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数学攻略】专题8:数学思想方法之数形结合思想探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高考数学攻略】专题8:数学思想方法之数形结合思想探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12-16 07: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高考数学攻略】
专题8:数学思想方法之数形结合思想探讨
江苏泰州锦元数学工作室 编辑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常见的数学思想有: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中学基础数学的基本知识分三类:一是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二是形的知识,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三是数形结合的知识,主要体现是解析几何。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图形结合起来的思想方法,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去研究(以形助数),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去研究(以数辅形),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高考中经常考查。
数与形转换的三条途径:(1)建系:通过坐标系的建立,引入数量化静为动,以动求解;(2)转化:通过分析数与式的结构特点,把问题转化到形的角度来考虑,如将转化为勾股定理或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等;(3)构造:通过对数(式)与形特点的分析,联想相关知识构造图形或函数等,比如构造一个几何图形,构造一个函数,构造一个图表等。
数形结合的三种主要解题方式:(1)数转化为形,即根据所给出的“数”的特点,构造符合条件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去解决;(2)形转化为数,即根据题目特点,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3))数形结合,即用数研究形,用形研究数,相互结合,使问题变得简捷、直观、明了。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要遵循的三个原则:(1)等价性原则:要注意由于所作的草图不能精确刻画数量关系带来的负面效应;(2)双向性原则:即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数抽象探求,仅对代数问题进行几何分析容易失真;(3)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而取决于是否有效、简便和更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时的三点注意事项:(1)要熟记常见函数或曲线的形状和位置,画图要比较准确,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2)要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由数思形,以形想数,做好数形转化;(3)要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结合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的实例,我们从下面七方面探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1)数形结合思想在集合问题中的应用;(2)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3)数形结合思想在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应用;(4)数形结合思想在方程与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5)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问题中的应用;(6)数形结合思想在平面向量问题中的应用;(7)数形结合思想在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集合问题中的应用:在集合运算中常常借助于数轴、Venn图来处理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使运算快捷明了。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全国大纲卷文5分)已知集合={︱是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正方形},{︱是菱形},则【 】
A. B. C. D.
【答案】B。
【考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包含关系。
【解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如图,由图知是大的集合,是最小的集合,因此,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故选B。
例2.(2012年上海市文4分)若集合,,则= ▲
【答案】。
【考点】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解析】由题意,得,∴。
例3.(2012年山东省文5分)函数的定义域为【 】
A B C D
【答案】B。
【考点】函数的定义域。分式、对数、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解析】根据分式、对数、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得,解得。
∴函数的定义域为。故选B。
例4. (2012年重庆市理5分)设平面点集,则所表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为【 】
(A) (B) (C) (D)
【答案】D。
【考点】线性规划中可行域的画法,双曲线和圆的对称性。
【分析】∵,∴或。
又∵,
∴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为如图所示的圆内部分Ⅰ和Ⅲ。
∵的图象都关于直线对称,
∴Ⅰ和Ⅳ区域的面积相等,Ⅱ和Ⅲ区域的面积相等,即圆内部分Ⅰ和Ⅲ的面积之和为单位圆面积的一半,为。故选D。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问题中的应用: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征与方法。特别地,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公式可以看作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是借助函数的图象进行直观分析,从而把数列的有关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有关问题来解决。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山东省理5分) 设 ,则“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 ”,是“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考点】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性质。
【解析】∵p:“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 ”等价于,
q:“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等价于且,即且,
∴p是q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例2. (2012年北京市理5分)已知,若同时满足条件:

则m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考点】简易逻辑,函数的性质。
【解析】由得。
∵条件,∴当时,。
当时,,不能做到在时,,所以舍去。
∵作为二次函数开口只能向下,∴,且此时两个根为。
为保证条件①成立,必须。
又由条件的限制,可分析得出时,恒负。
∴就需要在这个范围内有得正数的可能,即-4应该比两根中小的那个大。
由得,
∴当时,,解得交集为空集,舍去。
当时,两根同为-2>-4,舍去。
当时,。
综上所述,。
例3. (2012年全国大纲卷理5分)已知函数的图像与轴恰有两个公共点,则【 】
A.或2 B.或3 C.或1 D.或1
【答案】A
【考点】导数的应用。
【解析】若函数图像与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需要满足其中一个为零即可。因为三次函数的图像与轴恰有两个公共点,结合该函数的图像,可知只有在极大值点或者极小值点有一点在轴时满足要求(如图所示)。
∵,∴。
∴当时,函数取得极值。
由或可得或,即。故选A。
例4. (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5分)设点在曲线上,点在曲线上,则最小值为【 】

