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复习检测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告时间为( )
A.1 小时 B.2 小时 C.12 小时 D.24 小时
2.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故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C.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故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的特点,故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3.2020年金秋十月,中国开封举办第38届菊花文化节。金菊耀古城,花香四溢。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A.分子不停的在做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很小 D.分子可以再分
4.下图是利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装置,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 】
A.A B.B C.C D.D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由空气分子组成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D.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
7.向质量为m克的CaCO3和KHCO3的混合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a%的稀盐酸n克,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w克.(已知:KHCO3+HCl═KCl+H2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的质量比一定是1:1
B.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m+n×a%﹣w)克
C.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均为n克
D.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均为w克
8.除去灯泡中空气里的氧气,得到较纯氮气,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A.硫 B.红磷 C.木炭 D.铁丝
9.工业上利用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煅烧的产物治炼铁和生产硫酸,其反应方程如下:
① ②
③ ④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③均需要较高的温度 B.反应③④属于化合反应
C.①③④中硫元素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 D.只有①②③发生了氧化反应
10.如图所示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酒精与水混合 B.加热铜丝
C.红磷燃烧 D.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11.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时可以缓慢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在a、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药品,a为氯酸钾,b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同时加热,下列能正确表示两支试管中产生氧气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图像是
A. B.
C. D.
12.化学反应不仅生成了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灯泡发光 B.风力发电
C.自热火锅 D.太阳能供热
13.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②表示阴离子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④中x可能为8
14.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灰乳 B.大理石 C.消毒酒精 D.胆矾
15.我们可以利用如图三种关系,对某些知识进行归纳,以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列归纳和总结的关系,正确的是
A.单质和化合物:交叉关系 B.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并列关系
C.酸性溶液和酸溶液:包含关系 D.溶液和乳浊液:交叉关系
二、填空题
1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
(2)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
(3)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_____。
17.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请仔细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选择序号填空)。
①物理变化 ②化学变化 ③物理性质 ④化学性质
(1)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____;
(2)酒精易挥发____;
(3)汽油燃烧____;
(4)沥青凝固____。
1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是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羟基磷酸钙由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二氧化碳、铁、氯化钠三种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____。
(3)下图是某密闭体系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变化Ⅰ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变化Ⅱ表示的宏观事实是________。
19.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表:
物质 性质 用途
(1)氢气 _____ 用作燃料
(2)氦气 _____ 填充气艇
三、推断题
20.有限的元素可以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铁 氯 钙 氧 氢 碳
元素符号 Fe Cl Ca O H C
(1)写出一种无色无味有毒气体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一种由4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学式______。
(3)写出一种气态氢化物和一种单质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A,B,C,D,E都是由以上元素组成的初中五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红色固体,C中含有两种元素,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有如下关系,图中“一”表示两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
①A与C溶液反应在生活中的用途是______。
②D转变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四、实验题
21.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有很多,如图1所示为初中常用的测定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红磷需过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
(3)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________。一段时间后,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______时,不再上升。
(4)如图是将上图的点火方式改进后的装置,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2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开展O2和CO2的实验室制取和有关性质的研究.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
(2)实验室氯酸钾制取氧气,请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该反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如图的_____;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
