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入门第十六讲 说明顺序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作文入门第十六讲 说明顺序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5 19:5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十六讲:说明顺序
凡事总得有个先后,不然,这个世界就乱了套。这就是说,你写说明文时必须恰当地安排你的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是最常见的说明顺序,也称方位顺序。如果你想向别人介绍某一建筑物或建筑群,如果你想向别人介绍某一幅画面,那么,你最好选用空间顺序。你应该根据空间位置的转换,依次介绍被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这一点来说,有点像记叙文写景时的“移步换景”。也许你曾看见过这样的说明文,满纸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以及“边上”等词语,但却未交代清作者本身的面朝之向,岂不知所有的“前”、“后”、“左”、“右”都是相对的。一般情况下,运用空间顺序写作还是使用“上”、“下”、“东”、“南”、“西”、“北”等方位名词较为科学。
【基础知识】
时间顺序,又称制作顺序、发展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用于程序性说明文中。而具体来说,时间顺序又可分为三种:一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就是按照几点几分的时间迁移,介绍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以制作过程为序,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六道工序,逐一道来;三是以事物的演变过程为序,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就依次介绍了甲骨文、简牍、帛书、用纸为原料的书(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电视唱片、缩微胶卷等等。你用时间顺序写说明文,并不是要你写流水帐,你也应详略分明,突出重点,就如记叙文一样。
逻辑顺序,常用于阐述性说明文。由于阐述性说明文解说的是某种比较抽象的事理,难以以空间或时间来组织安排材料,故必须按照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来组织材料,反映在说明顺序上,就是逻辑顺序,也称事物的内在联系顺序。在逻辑顺序中用得较多的是由果及因(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因及果的顺序。逻辑顺序中,用得较多的还有由主到次和由次到主的顺序,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运用的就是由主到次的顺序,由大范围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写到小范围的花墙、廊子、角落、门窗和色彩。逻辑顺序中,还有从简单到复杂或从复杂到简单的顺序,如王谷岩的《眼睛与仿生学》就是从单眼写到复眼。另外,逻辑顺序中,还有从生态写到生产的顺序,如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还有由表及里的顺序,如布封的《松鼠》……可以这么说,说明文中,凡未曾运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者,都可看作是运用了逻辑顺序。至于你的说明顺序是否合乎逻辑,取决于你对该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例文赏析】
㈠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段例文中,作者写屋顶灯具时依次写了中心的“五星灯”、周围的“光芒线”和“向日葵花瓣”、外围的“水波形暗槽灯”,这就是由中间到四周的空间顺序。
例文点拨
㈡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自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段例文中,作者也运用了空间顺序。从总体而言,是由四周的“汉白玉栏杆”写到当中的“碑身”;从具体而言,写“碑身”时先写“朝北”的“正面”,后写朝南的“碑身背面”。
例文点拨

色彩斑斓的领带是男人世界的宠物,也是西服不可缺少的附件。殊不知,这种男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其起源竟与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军事活动孕育了领带,战争促进了领带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古罗马士兵的脖子上就开始系有领巾。据说那是将士们的妻子或恋人为了祈祷前方亲人的平安,围在他们脖子上的守护巾。也有人说,它本是军服的组成部分;盔甲遮蔽了全身,而脖颈这个关键部位却暴露在外,激战时,遇到利器刺戳,脖子上系有厚厚布条的人,比皮肉无遮者少受痛苦。说法虽然不一,但用布条一类的东西装饰脖子的做法是从军中男士开始的,却是一致的。
