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入门第六讲 联想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作文入门第六讲 联想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4 13: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六讲:作文中的联想
由一个形象联系到另一个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联想。
借助联想,你可以纵横驰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创造出感人的意境。联想与想像不同,前者是一个由“实”到“实”的过程,即联想出来的事物为客观实际中存在的事物;而后者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即想像出来的事物并不存在于客观实际,其目的是以“虚”衬“实”。
借助联想,你会发现可说的东西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你会发现原来笨滞的舌尖突然灵活了起来,汩汩滔滔,你可以将原来枯燥乏味的东西说得形象生动。运用联想作文,当然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说,写作文要动动脑子。
【基础知识】
运用联想作文,你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地方(或领域)的某一相关事物,甚至如射线般辐射出去,跨越的是空间,我们将它称为“横向联想”。如鲁迅先生写到百草园中的长草,就联想到长妈妈给他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其一。
运用联想作文,你也可以由眼前的某一事物联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某一事物,跨越的是时间,我们将它称为“纵向联想”。如朱自清先生读到父亲来信时,不由得眼前又出现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当然也可以像“接龙”一样,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再由那个事物一个接一个地联想过去,很可能,最后的那个事物与原事物已风马牛不相及。此其二。
具有不同联系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联想。纽带两端的事物或时间相同相近,或空间相同相近,或性质相同相近,这样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似联想”,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中,当作者面对40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近乎绝望”时,联想到了夏令营中一个小女孩因知识贫乏而“呜咽”的情景。此其三。
有时候,纽带的两端是两个(或数个)相反的事物,这样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反联想”,如从光明联想到黑暗,由表扬联想到批评。如《浓烟和烟囱》一文中烟囱回答浓烟的话“你比我高,比我粗大,还会舞蹈,这都不假。只是你的行动没有一定的方向,你永远只会随风飘荡,这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就作了相反联想。此其四。
实际上,以上所介绍的四种联想都不可能单独出现在某一篇作文中。互相交错出现,这是联想的明显特点。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联想。”(秦牧)可见,联想的基础是平时的积累;当然,联想时必须合情合理,要找准两端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例文赏析】
㈠ 漫步在夕阳下的沙滩,在那串串足迹延伸的途中,金黄的细沙间总会翻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那是一颗颗细致而精巧的贝壳。轻轻的步履敲醒了它们沉寂于沙下的梦。阳光下熠熠闪亮的它们诱惑着你,招睐着你,在这条收获的路上,你可以来回寻觅,你可以满载而归,你可以在舍弃与重拾中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但是,时间老人的魔杖使我们的脚步只能前进而杜绝了返回的机会;更加苛刻的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贝壳只有一个,仅此一个。
于是,人生的选择成了甜蜜与哀伤的揉合,在如获珍宝的狂喜中,不能挥去的是那一丝忍痛割爱的无奈。情感热烈地呼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去争取;理智冷静地提醒我们要从容不迫地去把握。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中,人们的天平摇摆不定……
选择的旅程开始了……
有的人一到海滩便被五光十色的贝壳闪得晕头转向,喷涌而出的冲动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写下了干脆利落的答案。一锤定音,无可更换。然而当这条路越走越远,当绚丽多彩的贝壳层出不穷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手中的贝壳是被映衬得如此黯然失色。悔恨吗?自责吗?无法回头也不能回头了。只有带着忧郁,带着不平去走到自己的尽头,用一生的遗憾去哀悼曾经的过失。善良的人们啊,面对诱惑,要学会适当的拒绝,要学会必要的放弃。
有的人信奉“最美永远是下一个”的原则,一路上,他用挑剔,用自负将自己的眼光牢牢锁住。他不知疲倦地在沙滩上奔走,援求心中漂渺的完美。不知不觉间,当夕阳悄然引退,当夜幕缓缓降临;当青丝
染上白霜,当细纹爬上眼睑,而手中依旧空空如也,才发现尽头已在眼前。雄心壮志在瞬间灰飞烟灭。多年的追求,多年的不懈化为镜花水月。善良的人们啊,好高骛远的完美主义只能使你坠入虚无的深渊。
