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上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选择题(六):有机化学 元素化合物性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上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选择题(六):有机化学 元素化合物性质(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26 11: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第一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选择题
(六)有机化学 元素化合物性质
一、有机化学
(海淀区)1. 氯吡格雷(C16H16ClNO2S)可用于防治动脉硬化。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烃类
B.可发生加成反应
C.分子中含有3个苯环
D.能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存在
(海淀区)2. 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低相对分子质量PLA可由乳酸直接聚合而成,
高相对分子质量PLA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LA易溶于水
B.乳酸生产中间体时,原子利用率能达到100%
C.由乳酸直接生成低相对分子质量PLA的反应属于缩聚反应
D.1 mol PLA完全水解,消耗1 mol NaOH
(朝阳区)3.“张-烯炔环异构化反应”被《Name Reactions》收录。该反应可高效构筑五元环状化合物,应用在许多药物的创新合成中,如:
资料:有机物结构可用键线式表示,如的键线式为。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均能发生加成反应 B.①、②均含有三种官能团
C.①、②互为同分异构体 D.①、②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
(东城区)4. 醛(酮)中与直接相连的C上的H与另一分子醛(酮)的加成后生成羟基醛(酮)的反应称为羟醛缩合反应。利用该反应合成异丙叉酮(MO)的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MO不存在顺反异构体
B. ②的反应类型为消去反应
C. 和的混合物按①中原理反应,最多得到3种羟基醛
D. 在有机合成中可以利用羟醛缩合反应增长碳链
(西城区)5.我国科学家从中国特有的喜树中分离得到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喜树碱,结构如图。下列关于喜树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加成反应
B. 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C. 羟基中O-H的极性强于乙基中C-H的极性
D. 带*的氮原子有孤电子对,能与含空轨道的H+以配位键结合
(西城区)6.高分子P1通过加入化合物B可得高分子P2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机物A存在顺反异构 B. 有机物A与乙烯互为同系物
C. 反应①为加成聚合反应 D. P2只能是线型结构的高分子
(丰台区)7.脲醛树脂可用于生产木材黏合剂、电器开关等。尿素( )和甲醛在一
定条件下发生类似苯酚和甲醛的反应得到线型脲醛树脂,再通过交联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片段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链延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线型结构的过程发生了缩聚反应
B.线型脲醛树脂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C.网状脲醛树脂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发生降解
D.线型脲醛树脂能通过甲醛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石景山区)8.大黄素是中药大黄的主要成分,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下列有关大黄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有4种官能团
B.在空气中可发生氧化反应
C.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D.常温下能与Br2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
(东城区)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利用盐析可分离提纯蛋白质
B. 植物油和硬化油中都含有酯基
C. 麦芽糖和葡萄糖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D. 天然核酸根据其组成中戊糖的不同,可分为DNA和RNA
(丰台区)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蔗糖、纤维素都是糖类物质,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B.天然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高,常温下呈液态
C.氨基酸、二肽、蛋白质均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
D.淀粉水解液加足量碱后,再加新制氢氧化铜浊液,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门头沟区)11.以邻苯二酚为原料的某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Ⅰ→Ⅱ是取代反应
B.Ⅱ与Ⅲ互为同分异构体
C.1 mol Ⅲ最多能与2mol NaOH反应
D.预测可以发生反应
(顺义区)12.聚席夫碱材料能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在储能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一种聚席夫碱材料的结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备该聚合物的反应类型为缩聚反应
B.制备该聚合物的单体中,苯环上氢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
C.席夫碱聚合物中“C=N”中的氮原子是sp2杂化
D. 该高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昌平区)13.白藜芦醇是许多植物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抗毒素,具有抗肿瘤、抗白血病的功能,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白藜芦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C14H12O4