进入中世纪的欧洲,战事连绵不断。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向奥地利发起“帕拉提之战”。当时,奥军士兵的脖子上都佩有一块白色的围巾作为标志,据说这种标志能唤起士兵的战争意志。路易十四很赏识这种被称为“克拉特”的装饰品,就叫人缝制了一条,并佩带到宫中上朝理政,没多久他又翻出新花样,为之镶上刺绣花边,并在胸前结成一个大蝴蝶结,显得非常华丽。这种装饰物很快在皇宫中流行开来,并扩展到法军中,路易十四甚至还专门命名了“克拉特连队”,从而助长了其在法军中蔓延的势头。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波兰语等 ,对领带的称呼与“克拉特”均有密切的联系。以后在战争中士兵又创造出了多种结法。
领带作为装饰品,始于欧洲军队,继而发展到贵族和一般平民,又从国外传到我国。解放后,我军于1955年10月实行军衔制度,礼服佩带领带。1988年10月,恢复军衔,并为军服设计出新式领带。
(《从战场走向世界的领带》)
题为“从战场走向世界的领带”,就已经告诉我们,例文写的是领带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作者以时间为序,告诉我们男人脖子上的领带是如此形成的:守护巾(或者说遮蔽物)→标志→宫廷装饰品→军队装饰品→平民装饰品。
例文点拨
㈣ 在中东约旦河谷归宿之处,有一个著称于世的“海”,这个实际上是内陆湖的“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死海”。
死海何以得名?其知名度为何那么高?首先是因为死海地处世界最低处,它的海拔高度竟是-392米,也就是在海平面以下近400米的深度。
由于它坐落于干旱酷热的沙漠中,阳光炽热,湿度极低,蒸腾作用极强,盐度极高(据实测高达20%左右)。在盐分这样浓的海水中,即使不会游泳的人落水也不会淹死,比重极大的海水会把你托浮在海面上。由于海水极咸,这里既没有游鱼,也没有小虾,甚至连沿岸的树木青草都难以生长。从有无生命的意义上说,死海确是一个死寂的“海”。
“死海”的另一个含义是这个内陆湖除了一条约旦河与大海相连外,别无他途。再加上约旦河沿途的截堵灌溉,水土流失,最后注入死海的水已少得可怜。科学家们曾预测,总有一天,海水将蒸发告罄,死海将成为一个干涸的盐盆。
然而,最近人们却惊奇地发现,“死海”不仅不会死,而且大有复苏的可能。理由之一是死海在地质构造上恰好处于著名的叙利亚—非洲大断裂带上,而这个断裂带尚处幼年期,它将逐步扩大,并与红海海底大断裂带相连。这样,死海不仅不会枯竭,而且有着丰富的补给水源。其次,科学家发现,80年代初死海中正在繁殖一种红色的小生命──盐菌,数量多达每立方米海水中有2000亿个。此外,一种单细胞的藻类植物也在悄悄诞生。菌类和藻类的出现,给死海带来了一丝生机。看来死海正在复苏,可以预料,它的前途可能是乐观的。
(《死海不死》)
例文先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死海之“死”。然后在最后自然段中笔锋一转,声称“死海不仅不会死,而且大有复苏的可能”,为何如此说?作者下文立即道出了原因:“菌类和藻类的出现,给死海带来一丝生机”。如此由现象到本质,完成了说明,使人有所知。
例文点拨
㈤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会把红色的长光波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含热量多;蓝、紫光波短,含热量少。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野生状态中,红、橙、黄花都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热量多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作用。蓝花都生长在……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论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了重要的作用。……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另有一种以探讨原因为主的阐述性说明文,具体分析原因时运用的是由外因到内因(或由内因到外因)的说明顺序。如例文,作者从六个方面探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其中,前四个层次从内因角度进行探讨,后两个层次从外因角度进行探讨──总体而言,从内因写到外因。
例文点拨
[小园学步]
㈠、用空间顺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向别人介绍你的卧室。
㈡、用时间顺序写一篇800字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制作过程。
㈢、用“由果及因”的顺序向别人介绍某一动物某一特性,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性的原因,200字左右。
[题目㈠] 我的小屋
我的小屋长4米,宽3米,高3.5米。靠着墙环立着我的“几大件”──书桌、书柜、床、沙发、茶几、衣架。
推开乳黄色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桔黄色长沙发和侍者似地站在沙发一边的绿衣架。每当我一路疲劳赶到家中,把衣服递给殷勤的“绿衣侍者”,随后惬意地坐下,只要稍一抬头,对面墙上的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景图便映入我的视野。画上朦胧的野花似乎送来了淡淡的芳香,依稀的山峰裹以白纱,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受。伸手端起茶几上预先备好的香茗细细品尝,香味浓郁,更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的快感。