那么,告诉我,面对丰富多彩的答案,情感与理智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
从容不迫地步上海滩,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和欣赏身边的贝壳。几番斟酌之下,请不要犹豫,相信自己的眼光,拣起来吧。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不需要再艳羡或后悔,守住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步伐,走过那片海滩,走出那份诱惑。你的贝壳也许不是最美的,但它一定是最珍贵的。
(姜力:《拣贝壳》)
例文中,为了形象地阐说抽象的道理,作者展开丰富的横向联想,进行由“实”到“实”的跨越,将海滩边拣贝壳这一可视可叹的过程“引进”文中,使读者在追随作者“捡贝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者“面对丰富多彩的选择,应寻找自己情感与理智的最佳结合点,走自己的路”的观点。也就是说,“捡贝壳”是宾,证观点是主。选文告诉我们,当阐述一个较为抽象的道理时,可以借助联想,借形象的事物充实文章的内容,以打动读者。
例文点拨

看着他窗前彻夜不息的灯光,看着他握笔凝视的侧影,我不由得深思起来。历史的使命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研究室内,白发苍苍的科技工作者在计算机前流连忘返;街头巷尾,佩着红臂章的退休老人在保卫治安协助交通;工厂码头,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师傅在没日没夜地苦干;田头村边,栉风沐雨的农民伯伯挥汗如雨;校园内,莘莘学子为这土地的未来,埋首于书堆,遨游于知识海洋中……
 (高生:《为了历史的使命》)
例文中,作者由“他窗前彻夜不息的灯光”,跨越空间展开联想,想到了科技人员、退休老人、工人师傅、农民伯伯以及莘莘学子,显然,这是“横向”联想。
例文点拨
㈢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
例文作者写作目的是为了表现故都(北平)的秋之色彩浓、回味永的特色,特地“借”来了“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借来了“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以作对比,由于跨越的是地域,当然属于“横向”联想。
例文点拨
㈣ 25年了。
如同25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76岁的她,苍颜白发,眯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们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因为夜深了……”
“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她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
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困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孩子,你太瘦了……”
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她依然记不得我。
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我记得她。”我说。
(《忘不了》)
例文中,作者站在自己老师的房门口,为了唤起老师的记忆,他努力联想起一件件的往事。无论是有关鲁迅名作《社戏》中船头激水的争论,还是有关熬粥的叹息,无不是25年前的往事,所以说,这是纵向联想。
例文点拨
㈤ 在我国古代,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学习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的学习融为一体,因此,往往以经书、史书及某些文选作教材。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读和背,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他们提倡多读、熟读、细读,白居易就曾读到“口舌生疮”的地步 。阅读时强调“圈点和评注”,在书上画上符号叫圈点,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或说明写在书眉叫“评注”;也很注重问和议,这些都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写作方面,古人强调“文道统一”,大多主张“先放后收”,“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而纯粹。”主张多写,“读十篇,不如写一篇。”但明清之时主要写八股文,内容上解释经书,形式上规定严格程式,文风僵化。
近代,语文成了一门独立学科,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开始重视科学的学习方法,叶圣陶说过:“多读,多作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在读的方面,不但要注意精读,也要学会略
读,还要培养快读能力。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发展智力,锻炼口头表达。写作方面,重视培养观察力,茅盾说:“为初学者设想,凡技巧上诸问题(包括所谓“炼字”在内)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力的养成。”强调读写结合,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
当代,科学地规定了“语文”的内涵,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学习语文应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要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学语文》)
