盼着可以回归故里,升学离家后才真的明白诗人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何蕴意,原来我还是喜欢带有八月结束时,夏天傍晚七点二十分温度天空的深蓝色的家乡而已。
之前曾读过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 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写了这篇小说,他对"故乡"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段感情,更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看了他的小说,我不禁感慨万千,当下的我们是何其的幸福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系列的国家政策推动着乡村的发展,而我的家乡也焕然一新,有了新的面容,人们的思想也在日益进步,现在的农村也有了不同的意义,以前,人们希望离开农村,现在,人们渴望回到农村,于他们而言,于我而言,对于家乡的美,难以言表!
其实,在家乡的瓦缝里,我可以变得更小,缩成一粒米,躲在稻谷里避雨,摇摇晃晃,作为金色浪花噙着的晶莹,和一滴雨擦肩而过,我会更爱这个通透的世界,细雨轻轻低吟着故乡的美,鸟儿欢快着迎接不同季节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农家小菜的味道,庭院中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回荡在时间的余声里,最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切是多么的惬意!
雨幕苍郁,芭蕉空蒙,命相属之人,最喜欢摁住雨滴不断延伸的悸动,你路过我的家乡,我路过世界,共同为万物的盛开而哭泣。家乡的种种我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名字永远在我心里滚烫!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