挨着茶几,靠窗一边是我的钢丝床。蓝色的床头绘有一对可爱的熊猫,憨态可掬,床尾就是叠成豆腐块儿似的被褥。合理的安排使窗下的暖气片紧靠床腰,这又使我的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晚间,每当意兴盎然时,躺在床上可欣赏那皎洁的明月,直至睡眼惺忪时拉上薄薄的窗帘,在素淡的月光下进入甜蜜的梦乡。
沙发对面、水彩画下并列着我的书桌和书柜,这里放着书生的全部法宝----书籍。这里是我求知的所在,是我感情得以升华的乐园。雪白的桌布铺在宽大的书桌上面,与墙壁连成一片,烘托出一种圣洁的气氛。学习之余,浮想联翩,雪白的墙壁就是一块绝好的屏幕,任我构思五彩的未来。书柜里层是书,外层是我的小玩意儿,有微型录音机、小半导体、工艺品、瓷器,它们把我的书柜点缀得琳琅满目,颇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
站在屋子中间,脚下绿色的地毯与白色的天棚相映成趣,我仿佛站在一片绿洲上,头顶广袤的天空,任思绪驰骋千里。
这就是我的小屋,我的小王国。在这里,我自由;在这里,蕴含着诗意,每一分,每一秒。
我爱我的小屋。
习作中,作者抓住了小屋“兼有书房和卧室的功能”的特点,并时时处处围绕它写作;具体写作时,总体按“总─分─总”的顺序,分说部分按空间顺序;然而,你能就作者的说明画出一张平面图吗?显然不行,因为作者对方位的交代不甚清楚,以“一边”、“对面”、“挨着”而不用“东”、“南”、“西”、“北”很难表清事物的方位。
例文点拨
[题目二] 简易开普乐式望远镜的制作
制作一个简易开普勒式的天文望远镜不难,也无须花多少钱、多少时间。
说不难,先就材料来源而言,因它总共才需要4样东西:一只1.25升的可乐瓶、一只洗洁精瓶盖(内径20毫米)、一张硬纸板、一块直径51毫米的物镜片与一块直径16毫米目镜片。
就制作过程而言,也不复杂,花一个多小时足够了。
你可以先做物镜筒。
把硬板纸的毛面全部涂黑,剪一段,毛面向内制成一个圆台形的空管,高620毫米,“上底”内径38毫米,“下底”内径51毫米,用两个铁丝圈将大的一块镜片(物镜片)固定在圆筒的“下底”处,擦拭镜片时,只须去掉靠近口部的铁丝圈就可以了。
接着,将可乐瓶口部剪下约50毫米长的一段,从截口起纵向剪成多根条状(剪到外径38毫米处为止),然后将其瓶口朝外塞入“圆台的上底”卡紧(须露出瓶口),作为物镜筒与目镜筒的连接件。
这时,你已经轻易地制成物镜筒了。然后,你要完成最简单的一步──制作目镜筒。
用剩下的硬板纸,卷成高100毫米,内径16毫米,外径20毫米的圆管,同样用两个铁丝圈将小的一块镜片(目镜片)固定。另将剪去封闭一头的洗洁精瓶盖套在目镜筒镜片所在的一头,使瓶盖边沿距离目镜片6-7毫米。
最后,只要将目镜片朝外插入连接件,调节物镜与目镜距离,就可用它进行天文观测了。如观测月球表面,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海”、“洋”、环形山等。
这样你就轻松地制成了整个望远镜,全部是在一个多小时内完成的。
习作是一篇程序性说明文,作者按照制作的顺序,依次交代了自己制作简易开普乐式望远镜的过程。从总体来看,写得较为成功。但是,第四自然段中“另将剪去封闭一头的洗洁精瓶盖套在目镜筒镜片所在的一头,使瓶盖边沿距离目镜片6-7毫米”句交代得不甚明白,读者如照样制作一时难以理解。如果将它独立成段,改为“然后,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洗洁晶瓶盖,挖去封闭的一头,套在目镜筒镜片所在的一头,使瓶盖边沿距离目镜片6~7毫米。”说明就清楚了。
例文点拨
[题目㈢] 听自己的声音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再放出来给自己听,你会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声音,也就是说,录音机里播放出来的声音与自己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当人们听自己的声音时,除了通过耳膜震动外,还通过耳后一块骨骼的震动,传达到脑部的中枢神经中专司听觉的部位。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直接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混合的声音;而通过录音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则是单纯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这才是别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真正的自己的声音。至于自己直接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当然就和别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不一样了──因为这是有所变化的声音。
题目是“向别人介绍某一动物某一特性,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性的原因”。虽然说作者用了“由果及因”的顺序;但是,习作在介绍本质(因)时,有些地方语焉不详,如“传达到脑部的中枢神经中专司听觉的部位”的究竟是单单的骨骼震动还是包括耳膜的震动?这应该明确地交代。
例文点拨
[体验研究]
说明中的空间顺序和写景时的空间顺序是一回事吗?
为什么?(可从写作目的、写作程序、具体方法等等
角度分析)
谢 谢 观 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