【答案】。
【考点】反函数的性质,导数的应用。
【解析】∵函数与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对称。
∴函数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设函数,则,∴。∴。
∴由图象关于对称得:最小值为。故选。
例5. (2012年北京市理5分)某棵果树前n年的总产量S与n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从目前记录的结果看,前m年的年平均产量最高。m值为【 】
A.5 B.7 C.9 D.11
【答案】C。
【考点】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
【解析】据图像识别看出变化趋势,利用变化速度可以用导数来解,但图像不连续,所以只能是广义上的。实际上,前n年的年平均产量就是前n年的总产量S与n的商:,在图象上体现为这一点的纵坐标与横坐标之比。
因此,要使前m年的年平均产量最高就是要这一点的纵坐标与横坐标之比最大,即这一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倾斜角最大。图中可见。当n=9时,倾斜角最大。从而m值为9。故选C。
例6. (2012年天津市理5分)函数在区间内的零点个数是【 】
(A)0  (B)1   (C)2   (D)3
【答案】B。
【考点】函数的零点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导数的应用。
【分析】∵,∴函数在定义域内单调递增。
又∵,。
∴函数在区间(0,1)内有唯一的零点。故选B。
例7. (2012年山东省理5分)设函数,若的图像与图像有且仅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A(x1,y1),B(x2,y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当a<0时,x1+x2<0,y1+y2>0 B. 当a<0时,x1+x2>0, y1+y2<0
C. 当a>0时,x1+x2<0,y1+y2<0 D. 当a>0时,x1+x2>0, y1+y2>0
【答案】B。
【考点】导数的应用。
【解析】令,则。
设,。
令,则
要使的图像与图像有且仅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必须:
,整理得。
取值讨论:可取来研究。
当时,,解得,此时,此时;
当时,,解得,此时,此时。故选B。
例8. (2012年重庆市理5分)设函数在上可导,其导函数为,且函数的图像如题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
(A)函数有极大值和极小值
(B)函数有极大值和极小值
(C)函数有极大值和极小值
(D)函数有极大值和极小值
【答案】D。
【考点】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条件,函数的图象。
【分析】由图象知,与轴有三个交点,-2,1,2, ∴。
由此得到, ,,和在上的情况:
-2
1
2

0

0

0




0




0



0


极大值

非极值

极小值

∴的极大值为,的极小值为。故选D。
例9. (2012年天津市理5分)已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恰有两个交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答案】。
【考点】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利用函数图像确定两函数的交点。
【分析】函数,
当时,,
当时,,
综上函数。
作出函数的图象,要使函数与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直线必须在蓝色或黄色区域内,如图,此时当直线经过黄色区域时,满足,当经过蓝色区域时,满足,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例10. (2012年福建省理4分)对于实数a和b,定义运算“*”:a*b=设,且关于x的方程恰有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x3,则x1x2x3的取值范围是 ▲ .
【答案】。
【考点】新定义,分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解析】根据新运算符号得到函数为,
化简得:。
如图,作出函数和的图象,
如果有三个不同的实数解,即直线与函数f(x)的图象有三个交点,如图,
(1)当直线过抛物线的顶点或时,有两个交点;
(2)当直线中时,有一个交点;
(3)当直线中时,有三个交点。【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设三个交点分别为:x1,x2,x3,且依次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所以x1即为方程2x2-x=小于0的解,解得x1=,此时x2=x3=,所以x1·x2·x3=××=。
与函数f(x)有2个交点的最低位置是当y=m与x轴重合时,此时x1·x2·x3=0。
所以当方程有三个不等实根时,x1·x2·x3∈。
例11. (2012年全国课标卷文5分)当时,,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0,) (B)(,1) (C)(1,) (D)(,2)
【答案】B。
【考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
【解析】设,作图。
∵当时,,
∴在时, 的图象在的图象上方。
    根据对数函数的性质,。∴单调递减。
∴由时,得,解得。
∴要使时,,必须。
∴a的取值范围是(,1) 。故选B。
例12. (2012年北京市文5分)函数的零点个数为【 】
A.0 B.1 C.2 D.3
【答案】B。
【考点】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图象。
【解析】函数的零点个数就是(即)解的个数,即函数和的交点个数。如图,作出图象,即可得到二者交点是1 个。所以函数的零点个数为1。故选B。
例13. (2012年湖南省文5分)设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最小正周期为2的偶函数,是的导函数,当时,0<<1;当 且时 ,,则函数在[-2,2] 上的零点个数为【  】
A .2 B .4 C.5 D. 8
【答案】B。
【考点】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图像及两个图像的交点问题。
【解析】由当 且≠时 ,,知
为减函数;为增函数。
又时,0<f(x)<1,在R上的函数f(x)是最小正周期为2的偶函数,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和草图像如下,由图知在[-2,2] 上的零点个数为4个。
例14. (2012年福建省文5分)已知f(x)=x3-6x2+9x-abc,a<b<c,且f(a)=f(b)=f(c)=0.现给出如下结论:①f(0)f(1)>0;②f(0)f(1)<0;③f(0)f(3)>0;④f(0)f(3)<0.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考点】函数的零点和单调性。
【解析】对函数求导得:f′(x)=3x2-12x+9,
令f′(x)=0,解得x1=1,x2=3。
当x<1时,函数f(x)单调递增;当13时,函数f(x)单调递增。
因为a根据f(b)=0得f(b)=b3-6b2+9b-abc=b[(b-3)2-ac]=0,因为b≠0,所以(b-3)2-ac=0。
又因为c>0,且方程有解,故a>0,所以a>0,13。
画出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显然f(0)<0,f(1)>0,f(3)<0,
所以f(0)·f(1)<0,f(0)·f(3)>0。所以②③正确。故选C。
例15. (2012年重庆市文5分)设函数在上可导,其导函数,且函数在处取得极小值,则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函数的图象,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分析】由函数在处取得极小值可知,
当时,,则,函数的图象与轴相交;
当左侧附近时,,则,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
当右侧附近时,,则,函数的图象在轴下方。
对照选项可知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
例16. (2012年陕西省理5分)下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 ▲ 米.
【答案】。
【考点】抛物线的应用。
【解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设抛物线方程为,
    ∴∵当水面在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
∴抛物线过点(2,-2,).
代入得,,即。
∴抛物线方程为。
∴当时,,∴水位下降1米后,水面宽米。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圆锥曲线问题中的应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就是数形结合,在圆锥曲线解题中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运用于对点、线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借助于图象研究曲线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全国大纲卷理5分)已知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在上,
,则【 】
A. B. C. D.
【答案】C。
【考点】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的运用,余弦定理的运用。
【解析】首先运用定义得到两个焦半径的值,然后结合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求解即可。
由可知,,∴。
∴。
设,则。
∴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得。
∴。
在中,应用用余弦定理得。故选C。
例2. (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5分)设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为直线上一点, 是底角为的等腰三角形,则的离心率为【 】