例文是一篇说明文,有时说明文也要运用联想的手法。为了说明当代“语文”必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特征,作者引入古代的语文和近代的语文以作比较,这当然是纵向联想。
例文点拨

山西山多,长城多出没其中,烽火台、箭楼城门则临峰凭险自恃孤立,远远望去,无法企及的遥远。黄昏暮色,再衔一弯眉月,那种苍茫与衰老,硬汉见了都会动容。
雁门关并不在山颠峰尖,而是深深地陷落在群峰谷底。环山公路旁有一叉口,竖着齐膝高的石碑──“雁门关两公里”。
这是一条土路,乱石横卧,高峡侧立,越走越窄。在一拐角豁口,耸立着几重角度不同的城门,估计原是个瓮城,而今风烛残年,只剩下了城门──雁门关。这条上坡的土路,至此突然一折,坠落在城关壁下,抛向远方群山。十几里外的敌情,尽收眼底。
极目四顾,群峰寂寞,双峡紧逼,仅容这条盘肠土路,雁门关就设在这土路的最高支点狭隘处。即使一夫,举一面洗衣搓板,再挥动一柄断魂鬼头斧,足以拒万夫。倘若诸葛亮一人坐镇,明知空城不是计,但率领上万人马的司马懿也只能无奈空叹。
……
当年徐志摩在北京教授中世纪欧洲文学,常在古墓群之侧;同样,读汉语边塞诗文,应该在雁门关这样的群峰环抱中,那样才有壮士慷慨悲凉的气氛。
(李大伟:《苍凉雁门关》)
例文中,作者由眼前雁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形联想到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攻守战,由自己在雁门关思古联想到徐志摩在古墓群教授中世纪文学,为“相似联想”。
例文点拨

据说蒋干是个才子,名噪于当时,只因受曹丞相之命去江东当了一回说客,稍带盗了一回“书”,就这么一点污点,居然被后代艺人给搞了一个“白鼻头”,出尽洋相。
有意思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个蒋氏后代或蒋氏故里老乡打算找艺人算账,要求为老祖宗“平反”。我琢磨,他们或许明白那个加给老祖宗的“白鼻头”是艺术夸张,创作需要,算不得什么;或许明白乃祖所行不轨,落下“白鼻头”实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艺人。
不想电视剧《水浒》余音未了,宋江故里有人却按捺不住要状告《水浒》剧组了。所为何来? 据说就为剧中那个“小碎步,唯唯诺诺”,“在皇帝老子面前五体投地,卑躬屈膝”的宋江“糟蹋”了仗义、忠勇、扶危济困的宋江形象!理由是:“俺从小就听老人夸宋公明”;“俺这里把他当神明似的敬着”;“电视里的宋江太窝囊了,演得不是那么回事”。
(张小湖:《蒋干盗书与宋江投降》)
针对“宋江故里”有人欲状告《水浒》电视剧组破坏宋江形象的事例,作者写下此文,以表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并不是一回事,提请“宋江故里”的那些人还是且慢告状,勿自寻烦恼为好。为此,作者特地寻了一个截然相反的事例──蒋干故里父老乡亲的洒脱,此为“相反联想”。
例文点拨
㈧ 生活中不能没有掌声。生活中也不乏掌声。
打开电视,看晚会节目。那精湛的表演,给人以难得的艺术享受,于是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
凡此,都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掌声。
生活中也有另一种掌声。
荧屏上的表演平平,激发不起观众的热情。主持人出来说话了:“各位观众,让我们鼓掌,感谢他们的精彩表演!”于是表演者得到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
掌声即心声。都是鼓掌,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钟怀:《掌声种种》)
从发自内心的掌声联想到“稀稀拉拉”的掌声,此为“相反联想”,而由此处的掌声联想到彼处的掌声,又是“横向联想”。
例文点拨
㈨ 人们总是对默默无闻的小草予以高度的赞赏,歌唱它的永恒,甚至“无人知道”也成了值得仿效的优点。而对一现的昙花却嗤之以鼻。这似乎已经成了凝固的信条。的确,谁不是对转瞬即逝的事物深为遗憾乃至恨恨不已呢?
也许是与别人不同吧,我却常常对永恒的小草兴趣索然,面对一现的昙花倍加厚爱。我体会不出小草的“寂寂的生存的伟大”,却无限地崇拜昙花那迷人的、闪光的一瞬。
勿庸讳言,昙花是太短暂了,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绿草相比,它当拜下风。然而,难道生活的全部价值是单单以生命的长短来衡量的吗?
山岳的存在永恒,它跨越时空,绵亘今古。然而它不过是在默默无闻地打发着无边的岁月。这样的生活,千年、万年与一年、两年何异之有?又何意义之有呢?闪电的生活短促,甚至不及你去仔细地看它。可是,就在它的生命的一瞬,也放出大量的热,射出耀眼的光,把生命化为一团浓烈的火,给了人有益的启迪。
生活价值的天平并不以时间做砝码,而是看它是否有过奉献,有过闪光。因为奉献才是人生价值的计量单位,闪光才是生命顶点的标志。昙花的生命虽短,它却能生得娇美,长得艳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要远远地强于青草的默默无闻而又漫长的一生。
自然界的事物是这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纵观今古,翻开史册,其中不乏庸庸碌碌而“万寿无疆”的人物,《赵威后问齐使》中不是曾有“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的於陵子仲吗?但更有功垂汗青者辈出。妇孺皆知的抗异族侵凌的岳武穆、挽大厦于将倾的文天祥、救民于水火的李自成,他们的贡献可谓空前绝后,他们的成就可谓辉耀千古。然而看一看他们的卒年,恰好都终止在令人痛惜不已的一个亮点上──39岁。这短短的生命称作“昙花一现”应该是恰当的了。可是与那些生命长久的小草,甚至长寿的毒榛相比,这“一现”的昙花就更显得可贵,碌碌无为的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如果人们都是如此,那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人生无论长短,也无论有多少坎坷,只要有过闪光,有过奉献,那就是完美的人生。
青一色的小草的世界是单调乏味的,只有无数奇花异朵的装点才能生机盎然、流光溢彩。平平庸庸的人生是暗淡无趣的,只有闪光的人生才是壮丽的人生。朋友,让我们做一朵昙花吧,尽管是一现的,也要发出迷人的闪光!
