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作 文
右面这张照片因为纪录了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而闻名世界。
照片上,尼泊尔向导开增·诺尔盖笑容灿烂,他就是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
给诺尔盖拍照的,是新西兰著名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希拉里把“登顶珠峰第一人”的殊荣拱手让给了他的向导。
请以“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在距珠峰峰顶不足一米时,一直走在前面的希拉里停下了脚步,用手指着上方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土地,你先上吧!”
诺尔盖不明白他话中的深意,只是按照他的手势向前迈了几步。这个年轻的向导没有意识到,希拉里让他先走这几步顶路,使他的名字载入了世界登山史册,让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
希拉里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得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誉,自己也被人们牢牢记住并且由衷敬佩。
要求:
①自拟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
项要求,可奖励2分);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分析材料
话题“让”可以想到哪些词语?
谦让,礼让,让步,让贤,忍让,退让,让座……
拍照小贴士
靠得太近,被拍摄物体容易变形。有时往后退一退,拍出的照片更自然。
乘车小贴士
车来时,一拥而上会造成拥堵。有时往后让一让,上车更快捷。
话题“让”可以想到的事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六
尺
巷
“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中了进士,当了宰相,成了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桐城的老宅与一吴姓人家紧邻。有一年,两家修界墙,吴家欲扩张地界,张的家人写信急报到京,意在让张英出面予以制止。谁知,张英书诗一首寄回:“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就撤让三尺。吴家被张家的义举所感动,亦退让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传世。
《哈佛家训》中的一篇文章
——《一条小面包》
在经济穷困的时期,一个富有的面包师找来城里最穷的20个孩子对他们说:“你们每天可从我这儿得到一条小面包。”于是每天早上,孩子们都蜂拥而至,争着拿走大一些的面包。只有一个叫格林琴的小女孩,她总是站在最外面,等别的孩子们拿到面包高兴得回家时,她才拿起最小的那个。
一次回到家,妈妈切开面包时,竟发现里面有许多金币。妈妈赶紧让格林琴将金币送还给面包师,面包师却说:“金币是我特意放进去的,我要告诉你:谦让的人,上帝会给予她幸福,愿你保持一颗谦让、感恩的心!”
让贤举能的故事
尧和舜都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帝王。尧在位多年,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后来尧年纪大了,就把王位让给了贤德的舜。舜接管天下以后,发生了一场罕的水灾,他派人去治理,但都没有效果。舜召集大臣说:“你们推荐一个能够继承尧帝事业的人和我一起掌管天下吧。”官员们经过深思熟虑,推荐了一个叫禹的年轻人。舜召见了他,并交给他治水的任务,以此来考察一下他的才干。禹为了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用心尽力,发明了“疏导法”,终于消除了水害,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舜看到禹治水取得了成功,非常满意,决定把天下传给禹。尧,舜以礼让来治理国家,他们圣贤的美名千古传颂。
反面事例值得深思
两只小羊过河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每年因为司机斗气,互不让行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不断上升。有许多人平日温文尔雅,但手一握上方向盘,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成为“怒路族”,很容易被莫名激怒,甚至做出违法行为。
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对于前两种情况,如果机动车未礼让的,将给予罚款200元记3分的处罚,而针对第三种情况,如未避让,则将给予罚款20至200元,记3分的处罚。
精彩片段
学会“让”
让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让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让,更要学会让。
“融四岁,能让梨”,他让出了文明,让出了亲情;韩信从市井屠夫胯下钻过,他让出了风度,让出了明智;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
精彩片段
学会“让”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海能“让”滔天的巨浪,因而浩瀚;金字塔能“让”沧桑岁月的洗礼,因而辉煌;长城能让战争的烽火,因而雄伟。
写作要点:
1.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2.名人事例与身边事例相结合,详略得当;
3.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
4.开头结尾相照应,结尾要深刻。
例文1
学会“让”
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海能“让”滔天的巨浪,因而浩瀚;金字塔能“让”沧桑岁月的洗礼,因而辉煌;长城能让战争的烽火,因而雄伟。
②让是一种风格,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应当学会“让”。
“让”在家中
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最亲的人,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们在与家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让。
记得那次,……
“让”在学校
在学校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是我们最好的学习伙伴,所以当发生不愉快时,我们要学会让。
“让”在生活的角落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被陌生人一个礼让的举动感动过呢?
“让”是一种美
让,奏出了生命最优美的旋律;让,绘出了生命最灿烂的色彩;让,演出了生命最精彩的勃发。
我读过一篇报道:一对耳背眼花的夫妻误闯红灯,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就在那一刹那,所有的汽车像得到指令似的都停了下来。两位惊慌失措的老人连连后退,这时,一位司机小伙说:“老爷爷,老奶奶,你们过去吧,没事的。”这时两位惊魂未定的老人带着愧疚走过人行道,马路上又恢复先前川流不息的状态。就在那瞬间,让,让出了一份安全,让出了人间浓浓真情。
例文2
参考题目:
1.《“让”是一种美》
2.《学会“让”》
3.《难忘那个背影》
4.《温暖瞬间》
5.《“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