【答案】。
【考点】椭圆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解析】∵是椭圆的左、右焦点,
∴。
∵是底角为的等腰三角形,
∴。
∵为直线上一点,∴。∴。
又∵,即。∴。故选。
例3. (2012年北京市理5分)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过抛物线的焦点F,且与该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在x轴上方。若直线l的倾斜角为60o,则△OAF的面积为 ▲
【答案】。
【考点】抛物线的性质,待定系数法求直线方程,直线和抛物线的交点。
【解析】根据抛物线的性质,得抛物线的焦点F(1,0)。
∵直线l的倾斜角为60o,∴直线l的斜率。
∴由点斜式公式得直线l的方程为。
∴。
∵点A在x轴上方,∴。
∴△OAF的面积为。
例4. (2012年四川省理4分)椭圆的左焦点为,直线与椭圆相交于点、,当的周长最大时,的面积是 ▲ 。
【答案】3。
【考点】椭圆的性质。
【解析】画出图象,结合图象得到的周长最大时对应的直线所在位置.即可求出结论.
如图,设椭圆的右焦点为E。
由椭圆的定义得:
的周长:

∵,∴,当AB过点E时取等号。
∴。
即直线过椭圆的右焦点E时的周长最大,此时的高为:EF=2,直线。
把代入椭圆得。∴。
∴当的周长最大时,的面积是。
例5. (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12分)设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为,,已知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交于两点;
(1)若,的面积为;求的值及圆的方程;
(2)若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直线与平行,且与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坐标原点到距离的比值。
【答案】解:(1)由对称性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 点到准线的距离。
∵ ,∴。
∴。
∴,。
∴ 圆的方程为。
(2)由对称性设,则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点关于点对称,得:。∴,即
∴,直线,整理得。
∴直线的斜率为。
又∵直线与平行,∴直线的斜率为。
由得,∴。
∵直线与只有一个公共点,∴令,得。∴切点。
∴直线,整理得
∴坐标原点到距离的比值为。
【考点】抛物线和圆的性质,两直线平行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导数和切线方程。
【解析】(1)由已知,的面积为,根据抛物线和圆的性质可求得以及,,从而得到圆的方程。
(2)设,根据对称性得,由在准线上得到,从而求得的坐标(用表示),从而得到直线的方程和斜率。由直线与平行和直线与只有一个公共点,应用导数可求出直线的方程。因此求出坐标原点到距离的比值。
例6. (2012年北京市理14分)已知曲线C:
(1)若曲线C是焦点在x轴点上的椭圆,求m的取值范围;
(2)设m=4,曲线c与y轴的交点为A,B(点A位于点B的上方),直线与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M、N,直线y=1与直线BM交于点G。求证:A,G,N三点共线。
【答案】(1)原曲线方程可化为:。
∵曲线C是焦点在x轴点上的椭圆,
∴,是。
∴若曲线C是焦点在x轴点上的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为。
(2)证明:∵m=4,∴曲线c的方程为。
将已知直线代入椭圆方程化简得:

