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兼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4: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7课 兼 爱
1.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3. 理解本文反对战争的观点,探究墨子的思想。
素养目标
兼 爱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初学儒,后自成学派,广收门徒,游说诸侯,使墨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被誉为“科圣”。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诸侯国的支持。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别人。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上。
知识卡片
《墨子》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据《汉书· 艺文志》所载,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该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论证时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明白而严谨。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混乱,因诸侯、大夫互相攻伐,导致战火连绵不断,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崩乐乱。战争给下层庶民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他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站在平民立场上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课文探究
1.本文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开门见山,提出本文论证的重点:要治理好天下,必须要“知乱之所自起”。
2.讲医生治病有什么作用?
运用类比手法,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需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3.作者运用假设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分别从父兄君、盗、大夫诸侯、天下的角度,分析“相爱”的意义和结果——天下治。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深入探究
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这篇文章共四个自然段,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 段),先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第二层(第2 段),论述了社会混乱的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即“起不相爱”。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会发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小至盗贼偷窃,大至诸侯大夫互相攻战的事情。
第三层(第3、4 段),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这样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张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爱人”。
2.墨子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墨子为了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除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这种絮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自成一格,给读者另外一种阅读的体味。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对墨子《兼爱》中的重复絮叨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
3. 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① 两者都主张“仁”。
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倡“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施“仁”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仁爱”
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孔子十分注重和提倡“仁”。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也称之为“仁”。墨子在《兼爱下》中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意思就是说作为仁者,必须做出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除去对天下不利的事情。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墨子的“兼爱”也包含着“仁”的思想,墨子也是十分注重“仁”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儒、墨两家都注重“仁”,这是他们两家的一个相同之处。
4.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② 两者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利”指的是“小利、私利”,可见孔子对私利是持否定态度的,孔子是反对私利的。在谈到大臣如何辅助君王的事情上,孔子认为:大臣要用忠心辅助君王,但是这种忠心并不是毫无限制和依据的,大臣侍奉君王要以仁义和道德作为标准,要行“利民、安民”之事,“害民、乱民”之事不可为。由此可见,孔子重视的并不是君王或者某个人的私利,而是他所代表的国家之利、全体国民的公利。因此,孔子提倡公利是显而易见的。而墨子的“兼爱”以追求公利为目标则更为明显。墨子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所说的“利”指的就是国家之利、万民之利、天下之利。同时,墨子是坚决反对私利的。他认为:自利心越重,离达到仁义的标准就越远,罪行就越大,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任其发展下去,天下就会大乱。因此墨子说:“天下之所以乱者,其说将何哉?则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墨子所说的“小”是指“小利、私利”,“大”是指“大利、公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提倡公利,反对私利是儒、墨两家的另一相通、相同之处。
① 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② 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重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5. 分析《兼爱》一文的写作特点。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①譬( )之如    ②弗( )    ③恶( )施



2.通假释义。
① 当察乱何自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故不孝不慈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盗贼有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医生
“当”同“尝”,尝试
“亡”同“无”,没有
古代职官等级名
“有”同“又”
4.一词多义。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动词,_______________
不效,则治臣之罪 动词, _______________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 动词, _______________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动词, _______________

治理
惩处,惩办
治理得好
治疗
训练,整顿
必知疾之所自起 名词,_____________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名词, _____________
疾驰入仆营 形容词, _____________
疾风知劲草 形容词, _____________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动词, _____________      

疾病
缺点
快速,急速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动词,_____________
国与国不相攻 动词, _____________
群起而攻之 动词, _____________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动词, _____________      

治疗
攻伐
急剧而猛烈
憎恨,厌恶
指责
攻打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动词,_______________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动词, _______________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动词, _______________
命有始而必终,孰长生而久视 动词, ______________  

看待、对待
观察
比照
活着,生存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师焉,或不焉 语气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当于“乃”“ 则”,可译为“于是”
不译
相当于“之”,可译为“他”
哪里,怎么
相当于“于之”
治乱者何独不然 代词,___________
然睹促织 连词, ______________
成然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也 形容词词尾, ______________
若火之始然 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
然而,可是
认为……对
……的样子
同“燃”,燃烧
焉能治之 代词,_______________
不知乱之所自起 助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结构助词, _______________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助词, _______________
辍耕之垄上 动词, _______________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 _______________

指“乱”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补足音节
到,往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盗爱其室 名词,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
③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疑问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动词,_________________   

完备、齐全
相当于“何”“怎么”
鼓励
6.词类活用。
①故亏兄而自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亏兄而自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贼人以利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必知乱之所自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父之不慈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名词活用为动词,获利
名词活用为动词,盗窃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混乱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慈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7.文化知识。
①子 “子墨子”中的“子”是对墨子的尊称。在文言文中,“子”指“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②家、国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1.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治:治理
B.①兄之不慈弟 慈:慈爱
 ②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盗:偷窃
C.①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看见
 ②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没有
D.①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乱:扰乱
 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课后作业
答案:A 
解析:B. ②盗:盗贼。C. ①视:对待,看待。D. ②劝:鼓励。
2.下列句子中加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乃入见。问:“何以战?”  察此何自起
答案:D
解析:A.连词,表承接,译为“就”/连词,“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B.连词,于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它。D.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3.下列句子中加色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爱人若爱其身 ②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⑤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 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A. 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①爱人:古义,爱别人;今义,对自己丈夫(或妻子)的称呼。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②盗贼:古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今义,偷窃的人。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③骄固:古今意义相同。④弟子:古义,弟弟与儿子;今义,学生,徒弟。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⑤约束:古义,准备;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⑥可以:古今意义相同。据此判断答案为A。
4.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②故贼人以利其身  ③生死而肉骨  ④父之不慈子  ⑤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⑦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A.①②/④⑤/③/⑥⑦ B.①②/④/⑤/③/⑥⑦
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②/①④⑤/③⑥/⑦
答案:C
解析: ①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②贼:名词活用作动词,盗窃。③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长肉。④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慈爱。⑤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⑥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⑦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袖子藏着。据此可知答案为C。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号称显学。
B.家、国,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这么由来。
C.室,是堂内的供人居住寝卧的房间。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引申泛指居室。
D.子,“子墨子”的称谓中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墨子)的尊称。
答案:B 解析:B项,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B.第2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相攻。
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
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C.“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理解错误。文章不避繁复,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将意思说得清楚明白,气势非凡。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医治。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乱。
(3)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