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爱莲说、河中石兽》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爱莲说、河中石兽》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5 23: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 3 篇 《爱莲说》
周敦颐
(七下)
文学常识
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 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作背景
周敦颐人品高尚,襟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长官时,命人在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本文是他于池畔赏花品茗时所写。
教材在线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màn)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我只喜欢莲——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自唐朝以来,
世人很喜欢牡丹。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经过
教材在线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子。
对于牡丹的爱好,应当人很多了。
什么人呢?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
文章纲要
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写作特色
成语积累
知识链接
1.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
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
及对当时追名逐利世态的厌恶。
2.衬托:作者以 “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
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
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
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 不蔓不枝
重点知识归纳
一、重点字词
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枝: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___
横生藤蔓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________
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益处
多多益善 更加
开卷有益 益处
更加
①益
旁生枝茎
②鲜
陶后鲜有闻 ______
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新鲜
屡见不鲜 新奇

③闻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
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听到
闻鸡起舞 听到
听到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开篇之句,是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 “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二、句子赏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这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
运用感叹的方式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3.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篇目 对比点 分析阐述
爱 莲 说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古诗文对比梳理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陋室铭》
以莲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第 4 篇 《河中石兽》
纪 昀
(七下)
文学常识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内容多为妖怪鬼狐故事、奇闻逸事。
教材在线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 山门圮(pǐ)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
里无迹。
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沧州南部的一座佛寺靠近河岸,
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最后没能找到,
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
(门前)两只石兽一起
沉入了河中。
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向下游)找了十
教材在线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事物的道理。
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
这(石兽)不是木片,
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
河沙的特点是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石兽)埋在沙里,
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
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很信服,
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教材在线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
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
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
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但)河
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照这样再次冲刷,
石头又会
再次(向前)翻转。
教材在线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yú)?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
果然在(上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
那么天下的事,
不停地翻转,
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文章纲要
文章中心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探究事物原理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要全面考虑,实事求是,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写作特色
成语积累
知识链接
1.语言平易,风格简明。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
点, 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
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最后引出的深层思考。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重点知识归纳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一门学科,物理学
事物的道理、规律
2.一词多义
棹数小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
划(船)
①阅
阅十余岁 ____________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阅读
经过,经历
②求
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探求
精益求精 追求
寻找
3.一词多义
③服
众服为确论 ______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穿、戴
心悦诚服 信服
信服
④是
是非木杮 ____
斯是陋室 (《陋室铭》) 判断词,是
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 这样
实事求是 正确,指客观事物内部真实的情况或规律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讲的是老河兵针对讲学家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观点:石头在河水反冲力的作用下,会逆流而上,不会在原地越陷越深。
二、句子赏析
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
这句话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探究事理要全面考虑,实事求是。
篇目 对比点 分析阐述
河 中 石 兽 内容: 自然理趣 《河中石兽》
古诗文对比梳理
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景又点明时令,蕴含新旧更迭、季节交替、时间变化的自然理趣。
《次北固山下》
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揭示了探究事理要全面考虑、实事求是的道理。
下片写对月怀人,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低绮户”写月光的移动,“照无眠”写月下的不眠之人,接着转入抒发怀人之情,最后顺势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水调歌头》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