由得,

由韦达定理得:。
设。
则MB的方程为,∴。
AN的方程为。
欲证A,G,N三点共线,只需证点G在直线AN上。
将代入,得,
即,即,
即,等式恒成立。
由于以上各步是可逆的,从而点在直线AN上。
∴A,G,N三点共线。
【考点】椭圆的性质,韦达定理的应用,求直线方程,三点共线的证明。
【解析】(1)根据椭圆长轴大于短轴和长、短轴大于0得不等式组求解即得m的取值范围。
(2)欲证A,G,N三点共线,只需证点G在直线AN上。故需求出含待定系数的直线MB和AN的方程,点G的坐标,结合韦达定理的应用用逆推证明。也可通过证明直线MB和AN在时横坐标相等来证A,G,N三点共线或直线AN和AG斜率相等。还可用向量求解。
例7. (2012年广东省理14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1:的离心率,且椭圆C上的点到Q(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
(1)求椭圆C的方程;
(2)在椭圆C上,是否存在点M(m,n)使得直线l:mx+ny=1与圆O:x2+y2=1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OAB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及相对应的△OAB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可设 。
∴,故椭圆C的方程为。
设为椭圆上的任一点,则。
∵,
∴当时,取得最大值,即取得最大值。
又∵椭圆C上的点到Q(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
∴,解得。
∴所求的椭圆C方程为。
(2)假设点M(m,n)存在,则 , 即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 ∴。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解得,即或或或。
∴所求点M的坐标为,对应的△OAB的面积为。
【考点】椭圆的性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解析】(1)由可得椭圆C的方程为,设设为椭圆上的任一点,求出的表达式,一方面由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原理得的最大值,另一方面由已知椭圆C上的点到Q(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列式求出,从而得到椭圆C的方程。
(2)假设点M(m,n)存在,求出的表达式,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得△OAB的面积最大时m,n的值和对应的△OAB的面积。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方程与不等式问题中的应用:处理方程问题时,把方程的根的问题看作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处理不等式时,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联系相关函数,着重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特别地,线性规划问题是在约束条件(不等式)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值的问题。从图形上找思路恰好就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陕西省理5分)设函数,是由轴和曲线及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所围成的封闭区域,则在上的最大值为 ▲ .
【答案】2。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曲线上某点切线方程,简单线性规划。
【解析】先求出曲线在点(1,0)处的切线,然后画出区域D,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求出目标函数z的最大值即可:
∵,,
∴曲线及该曲线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
∴由轴和曲线及围成的封闭区域为三角形。在点处取得最大值2。
例2. (2012年浙江省理14分)已知,,函数.
(Ⅰ)证明:当时,
(i)函数的最大值为;
(ii);
(Ⅱ)若对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Ⅰ) 证明:
(ⅰ).
当b≤0时,>0在0≤x≤1上恒成立,
此时的最大值为:=|2a-b|﹢a;
当b>0时,在0≤x≤1上的正负性不能判断,
此时的最大值为:
=|2a-b|﹢a。
综上所述:函数在0≤x≤1上的最大值为|2a-b|﹢a。
(ⅱ) 设=﹣,
∵,∴令。
当b≤0时,<0在0≤x≤1上恒成立,