B. 具有顺式和反式结构
C. 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
D. 在空气中可稳定存在
(昌平区)14.新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材料P的结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图中表示链延长)
P:
X:—O—CH2—CH2—O—
Y:
A. P中有酯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
B. 合成P的反应为缩聚反应
C. 合成P的原料之一可能含有三个羧基和一个羟基
D. P水解后的小分子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房山区)15.蜂胶中某活性物质X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关于X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顺式和反式结构 B.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C.最多能与反应 D.分子中有3种官能团
二、元素化合物性质
(朝阳区)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所选装置,除杂试剂不正确的是(干燥、收集装置略)
气体 制备试剂 除杂试剂 所选装置
A SO2 Cu + 浓H2SO4 饱和NaHSO3溶液 b、c
B Cl2 MnO2 + 浓HCl 饱和NaCl溶液 b、c
C C2H4 C2H5OH + 浓H2SO4 KMnO4溶液 b、c
D C2H2 电石+ 饱和NaCl溶液 CuSO4溶液 a、c
(朝阳区)2.探究H2O2溶液的性质,根据实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 试剂a 现象 结论
A 溶有SO2的BaCl2溶液 产生沉淀 H2O2有氧化性
B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H2O2有氧化性
C KI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 H2O2有氧化性
D 盐酸酸化的FeCl2溶液 溶液变黄 H2O2有氧化性
(东城区)3.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B. 维生素C可用作食品中的抗氧化剂
C. 盐酸可用于除去水垢中的 D. 溶液可用于蚀刻覆铜电路板
(东城区)4.下列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 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
B. 向AgCl浊液中滴入溶液,产生黑色沉淀
C.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
D. 向碘水中滴加几滴,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西城区)5.下列物质的应用中,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 用含Fe2O3的铁矿石冶炼Fe
B. 用Na2O2作潜水艇的供氧剂
C. 用NaOH作沉淀剂去除粗盐水中的Mg2+
D. 以NH3为原料制备HNO3
(西城区)6.能用下图所示装置完成气体制备、尾气处理(加热和夹持等装置略去)的是
气体 制备试剂 烧杯中试剂
A NO2 铜与浓硝酸 NaOH溶液
B NH3 浓氨水与碱石灰 水
C C2H2 电石与水 水
D Cl2 MnO2与浓盐酸 饱和NaCl溶液
(石景山区)7. 某小组同学验证SO2的性质。装置如下图所示,培养皿中①、②、③三个塑料瓶盖内盛有不同物质。向Na2SO3固体上滴加适量70%的H2SO4,迅速用玻璃片将培养皿盖严,实验记录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装置 瓶盖 物质 实验现象
①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褪去
② 蘸有品红溶液的棉花 红色褪去
③ 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A.Na2SO3和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SO3 + H2SO4 = Na2SO4 + SO2↑ + H2O
B.瓶盖①中的实验现象能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C.瓶盖②中的实验现象能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D.瓶盖③中的实验现象能证明SO2和水不反应
(门头沟区)8.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备金属钠 B.用氯气制消毒液
C.过氧化钠做供氧剂 D.用NaHCO3治疗胃酸过多
(门头沟区)9.下列元素或化合物的性质变化顺序不正确的是
A.共价键的极性:HF > HCl > HBr > HI
B.元素的第一电离能:Cl > S > P > Si
C.卤素单质的熔点:I2 > Br2 > Cl2 > F2
D.羧酸的pKa:CH3CH2COOH > CH3COOH > HCOOH
(顺义区)10. 利用下图装置,能制取并在集气瓶中d中收集到干燥纯净气体的是(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
气体 a中试剂 b中试剂 c中试剂
A H2 稀盐酸+ Zn 饱和食盐水 无水氯化钙
B Cl2 浓盐酸+KMnO4 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C SO2 浓硫酸+ Na2SO3 氢氧化钠溶液 浓硫酸
D NH3 浓氨水+NaOH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昌平区)11. 以下关于SO2生成、检验、吸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反应Cu+2H2SO4CuSO4+SO2↑+H2↑产生SO2
B. 浓硫酸中S元素均从+6价降低为了+4价
C. SO2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可以用碱吸收
D. 在此反应中,浓硫酸体现脱水性
(房山区)12.用右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制备及性质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制备利用了的分解反应
B.乙中的集气瓶内a导管短、b导管长
C.若将丙中的换成苯,仍能防止倒吸
D.在收集好的中通入少量,可能观察到白烟
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各区第一学期期末化学考试分类汇编 选择题
(六)有机化学 元素化合物性质 参考答案
一、有机化学
1. B 2. C 3. B 4. C 5. B 6. C 7. C
8. B 9. C 10. A 11. C 12. D 13. D 14. D 15. C
二、元素化合物性质
1. C 2. B 3. C 4. A 5. C 6. A
7. D 8. D 9. B 10. B 11. C 12.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