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语言运用题应考策略导引》 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语言运用题应考策略导引》 课件(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4: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语言运用题应考策略导引
——专题复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
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领域。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中我们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那么,试卷中又如何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二、古诗文名句默写
三、名著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五、古诗文阅读
六、写作
语言运用题分布广泛
拟写题
仿写题
论辩题
语言运用题形式多样
图文转换题 因境补文题 材料探究题
劝说题 表述题 拟写题
仿写题 点评题 阐述题
……
拟写题
仿写题
论辩题
关注几类典型的语言运用题
图文转化题 因境补文题 材料探究题
劝说题 表述题 拟写题
仿写题 点评题 阐述题
……
一 图文转换题
漫画类
徽标类
图示类
1.观察上面这幅漫画,描述画面内容。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漫画类
漫画中有七个树桩,一人手拿绳子坐在中间的一个树桩上,望着眼前的一棵小树发呆,原本用绳子栓到树上自尽的想法落空了。画下有一行字“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
1.画面内容:漫画中有七个树桩,一人手拿绳子坐在中间的一个树桩上,望着眼前的一棵小树发呆,原本用绳子栓到树上自尽的想法落空了。画下有一行字“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
指点迷津:画面内容一般用说明性文字,在描述画面内容
前一定要全面细致地观察画面上的每个内容,如人物神情、
动作等细节以及标题。一般先描述主体内容再描述附加内
容,要么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等
空间顺序。
漫画中有七个树桩,一人手拿绳子坐在中间的一个树桩上,望着眼前的一棵小树发呆,原本用绳子栓到树上自尽的想法落空了。画下有一行字“他有足够的理由活下去”。
2.寓意:漫画别出心裁,从人要自尽而不得的角度,反映树木被野蛮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发人深思。
指点迷津:漫画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特点,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政治事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幽默、诙谐的画面表现出来,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所以解读漫画性图画应对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要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义。
画面内容:这是一幅名为《影响力》的漫画。背景是一个教室,画的左上方是一位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理想是什么;画的正中心是两位小学生,他们端正地坐着,天真大声地回答道:“中五百万元大奖!”这时老师显出惊愕的表情。
寓意:批判了社会上只重视金钱(物质)的不良思想,揭露了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已经泛滥成灾,甚至已影响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顺序
出题角度:
1、描述徽标
2、解读徽标内涵或根据徽标拟写广告词
1.构图简单:由简单的线条、图案、文字、字母、数字组成
2.寓意丰富:能体现行业特色或体现主题内涵
3.有创意
出题角度:
1.描述徽标
2.解读徽标内涵
徽标类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
2.请揭示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1.描述画面内容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构图,
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
“心”中间有一个既似手、又似鸽
子的图案,大拇指像鸽头,其余四指像
鸽翅。
指点迷津:描述画面内容一般由总到分,
先说徽标整体看上去的形状,然后再把
徽标里的各个组成部分有顺序地描述出
来,另外还要注意各个部分的文字变形
和景物变形。
2.揭示寓意
指点迷津:注意与标志的象征意义相联系,顺序由分到总。
标志的寓意深刻:“心”象征着爱心,“手”象征着援助,“鸽子”象征着美好。整个图案寓意为:伸出援助之手,把爱心献给世界,将美好撒满人间。
1.请用简洁的语言解说中国国家节水标志的含义。
示例: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
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
手托起一滴水,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
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
滴水汇成江河;最下方文字为图标的名称。
(要关注每个部分的象征或寓意解说)
解读——悟意——表述
漫画类和徽标类答题共同点:
读图
王大妈电瓶车需要12小时才充满电,但他不会手机扫码充电,
她发现小区只剩9号插座,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教王大妈正确
扫码充电,把电充满,字数100字左右。
示意图如下:
插好电瓶车插座——支付宝扫充电二维码——选择充电的插座号
——选择充电金额4小时|元——输入密码完成支付——开始充电
图示类
答案:王大妈,您好!首先您把电瓶车的插座插到9号充电座上,接着用手机支付宝扫一扫充电二维码,接下去在手机上选择9号插座,然后选择充电金额4元,最后输入支付宝密码完成支付,这样充电就开始了。
指点迷津:此类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看懂图示的意思,然后根据要求语言简洁、条理
清晰、流畅得体地表述出来。
称呼莫忘记!
