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入门第二十一讲 论证角度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生作文入门第二十一讲 论证角度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27 15: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二十一讲:论证角度
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论证还有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的区别。
正面论证是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之一。一般来说,议论文中的正面论证,是用和论点相顺的事实或道理,直接证明论点为真。如果你想从正面论证“中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论点,那么你就应该用某人认真学习成了才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如果你想从正面论证“中学生不认真学习对自己有害”的论点,那么你就应该用某人不认真学习走上邪路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需再次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正面”,是就论证的角度而言的,即指顺着论点的那一面,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正面”──真、善、美的那一个侧面或成功的那一个侧面。
【基础知识】
反面论证也是议论文基本论证方法之一。一般来说,议论文中的反面论证,是用和论点相背的事实或道理,间接证明论点为真,与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相类似。如果你想从反面论证“中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论点,那么你就应该用某人不认真学习走上邪路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如果你想从反面论证“中学生不认真学习对自己有害”的论点,那么就应该用某人认真学习成了才等一类的材料来进行论证。当然,这里所说的“反面”,也是就论证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反面”──某人犯错误走邪路之类。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想从反面论证“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那么就应该从“以恶小而为之”的角度出发,不能从“不以善小而不为”出发。
很少有议论文单纯地使用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建议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列举两种截然相反的事实或理论依据,进行对照,从不同侧面证明同一个论点的论证方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鲜明的对比,让你的读者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使正与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泾渭分明,从而使自己的观点为读者所接受。当然,有时候也可用假设法组成正反对比论证。
对比有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两种,所谓横向对比,指的是同一范畴内的事物,或人与人,或事与事,或物与物之间的对比,其跨越的是空间;所谓纵向对比,指的是不同时期的人、事、物之间的对比,其跨越的是时间。──实际上,这牵涉的就是本书第一编中所介绍的联想。
【例文赏析】
㈠ 鲁迅先生说过:“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 再有一位是化学家诺贝尔,他生前因发明黄色炸药而成巨富。他逝世后,遗嘱将其遗产的一部分共 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设诺贝尔奖金。奖金分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种,后又增设经济学奖金。人们不禁要问,诺贝尔奖金为什么不设数学奖呢?据说是诺贝尔年轻的时候,他所钟爱的一位姑娘,最后跟一位数学家走了。所以,数学家就引起了诺贝尔的终身忌恨,连死后遗产所设的奖金,也决计不给数学家。这就很缺少一点儿中国人所说的君子之风了。但是,诺贝尔奖金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权威性、规格最高的奖金。
 (陈小明:《名人之见不得人的一面》)
例文中,作者顺着自己的观点,以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缺少“君子之风”的事实从正面论证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可信。
例文点拨
㈡ 与此相反,在1958年世界杯足球大赛中,巴西队与法国队相遇。法国队教练认为巴西队拥有贝利、瓦瓦、加林查等著名攻击手,自己无法与之对攻,只能采取守势。其实,法国队也拥有著名射手方丹等战将,攻击力并不比巴西队弱多少,进攻上完全可以与巴西队抗衡,只是慑于巴西“攻势足球”的盛名,不敢积极进取,不敢与老牌的进攻型球队相抗衡,或者说不敢班门弄斧,终于把一次本来完全可以争取到的胜利轻易地拱手送人了。
班门弄斧并不可笑,我们现代社会中恰恰需要这种风格,树立这种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才能抛弃那种在我国长期存在的自惭形秽、不敢犯上、不敢超越他人的陋习。
敢于挑战者胜! (姚峰:《敢于挑战者胜》)
论点是“敢于挑战者胜”,例文作者选取了与论点相背的“不敢挑战者败”的典型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与正面论证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文点拨

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他的学问是不完全的。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
(马南拰櫦:《事事关心》)
例文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了正反对比法。如果把第一句作为这个选段的论点,那么,第二句就是正面论证,第三句就是反面论证,第四句为正面论证;第五句为正面论证,第六句为反面论证,第七句为正面论证。
例文点拨
㈣ 人的一生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自远古至今世,人类日常所需,基本皆取于自然。而自然环境也影响着人的个性。人们常说北方人豪放粗犷,谁说这不是受到北国一望无际的草原,或北风呼呼、黄沙滚滚的高原的影响?而南方人的细致多情,不又正与那江南绮丽迷人的风光表里一致吗?由上可知:自然不但能使人类生存,亦能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对人类影响极大。
(水灵子:《自然与人》)
例文运用横向对比法,跨越空间,以南北不同的自然风光及因此而造成的不同的人物性格作对比,以论证“自然不但能使人类生存,亦能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对人类影响极大”的论点。