此时的最大值为:=|2a-b|﹢a;
当b<0时,在0≤x≤1上的正负性不能判断,
≤|2a-b|﹢a。
综上所述:函数在0≤x≤1上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2a-b|﹢a,
即+|2a-b|﹢a≥0在0≤x≤1上恒成立。
(Ⅱ)解:由(Ⅰ)知:函数在0≤x≤1上的最大值为|2a-b|﹢a,
且函数在0≤x≤1上的最小值比﹣(|2a-b|﹢a)要大。
∵﹣1≤≤1对x[0,1]恒成立,∴|2a-b|﹢a≤1。
取b为纵轴,a为横轴.
则可行域为:和,目标函数为z=a+b。
作图如下:
由图易得:当目标函数为z=a+b过P(1,2)时,有.
∴所求a+b的取值范围为:。
【考点】分类思想的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利用导数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值,简单线性规划。
【解析】(Ⅰ) (ⅰ)求导后,分b≤0和b>0讨论即可。
(ⅱ) 利用分析法,要证+|2a-b|﹢a≥0,即证=﹣≤|2a-b|﹢a,亦即证在0≤x≤1上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2a-b|﹢a。
(Ⅱ)由(Ⅰ)知:函数在0≤x≤1上的最大值为|2a-b|﹢a,且函数在0≤x≤1上的最小值比
﹣(|2a-b|﹢a)要大.根据-1≤≤1对x∈[0,1]恒成立,可得|2a-b|﹢a≤1,从而利用线性规划知识,可求a+b的取值范围。
例3. (2012年四川省理5分)某公司生产甲、乙两种桶装产品。已知生产甲产品1桶需耗原料1千克、原料2千克;生产乙产品1桶需耗原料2千克,原料1千克。每桶甲产品的利润是300元,每桶乙产品的利润是400元。公司在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计划中,要求每天消耗、原料都不超过12千克。通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从每天生产的甲、乙两种产品中,公司共可获得的最大利润是【 】
A、1800元 B、2400元 C、2800元 D、3100元
【答案】C。
【考点】线性规划的应用。
【解析】]设公司每天生产甲种产品X桶,乙种产品Y桶,公司共可获得 利润为Z元/天,则由已知,得 Z=300X+400Y,且
画可行域如图所示,目标函数Z=300X+400Y可变形为
Y= 这是随Z变化的一族平行直线,
解方程组得,即A(4,4) 。
∴。故选C。
例4. (2012年天津市理5分)设,,若直线与圆相切,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重要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分析】∵直线与圆相切,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
又∵,∴,即。
∴。
设,则,解得。故选D。
例5. (2012年广东省理5分)已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3x+y的最大值为【  】
A.12 B.11 C.3 D.
【答案】B。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
【解析】如图,作出变量x,y约束条件的可行域,
解得最优解(3,2)
当时,目标函数z=3x+y的最大值为。
故选B。
例6. (2012年江西省理5分)某农户计划种植黄瓜和韭菜,种植面积不超过50计,投入资金不超过54万元,假设种植黄瓜和韭菜的产量、成本和售价如下表
年产量/亩
年种植成本/亩
每吨售价
黄瓜
4吨
1.2万元
0.55万元
韭菜
6吨
0.9万元
0.3万元
为使一年的种植总利润(总利润=总销售收入总种植成本)最大,那么黄瓜和韭菜的种植面积(单位:亩)分别为【 】
A.50,0 B.30,20 C.20,30 D.0,50
【答案】B。
【考点】建模的思想方法,线性规划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设黄瓜和韭菜的种植面积分别为x,y亩,总利润为z万元,则目标函数为
.
线性约束条件为?,即。
如图,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可行域,易求得点。
平移直线,可知当直线经过点,即时,z取得最大值,且(万元)。故选B。
例7. (2012年湖南省理5分)已知两条直线 :和:,与函数的图像从左至右相交于点A,B ,与函数的图像从左至右相交于C,D .记线段AC和BD在X轴上的投影长度分别为 , ,当m 变化时,的最小值为【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A. B. C. D.
【答案】B。
【考点】数形结合,函数的图象,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解析】如图,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图像,
由,得,
由,得。
根据题意得