(3)若选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要获得平稳气流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________;用装置D收集氧气,如何验满:_____;
(4)氧气的收集装置可选用D,也可选用装置____;选择该装置的原因:_____;用同学认为可用装满水的装置G收集一瓶氧气,请问氧气应该从_____(填a或b)端进入。
(5)细铁丝在H装置中燃烧,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H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
五、计算题
23.近日网路传言用不锈钢水壶烧水会导致锰中毒。专家实验证明,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不锈钢水壶烧开水并无明显风险隐患,但不建议用于酸性和碱性环境中。
查阅资料:锰的化学性质与铁相似,它的活动性比铁强,MnSO4 溶液为浅红色。
(1)写出Mn 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产物中锰的化合价为+2 价) 。
(2)MnO2常用作H2O2制取O2的催化剂,工业上用菱锰矿(主要成分MnCO3)制取MnO2,过程如下:
步骤1:将22t 菱锰矿粉碎;
步骤2:往粉碎后的菱锰矿中加入H2SO4溶解MnCO3,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现象是 ;
步骤3:把生成的MnSO4 再与NH4HCO3 反应后得到11.5t MnCO3,MnCO3 再经过煅烧、
氧化转变为MnO2,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如下:
计算理论上能制得MnO2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2020年1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第三版)》,该方案对“病例报告”做了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轻症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物体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说法错误;
B、有机化合物中都含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均是无机物,说法错误;
C、 酸性溶液的pH值都小于7,pH值小于7的溶液一定显酸性,说法正确;
D、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平衡力的特点,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不一定是平衡力,还要在同一直线上,说法错误;
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A、花香分子不断运动到人周围被人闻到,说明分子不停的在做运动,正确;
B、闻到花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错误;
C、闻到花香不能说明分子很小,错误;
D、闻到花香是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错误;
关系A。
4.D
【解析】
【分析】
①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②适用于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③适于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收集装置④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收集装置。
【详解】
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时,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D。
5.A
【解析】
【详解】
A、侯德榜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制碱工业的先驱,正确;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错误;C、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错误;D、张青莲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测定了一些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错误。故选A。
6.C
【解析】
【详解】
A、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不含有空气分子,此选项错误;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只是简单混合在一起,相互之间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会改变,此选项错误;
C、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此选项正确;
D、氯化氢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C。
7.D
【解析】
【分析】
根据CaCO3+2HCl═CaCl2+CO2↑+H2O、KHCO3+HCl═KCl+CO2↑+H2O这两个方程式可看到:CaCO3和KHCO3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都是100:44。
【详解】
A、只要混合物的质量不变,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就不变,故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的质量比可为任意比,故A错误。
B、反应后只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所以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m+n-w)g,故B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质量比为100:73,而碳酸氢钾和盐酸反应的质量比为100:36.5,所以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消耗稀盐酸的总质量不相等,故C错误;
D、CaCO3+2HCl═CaCl2+CO2↑+H2O、KHCO3+HCl═KCl+CO2↑+H2O这两个方程式可看到:CaCO3和KHCO3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都是100:44,混合物中CaCO3和KHCO3无论以任何比例混合,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均为wg,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固定的,看到CaCO3和K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相等的,这对解答本题而言很重要。
8.B
【解析】
【详解】
所选物质具备的条件是在空气中能燃烧、只与氧气反应、无气体生成,故选B。
9.C
【解析】
【详解】
A.反应①②③均需要较高的温度,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③④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所以属于化合反应吗,选项说法正确。
C.①中硫元素由-1价变为+4价;③中硫元素由+4价变为+6价;④中硫元素均为+6价,选项说法错误。
D.只有①②③有氧气参与,所以发生了氧化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C
【解析】
【详解】
A、酒精与水混合是物理变化,不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铜在空气中灼烧,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因为有氧气参加,故不能直接验证;
C、红磷燃烧是化学变化,且是密闭装置,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扩散到空气中,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C。
11.C
【解析】
【详解】
氯酸钾受热难分解,但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易分解,在a、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药品,b试管内除了氯酸钾外,还加入了少量二氧化锰,加热过程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开始分解产生氧气。a试管内只有氯酸钾,加热较长时间,才缓慢分解产生氧气,因此b试管内的物质反应速率快,先反应完全,但是a试管中的氯酸钾比b试管中的氯酸钾质量多,所以a试管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比b试管多,与此结果吻合的图像为C图像。
故选:C。
12.C
【解析】
【详解】
A.灯泡发光,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自热火锅当中的氧化钙与水反应转化成氢氧化钙释放热能,从而煮熟食物,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太阳能供热,将太阳能转化为物质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13.D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①、②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A不正确。