㈤ 海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刚正不阿,敢于为民办事。而尤为人们推崇的是他敢于尖锐批评至高无上的帝王,深刻指出其弊病的胆量。
然而,正是这种胆量,使其本人屡次遭贬,沉浮于宦海之中,只能在所管辖的狭小范围内救民于水火。既然这样,还能说直言不讳是完美无缺的吗?海瑞的进谏,言辞激烈,锋芒毕露,可是帝王言听计从了吗?史实已经告诉我们:只落得一厢情愿罢了。
人是有虚荣心的。一般都爱听奉承,讨厌批评。古代帝王更是这样,贤明的帝王主张“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可有多少忠言被采纳实施了呢?即使是圣明的唐太宗李世民,因魏征多次当众指责其过错,恼怒之余甚至想杀了
这位直言进谏的忠臣。圣贤之主尚且如此,何况平庸昏聩之君?可见,直言不讳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误会,甚至产生敌意。
而战国时的邹忌则不同,他常针对时弊向齐威王提出许多看法。他寓情理于琐碎小事中,引起齐威王深思,愈加受重用。邹忌有超卓的工作方法,能轻描淡写地指出矛盾,不费吹灰之力而使进谏成功,使他卓越的才能得以发挥。
海瑞与邹忌同样是为民请愿、为国分忧,只因进谏方式不同,招致差之甚远的后果。如此看来直言不讳并不值得永世颂赞。
(孙蕾蕾:《也谈直言敢谏》)
“直言进谏”自古以来被人们称道,而作者反其意而行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直言不讳并不值得永世颂赞。”例文首先从正面以海瑞“直言进谏”落得个“一厢情愿”的结果的事例,再以魏征使唐太宗恼怒,几乎被杀的事例,论证了“直言进谏”的不良后果;接着,从反面以邹忌劝说齐威王采用了“委婉进谏”的方式,使进谏成功的事例进行论证。此为纵向对比。
例文点拨
㈥ 面对老前辈,面对权威,敬而不畏,更不迷信,敢于向他们提出挑战,相信自己的实力,这种精神难道不可贵吗?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能有出乎意料的突破,获得不可想象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名将隆美尔多次挫败数倍于己的英军就是很好的例证。
隆美尔的赫赫战功,来源于他敢于对坦克权威挑战,敢于相信自己,或者说就是因为他敢于班门弄斧。反之,如果他迷信英国,看见英国的坦克就不敢与之相碰,那就非但不能取得如此战绩,还会被英军吃掉。
(姚峰:《敢于挑战者胜》)
上面这段例文中,所谓隆美尔“迷信英国,看见英国的坦克就不敢与之相碰,那就非但不能取得如此战绩,还会被英军吃掉”是作者假设的,但正是因为这一假设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文点拨
[小园学步]
㈠、用正面论证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㈡、设“不守纪律是走上邪路之源”为论点,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从反面进行论证。
㈢、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论点,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从反面进行论证。
㈣、用正反对比法(既假设反面论证,又假设正面论证)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㈤、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㈥、用纵向对比的方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题目㈠] 谈信念
──读《老人与海》后感
我读过一些书,其中《老人与海》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圣地亚哥的捕鱼老人,很长时间都没捕到鱼。有一天,他终于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鱼,为了能把它弄上岸,他独自一个人在海上同饥饿、干渴、孤独,与时常偷袭他的大鲨鱼搏斗了几天几夜。当他终于将这只猎物弄上岸时,却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就是他用整个生命为代价换回来的。
如果没有成功的信念,那个老人能将那条大鱼弄上岸吗?──没有成功的信念,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
我记得一个摔断腿、经过艰苦治疗和训练后又活跃在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永远不
会倒下,只因为我的信念不会倒下。”的确,就如脊柱是直立的支柱一样,信念正是人生的支柱。它使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发展方向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它使中华儿女在敌人的屠刀下正气凛然;它使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困难面前毫不气馁,不懈努力。
在通往理想的征途中,道路是崎岖艰险的,到处是荆棘和泥潭,但信念在前,如日月高悬,可以使人们经受住惊涛骇浪的考验和暴风雨的打击;可以使人们透过黑暗见光明,拨开云雾见青天。坚定的信念,可以唤起人们去百折不挠地努力、追求和奋斗,总之,有信念,就会有永远艰苦奋斗的动力!
虽然,这个故事的结尾只剩下一条鱼骨,但老人的经历留给我们的却不能够用“剩下多少”去衡量。
作者从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书中提炼出中心论点──没有成功的信念,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集中阐述了信念的重要作用。就习作的具体要求而言,要求从正面进行论证,但习作者不懂得“正面”是就论证的角度而言的,误以为──真、善、美的那一个侧面或成功的那一个侧面都是“正面”,把背着论点说的“反面”论证当成了“正面”论证。
例文点拨
[题目㈢] 不守纪律是走上邪路之源
B进“宫(公)”了,他致死一人。B的悲剧并不是偶然的,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他就不愿遵守纪律;这次,他因为不愿排队买球票而斗殴致死一人。可见,不守纪律是走上邪路之源。如此的例子何尝少见:C经常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往来,最终与毒贩走到了一起;D晚上从不按时返回宿舍,却练就了一身翻越栅栏的绝技,最终被盗窃团伙看中,成了其中的骨干分子……千万不要忽视“守纪律”这一小小的问题,量变将会形成质变,不守纪律最终的后果是可怕的。
显然,作者误以为所谓的“反面”就是犯错误走邪路之类,不懂得如果论点不从正面提出,所谓的“反面”就应该是“真、善、美的那一个侧面或成功的那一个侧面”。在这段习作中,如果作者举某人因为从小遵守纪律而未曾走上邪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面论证。
例文点拨
[题目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小处不可随便”。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平时的一些不规范的举动,经常犯一些被看成是“微不足道”的错误,那么,他就可能因之而日积月累,最终形成大错,悔恨终身,岂不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乎?同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逐步积累,才能成正果,岂不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乎?