∵,∴。故选B。
例8. (2012年福建省理5分)若函数图象上存在点(x,y)满足约束条件则实数m的最大值为【 】
A. B.1 C. D.2
【答案】B。
【考点】线性规划。
【解析】约束条件确定的区域为如图阴影部分,即
△ABC的边与其内部区域,分析可得函数与边界直线交与点(1,2),若函数图象上存在点(x,y)满足约束条件,即图象上存在点在阴影部分内部,则必有m≤1,即实数m的最大值为1。故选B。
例9. (2012年辽宁省理5分)设变量x,y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
(A) 20 (B) 35 (C) 45 (D) 55
【答案】D。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解析】如图,画出可行域:
根据图形可知当x=5,y=15时2x+3y最大,最大值为55。故选D。
例10. (2012年全国大纲卷理5分)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为
▲ 。
【答案】。
【考点】线性规划。
【解析】利用不等式组,作出可行域,可知区域表示的为三角形,当目标函数过点(3,0)时,目标函数最大,当目标函数过点(0,1)时最小。
例11.(2012年全国课标卷理5分)设满足约束条件:;则的取值范围为

【答案】。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
【解析】求的取值范围,则求出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作图,可知约束条件对应四边形边边际及内的区域: 。
当时,取得最大值3;当时,取得最小值。
∴的取值范围为。
例12.(2012年安徽省理5分)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取值范围为 ▲ 来源:21世
【答案】。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
【解析】求的取值范围,则求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作图,可知约束条件对应边际及内的区域:。
当时,取得最大值0;当时,取得最小值。
∴的取值范围为。【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3.(2012年广东省理5分)不等式的解集为  ▲  。
【答案】。
【考点】分类讨论的思想,解绝对值不等式。
【解析】分类讨论:由不等式得,
    当时,不等式为,即恒成立;
    当时,不等式为,解得,;
当时,不等式为,即不成立。
综上所述,不等式的解集为。
    另解:用图象法求解:作出图象,由折点——参考点——连线;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可得。
例14.(2012年江苏省5分)已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
【答案】。
【考点】可行域。
【解析】条件可化为:。
设,则题目转化为:
已知满足,求的取值范围。
作出()所在平面区域(如图)。求出的切
线的斜率,设过切点的切线为,
则,要使它最小,须。
∴的最小值在处,为。此时,点在上之间。
当()对应点时, ,
∴的最大值在处,为7。
∴的取值范围为,即的取值范围是。
五、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问题中的应用:有关三角函数单调区间的确定或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等问题,一般借助于单位圆或三角函数图象来处理,数形结合思想是处理三角函数问题的重要方法。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四川省理5分)设函数,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则【 】
A、 B、 C、 D、
【答案】D。
【考点】等差数列性质,三角函数性质。
【解析】∵,,
∴。
∵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
∴,解得。
∴。故选D。
关于, 可化为。
由,
设,作图可得二者交点在处:
例2. (2012年上海市理5分)设,,在中,正数的个数是【 】
A.25 B.50 C.75 D.100
【答案】 D。
【考点】正弦函数的周期性。
【解析】∵对于(只有),∴都为正数。
当时,令,则,画出终边如右,
其终边两两关于轴对称,即有,

其中=26,27,…,49,此时。
∵, ,∴。
从而当=26,27,…,49时,都是正数。
又。
同上可得,对于从51到100的情况同上可知都是正数,故选D。
例3. (2012年浙江省理14分)在中,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
(Ⅰ)求的值;
(Ⅱ)若,求的面积.
【答案】解:(Ⅰ)∵cosA=>0,∴sinA=。
又cosC=sinB=sin(A+C)=sinAcosC+sinCcosA=cosC+sinC.
整理得:tanC=。
(Ⅱ)由图辅助三角形知:sinC=,,
   ∴。
又由正弦定理知:,解得 。
∴ABC的面积为:S=。
【考点】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求法。
【解析】(Ⅰ)由A为三角形的内角,及cosA的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求出sinA的值,再将已知等式的左边sinB中的角B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变形为π-(A+C),利用诱导公式得到sinB=sin(A+C),再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化简,整理后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即可求出tanC的值。
(Ⅱ)由tanC的值,利用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求出sinC 和cosC的值,将cosC的值代入中,即可求出的值,由求出c的值,最后由S=即可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
例4. (2012年上海市文5分)若(),则在中,正数的个数是【 】
A、16 B、72 C、86 D、100
【答案】C。
【考点】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对称性。
【解析】依据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可以找其中等于零或者小于零的项:
在中,分成7部分,加上。在7部分中,每一部分正数的个数是相同的。
讨论一个周期的情况:
如图, 中,当时,,所以均为正数;当时,由于正弦函数的性质,知也为正数;
当时,由于正弦函数的性质,知为0。因此共有12个正数。
另为正数。
∴在中,正数的个数是。故选C。
例5. (2012年湖南省文12分)已知函数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
(Ⅰ)求函数的解析式;
(Ⅱ)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
【答案】解:(Ⅰ)由题设图像知,周期,∴。
∵点在函数图像上,∴。
又∵,∴。∴,即。
又∵点在函数图像上,∴。
∴函数的解析式为。
(Ⅱ)

由得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考点】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解析】(Ⅰ)结合图形求得周期从而求得.再利用特殊点在图像上求出,从而求出的解析式。
(Ⅱ)用(Ⅰ)的结论和三角恒等变换及的单调性求得。
六、数形结合思想在平面向量问题中的应用:平面向量中应用勾股定理、面积公式、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三角函数等将抽象的向量问题转化纯粹的代数运算。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全国大纲卷理5分)中,边上的高为,若 ,则【 】
A. B. C. D.
【答案】D。
【考点】向量垂直的判定,勾股定理,向量的加减法几何意义的运用。
【解析】∵,∴,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由等面积法得,即,得。
∴。
又∵点在上,∴。故选D。
例2. (2012年四川省理5分)设、都是非零向量,下列四个条件中,使成立的充分条件是【 】
A、 B、 C、 D、且
【答案】C。
【考点】充分条件。
【解析】若使成立, 即要、共线且方向相同,即要。所以使成立的充分条件是。故选C。
例3. (2012年天津市理5分)已知为等边三角形,,设点满足,,,若,则【 】
(A)  (B)   (C)   (D)
【答案】A。
【考点】向量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数量积的综合运用.。
【分析】∵=,=,
又∵,且,,
∴,
即,
即,
∴,解得。故选A 。
例4. (2012年湖南省理5分)在△ABC中,AB=2,AC=3,= 1则【 】
A. B. C. D.
【答案】 A。
【考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余弦定理。
【解析】如图知。
∴。
又由余弦定理得,即,解得。
故选A。
例5 (2012年上海市理4分)在平行四边形中,,边、的长分别为2、1,若、分别是边、上的点,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
【答案】。
【考点】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
【解析】如图所示,以为原点,向量所在直线为轴,过垂直于的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行四边形中,,,
∴。
设,则。
∴由得,。
∴的横坐标为,的纵坐标为。