B、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表示阳离子,选项B不正确。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选项C不正确。
D、④可能是离子,x可能为8,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4.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空气、自然界的水、溶液等,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胆矾是硫酸铜晶体,属于纯净物,故选D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判断
15.C
【解析】
【详解】
A、根据所含元素种类的多少,纯净物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故二者是并列关系,故选项不正确;
B、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氧化反应是化合反应,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故选项不正确;
C、酸性溶液和酸溶液:包含关系,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故选项正确;
D、溶液是均一、温度的混合物,而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它们都是混合物,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6. 3Fe+2O2Fe3O4 2Al+3CuSO4═Al2(SO4)3+3Cu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解析】
【详解】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方程式是:3Fe+2O2 Fe3O4,故填:3Fe+2O2Fe3O4;
(2)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为2Al+3CuSO4=3Cu+Al2(SO4)3;故填:2Al+3CuSO4═Al2(SO4)3+3Cu;
(3)碳酸钠与稀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Na2CO3+H2SO4═Na2SO4+H2O+CO2↑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7. ④ ③ ② ①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
【详解】
(1)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④。
(2)酒精易挥发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③。
(3)汽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②。
(4)沥青凝固属于物理变化,故选①。
18.(1)4##四
(2)二氧化碳##CO2
(3)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解析】
(1)
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是由钙、磷、氢、氧四种元素组成;
(2)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是二氧化碳;
(3)
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Ⅰ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变化Ⅱ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表示的宏观事实是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
19. 具有可燃性 化学性质不活泼,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
【详解】
(1)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用于燃料。(2)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密度比空气大,可填充气艇。
故填:
物质 性质 用途
(1)氢气 具有可燃性 用作燃料
(2)氦气 化学性质不活泼,密度比空气大 填充气艇
20. CO 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一种无色无味有毒气体为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
(2)一种由4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是碳酸氢钙,化学式为。
(3)一种气态氢化物和一种单质发生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可以是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A,B,C,D,E都是由以上元素组成的初中五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红色固体,则A为氧化铁,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E为碳酸钙,C中含有两种元素,能与氧化铁、碳酸钙反应,则C为盐酸,B、D能与盐酸反应,D能转化为碳酸钙,则D为氢氧化钙,A能转化为B,B与其他物质类别不同,则B为铁;代入验证正确;
①A与C溶液反应,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在生活中的用途是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②D转变成E,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1.(1)
(2)让集气瓶中的氧气尽可能耗尽
(3) 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形成气压差 1
(4)操作简单、无污染、减小误差等
【解析】
(1)
图中是红磷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过程中红磷需过量,其目的是让集气瓶中的氧气尽可能耗尽;
(3)
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瓶内压强减小,小于瓶外气压,从而形成气压差;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一段时间后,水面大约上升至刻度1时,不再上升;
(4)
改进后装置不用在瓶外点燃红磷,操作简单、无污染、减小了误差。
22. 分液漏斗 A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F 氧气难溶于水 b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解析】
【详解】
(1)标有序号①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的条件下制氧气,符号表达式是:,该反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如图的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3)若选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要获得平稳气流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C,因为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4)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易溶于水,收集装置可选用D,也可选用装置F,选用装置F的原因是氧气难溶于水,用同学认为可用装满水的装置G收集一瓶氧气,排水法收集气体,气体一律从短管进入,即氧气应该从b端进入;
(5)细铁丝在H装置中燃烧,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H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3.(1)Mn+CuSO4=MnSO4+Cu (2)MnCO3+H2SO4=MnSO4+CO2↑+H2O ; 固体减少,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3)8.7t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Mn 与Cu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产物中锰的化合价为+2 价)Mn+CuSO4=MnSO4+Cu;粉碎后的菱锰矿中加入H2SO4溶解MnCO3,写出化学方程式MnCO3+H2SO4=MnSO4+CO2↑+H2O,反应的现象是固体减少,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11.5t×55/115=X×55/87, 解得X =8.7T。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元素的质量的计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