(肖立华:《也谈“昙花一现”》)
例文中,作者从一现瞬间流光溢彩的昙花联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是横向联想,又是相反联想;从绵亘古今而“默默无闻地打发着无边的岁月”的山岳联想到一瞬间放出耀眼光芒的闪电,也是横向联想与相反联想;从小草到於陵子仲,是横向的相似联想;从昙花到岳武穆、文天祥、李自成,也是横向的相似联想;第⑦自然段中,作者从战国时的於陵隐士子仲联想到岳武穆、文天祥、李自成,纵跨2000余年,不可谓小,此为纵向联想。以碌碌无为而享尽天年的於陵子仲与皆为39岁时英年早逝的岳武穆、文天祥、李自成作对比,论证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命的短长,而在于是否放过绚丽的光芒,则是理所当然的“相反”联想。将各种联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
例文点拨
[小园学步]
㈠、用“横向”联想与“相似”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断。(150字左右)
㈡、用“纵向”联想与“相反”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写一个片断。(150字左右)
㈢、请紧接下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1、另举三例,两例为正面的,一例为反面的。
2、句式与划线的一句相同。
古今中外,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敂如果没有李时珍的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________
[题目㈠] 怒斥抢座人
一番义正辞严的驳斥,强占“爱心专座”的两个大汉不得不站到了车厢后面。看着他那聚集在眉眼之间的凛然正气,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国的那些民族英雄:米龙老爹面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枪口视死如归,捍卫了法兰西的尊严;伏契克在德国法西斯的法庭上怒斥敌酋,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可否认,习作者确实有一定的知识面,但是,这样的联想合理吗?将一般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相提并论,实有“拉郎配”之嫌。
例文点拨
[题目㈡] 追求坚韧
作为一个男子汉,坚韧,一直是我追求的品格。
虽然说我相信自己这次能成功,但是我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失败,下次再来,直到成功!我相信自己有1%的天资,相信自己能花99%的努力!为了寻找适合作灯丝的材料,爱迪生不是经过了上千次的失败吗?
从立意来看,习作并无突出之处,却给人以充实之感,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联想到了不屈不挠的爱迪生,使读者感到亲切。但是,题目要求的是作“纵向”的“相反”联想,虽然说从自身联想到爱迪生有时间的跨越,但因为如此主要作的是空间地域的跨越,故一般理解为“横向”联想;从自己准备再接再厉联想到爱迪生的不屈不挠,是“相似”联想,无“相反”可言,所以说这段文字不合要求。如果改换一下,文中联想到一个不愿努力一事无成的古人,就符合要求了。当然,如果就题目㈠而言,这段文字是符合要求的。
例文点拨
[题目㈢] 如果没有……
……,如果没有曹雪芹呕心沥血,博览群书,没有他花费毕生精力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哪里有代表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水平的《红楼梦》问世!如果没有岳飞的幼受母训,精忠报国,没有他转战数万里的驰骋沙场,英勇作战,哪有文学作品《说岳全传》的流传!如果陈景润不是孜孜不倦,兀兀穷年,不是多年来心无旁鹜,潜心演算,就不会有“哥德巴赫猜想”1+2的成就!
从句式来看,这段习作基本符合要求;但这段文字还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题干的第一句是“古今中外”,且已经有了一个“古”代的李时珍,所以这段文字所举的人物应从“今”和“外”考虑,但事实如何呢?题干中文字的中心意思是“努力”,但是,这段文字中所举的岳飞之例基本与努力无关;再从“正”“反”的角度来看,既然“正面”是“如果××没有努力就没有成功”,那么,“反面”就应该是“如果××努力了就会成功”,段中的陈景润例又如何呢?
例文点拨
[体验研究]
试用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分析什么是发散性思维,什么是逆向思维。
谢 谢 观 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