如果题目是要求论证“小”的意义,并不作其他限制,那么,这个语段就较为成功。但是,题目要求是从反面论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观点,那么你就应该从“消灭蚁穴,确保大堤”的角度出发;因为从这一角度而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属同一范畴。
例文点拨
[题目㈣] 严谨──成功的保证
无数的生活事实严肃地表明:严谨是开端与成果结缘的保证。特别是当我读到《李比希的教训》后,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在研究从海藻里提取碘时,发现母液底部沉着一层褐色液体,但他没有仔细研究,就草率地把一张“氯化碘”的标签贴上瓶体。后来,法国青年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这种液体进行了研究,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溴。李比希读了波拉德的论文后,惊呼:这是我同样做过的实验啊!就这样,李比希因为不严谨而使一个将由自己宣告于世的重大发现轻易溜走了。如果李比希当时能够严谨一点,情况就完全不同。
记得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我想这种不求甚解的不严谨态度在今天是需要批判的。
事物除了具有其本质的一面外,大都又有跟其他事物类似的一面。事物间类似的表面现象,容易令人迷惑,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属性。而事物内在的本质却是潜含在事物深处的。想正确认识事物,就不能采取陶渊明那种态度。如果“不求甚解”,就会坐失良机,贻误大事。在经济建设中,有些领导人既不懂得生产知识,又不愿意“开动机器”,对客观规律不求甚解,只是想当然地下达指令性任务,结果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据说
英国在6O年代就掌握了微型计算机技术,但他们只满足于表面的成功,并没有深入研究下去,以至到今天英国在这方面落后于后来居上的美国和日本。
因此,“不求甚解”只能让人留于表层;要深入了解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我们必须采取严谨的态度。严谨,正是成功的保证。
习作的中心是“严谨”,但作者没有直接讨论“严谨”的重要性,而是选取与“严谨”态度相对的“不求甚解”作为“靶子”,进行批判,在论证“不求甚解”的危害的同时也就说清楚了不“严谨”的后果,从反面论证了“严谨”的态度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必要性。为了使论证更为有力,作者在反面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的假设:“如果李比希当时能够严谨一点,情况就完全不同”。但是,作者并没有作反面的假设,所以,就题目而言,习作不符合要求。
例文点拨
[题目㈤]
读书真的无用吗
读书无用论者的心目中,读书就是为了钱;如果为钱而读书,自然有比读书更实惠的事。目不识丁的文盲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学会煮茶叶鸡蛋,卖一个月的茶叶鸡蛋可以赚几百上千元钱;但是,拉板车的壮汉聚毕生精力可能还解决不了车子上坡的难题,而工资却少得可怜。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按这种逻辑,不仅是读书无用,便是做其他工作,失去了实惠,赚不到大钱,也都要列为无用了。种田不够实惠,就都不去种田;如果在某种情况下,经商不够实惠,就都不去经商;搞工业不够实惠,就都不去搞工业。试想,一个社会,没有人读书,没有人种田,没有人经商,没有人搞工业,这还成什么社会呢?那不是要倒退到原始社会去吗?
习作中,作者企图以卖茶叶蛋的文盲和拉板车的壮汉作横向对比,承认不读书同样可以赚大钱,读多了书没有什么用,但是,拉板车的壮汉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又在哪里呢?只注意了横向对比,却忽略了文章的论点──错误是致命的。
例文点拨
[题目㈥] 功过自有后人评
如果你翻开中国的24史,那么,你定会找到一些奉公守法,清明廉洁的各级官吏。如东汉时的杨震,就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名言教训给他送礼的下属,他们的贡献可谓空前绝后,他们的成就可谓辉耀千古。然而也有一些徇私舞弊,贪得无厌的官吏混迹其间。清乾隆时的第一贪官和珅卖官鬻爵,富可敌国,竟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名言;东晋石崇,与王恺演出了一幕斗富比豪的闹剧,最后死于非命,留下了千古笑柄;明朝严嵩父子,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恨不能聚天下财富为自己一家之有,最后也落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就是这些循吏与贪官,在历史的年轮上刻下了一道道深痕。功过自有后人评定,但是,哪些人值得后人景仰,哪些人被后人唾弃,是不言而喻的。
习作用纵向对比法,用东汉时廉洁奉公的杨震与后代的贪官污吏和坤、石崇、严嵩父子相比,论证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定。然而,且不说石崇、王恺斗豪的故事与贪赃枉法关系不大,单是在反面论证时,作者对论据的排列就有值得商榷之处,按论据所涉及的历史年代,应该依次为石崇、严嵩父子、和珅。
例文点拨
[体验研究]
为什么从反面论证‘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应该从‘以恶小而为之’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不以善小而不为’出发?
谢 谢 观 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