∴。
∵函数在有最大值,
∴在时,函数单调增加。
∴在时有最小值2;在时有最大值5。
∴的取值范围是。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6. (2012年北京市理5分)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l,点E是AB边上的动点。则的值为
▲ ; 的最大值为 ▲
【答案】1;1。
【考点】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
【解析】如图,根据平面向量的运算法则,得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l,∴。
又∵,
而就是在上的射影,要使其最大即要点E与点B重合,此时。
∴的最大值为。
例7. (2012年浙江省理4分)在中,是的中点,,,则
▲ .
【答案】。
【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解析】此题最适合的方法是特殊元素法:
如图,假设ABC是以AB=AC的等腰三角形,
AM=3,BC=10,由勾股定理得AB=AC=。
则cos∠BAC=,
∴=。
例8. (2012年湖南省文5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P⊥BD,垂足为P,且 ,则=
  ▲  .
【答案】18
【考点】平面向量加法的几何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
【解析】设,则
=

七、数形结合思想在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应用:立体几何中用坐标的方法将几何中的点、线、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可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纯粹的代数运算。
典型例题:【版权归锦元数学工作室,不得转载】
例1. (2012年北京市理5分)某三梭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三梭锥的表面积是【 】
A. B. C. D.
【答案】 B。
【考点】三棱锥的三视图问题。
【解析】如下图所示。图中蓝色数字所表示的为直接从题目所给三视图中读出的长度,黑色数字代表通过勾股定理的计算得到的边长。本题所求表面积应为三棱锥四个面的面积之和。利用垂直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这里有两个直角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
∴该三梭锥的表面积是。故选B。
例2. (2012年四川省理5分)如图,半径为的半球的底面圆在平面内,过点作平面的垂线交半球面于点,过圆的直径作平面成角的平面与半球面相交,所得交线上到平面的距离最大的点为,该交线上的一点满足,则、两点间的球面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A。
【考点】球面距离及相关计算,向量和反三角函数的运用。
【解析】要求、两点间的球面距离,由于,故只要求得即可。从而可求出即可求(比较繁)或用向量求解:
如图,以O为原点,分别以在平面上的射影、所在直线为轴。
    过点作(即面)的垂线,分别过点作轴的垂线。
∵,∴。
∵面与平面的角为,即,
∴。∴。
∴。
∴。∴。∴。故选A。
例3.(2012年重庆市理5分)设四面体的六条棱的长分别为1,1,1,1,和,且长为的棱与长为的棱异面,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A。
【考点】异面直线的判定,棱锥的结构特征,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分析】如图所示,设四面体的棱长为,取中点P,连接,所以,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中,

∵,∴。∴
∴。故选A。
例4. (2012年上海市理4分)如图,与是四面体中互相垂直的棱,,若,
且,其中、为常数,则四面体的体积的最大值是 ▲ .
【答案】。
【考点】四面体中线面的关系,椭圆的性质。
【解析】作于,连接,则
∵,,∴⊥平面。
又∵平面,∴。
由题设,,∴与都在以为焦距的椭球上,且、都垂直于焦距所在直线。∴=。
取中点,连接,
∵,∴⊥,,。
∴。
∴四面体的体积。
显然,当在中点,即是短轴端点时,有最大值为。
∴。
例5.(2012年四川省理4分)如图,在正方体中,、分别是、的中点,则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大小是 ▲ 。
【答案】90o。
【考点】异面直线夹角问题。
【解析】如图,以为原点,分别以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边长为2,则(0,0,0),N(0,2,1),M(0,1,0)A1(2,0,2)
∴。
∴cos< = 0。
∴,即异面直线与所成角为90o。
例6.(2012年上海市理12分)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底面ABCD,E是PC的中点.已知AB=2,AD=2,PA=2.求:
(1)三角形PCD的面积;(6分)
(2)异面直线BC与AE所成的角的大小.(6分)
【答案】解:(1)∵PA⊥底面ABCD,CD底面ABCD,∴PA⊥CD。
又∵AD⊥CD,∴底面ABCD⊥平面PAD。
又∵CD底面ABCD,∴CD⊥平面PAD。
又∵PD平面PAD,∴CD⊥PD。
∵PD=,CD=2,
∴三角形PCD的面积为。
(2)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0),B(2, 0, 0),C(2, 2,0),E(1, , 1)。
∴,
设与的夹角为,
则。
∴,即异面直线BC与AE所成的角的大小是。
【考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间的角,勾股定理。
【解析】(1)要求三角形PCD的面积,由于底边CD已知,只要找并求出底边CD上的高即可。由线面、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可证CD⊥PD,从而根据勾股定理求出PD即可求得三角形PCD的面积。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即可表示出各点坐标,从而用向量表示和,即可直接用公式求二者之间的夹角余弦,从而求出二者之间的夹角。
本题不用向量的解法:取PB中点F,连接EF、AF,
则EF∥BC,从而∠AEF(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 BC与AE所成的角。
在△AEF中,由EF=、AF=、AE=2,
知△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EF=。
因此异面直线BC与AE所成的角的大小是。
例7.(2012年北京市理14分)如图1,在Rt△ABC中,∠C=90°,BC=3,AC=6,D,E分别是AC,AB上的点,且DE∥BC,DE=2,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C⊥CD,如图2.
(1)求证:A1C⊥平面BCDE;
(2)若M是A1D的中点,求CM与平面A1BE所成角的大小;
(3)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P,使平面A1DP与平面A1BE垂直?说明理由
【答案】解:(1)∵CD⊥DE,A1E⊥DE,,∴DE⊥平面A1CD。
又∵A1C平面A1CD ,∴A1C⊥DE。
又∵A1C⊥CD,∴A1C⊥平面BCDE。
(2)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B(0,3,0),C(0,0,0),D(-2,0,0),E(-2。2。0),A1(0,0,)。
∴。
设平面A1BE法向量为,
则,即,∴。

又∵M是A1D的中点,∴M(-1,0,)。∴。
设CM与平面A1BE法向量所成角为,则
∴。
∴CM与平面A1BE所成角为。
(3)设线段BC上点P,设P点坐标为,则。

设平面A1DP法向量为
则 ∴。∴。
假设平面A1DP与平面A1BE垂直,则,即
,解得。
与不符。
∴线段BC上不存在点P,使平面A1DP与平面A1BE垂直。
【考点】线面垂直的判定,线面角的计算,两平面垂直的条件。
【解析】(1)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进行判定。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可易解决。
(3)用反证法,假设平面A1DP与平面A1BE垂直,得出与已知相矛盾的结论即可。
例8.(2012年天津市理13分)如图,在四棱锥中,丄平面,丄,丄,,,.
(Ⅰ)证明丄;
(Ⅱ)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Ⅲ)设为棱上的点,满足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为,求的长.
【答案】解:(Ⅰ)证明:如图,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0,0,0),(2,0,0),(0,1,0),,(0,0,2)
∴。
∴ 。所以丄。
(Ⅱ)由(Ⅰ),。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 , 即 。
取,则。
又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
∴。∴。
∴二面角的正弦值为。
(Ⅲ)设,∴。
又∵ ,
∴,即。
解得,即。
【考点】用空间向量求平面间的夹角,用空间向量求直线间的夹角、距离,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
【分析】(Ⅰ) 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点的坐标得出和,求出·=0即可证明。
(Ⅱ)求出平面,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利用两法向量夹角求解。
(Ⅲ),利用,得出关于h的方程求解即可。
非向量解法:
(Ⅰ)通过证明⊥平面得出丄。
(Ⅱ)如图1作于点,连接,∠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中求解即可。
(3)如图2,因为∠<45°,故过点作的平行线必与线段相交,设交点为,连接,故∠(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在△中,因为<,从而∠ =30°,由勾股定理用表示的长。在△中由余弦定理得出关于的方程求解即可。
例9.(2012年浙江省理15分)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边长为的菱形,,且平面,,,分别为,的中点.
(Ⅰ)证明:∥平面;
(Ⅱ)过点作,垂足为点,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解:(Ⅰ)如图,连接BD。
∵M,N分别为PB,PD的中点,
∴在PBD中,MN∥BD。
又MN平面ABCD,
∴MN∥平面ABCD。
(Ⅱ)如图,建立坐标系:
则A(0,0,0),P(0,0,),M(,,0),
N(,0,0),C(,3,0)。
设Q(x,y,z),
则。
∵,
∴。
由,得:.
即:。
对于平面AMN:设其法向量为。
∵,
∴。 ∴。
同理对于平面AMN得其法向量为。
记所求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大小为,
则。
∴所求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线面平行的证明,建立坐标系求二面角。
【解析】(Ⅰ)连接BD,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MN∥BD,由MN平面ABCD即可得MN∥平面ABCD。
    (Ⅱ)建立坐标系,由向量知识即可求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