示例1:
“祈”是由“示”与“斤”两部分组成,“示”字
底部左右两边各有一点,表示向上天求福,作为偏旁,
就简写成“礻”、不能写成“衤”,“衤”跟衣服有关。
示例2:
“暮”是由两组“丛林”和“太阳”组成,表示
太阳落山了,不是眼睛落到丛林,不能把底部的“日”
写成“目”。
看懂图示真的很重要!
图文转换作为一种既考查读图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题型,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类题型往往有以 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内涵,即所给材料均蕴含一定的信息,或揭示某种规律,或表达某种寓意;二是有规律,即所给材料往往有特定的规律,由此可做出判断、 推知结论。图形素材多取自各类报刊、书籍等。
  图文转换类语用题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题干常 会对语言表达的要求给出明确规定,考生审题时必须看清语言表达的相关要求。这种题型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 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千万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定要在埋头读书的同时,时刻抬头看看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图文转换题
图文转换题要求把图传递的信息,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作为一种既考查读图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题型,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类题型往往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内涵,即所给材料均蕴含一定的信息,或揭示某种规律,或表达某种寓意;二是有规律,即所给材料往往有特定的规律,由此可做出判断、 推知结论。图形素材多取自各类报刊、书籍等。
   图文转换类语用题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连贯、准确、鲜明、生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题干常会对语言表达的要求给出明确规定,考生审题时必须看清语言表达的相关要求。这种题型没有丝毫夸张的成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千万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定要在埋头读书的同时,时刻抬头看看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二 劝 说 题
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进图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
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而王鹏同学在看书过程
中,将椅子前后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请你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劝
说。请将劝说的话写在下面。(不少于50字)(4分)
 示例:王鹏同学,你好!(礼貌称呼)图书馆是一个安静的学习场所,
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秩序,你这样做既损坏公物,危及自身安全,又会影响
他人阅读。(劝说理由)请你不要这样做,好吗?(商量口吻)
知行中学红背心志愿者文明劝导小组周末来到某小区分发关
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单时,发现一位中年男子随手把一袋剩余
的食物扔进一个写着“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箱里,如果你是文明
劝导小组的成员,将如何劝导该男子的行为?下面请针对该男子
的话,补充你的劝导语,(不少于50字)
中年男子说:小孩子在家好好读自己的书,不要跑到外面来多管
闲事。
你说:
指点迷津:
1.有针对性。
(1)要明确劝说的对象。注意交流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及心态等。
(2)要明确劝说的内容,弄清要劝说的事件。
(3)要根据劝说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机,采取不同的劝说方式、方法、言辞、语气、态度等。 语言要有针对性,找到劝说的切入点,要能打动人,从而让交流对象能够接受你的观点。
2.以尊重对方为前提。
(1)根据具体的对象和场合决定劝说方式,态度要诚恳、称呼要恰当。
(2)用语礼貌,话语具有启发性。
(3)恰当地运用劝说技巧,能得体地劝说他人。
劝说三类不同的人使用公筷
三 点 评 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4.“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示例:“新二十四孝”符合孔子的孝道观。(明确观点)其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论证观点)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总结)
点评类语言运用题的答题要求:
有针对性 观点明确
分析合理 语言精练
点评类语言运用题的答题步骤:
1.亮观点,选准评论角度
     
2.讲道理,力求自圆其说或分析原因影响等。
3.作小结,提出解决办法或重申观点。
正面肯定
反面否定
正反结合
我觉得应当法,在互联网时代,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而在过马路时看手机极其不安全,处罚能发挥一定警示和倒逼作用,对低头族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
是李2,我觉得不应当罚,低头看手机,过马路,造成交通事故,害人害己,但将此纳入行政处罚过于严厉,一是理性的成年人,会在安全范围内低头看手机,这种情况下处罚就显得反应过度,二是执法的自由裁量空间很大,很难保证执法有效性,3,可能会滥用执法权,从而降低法律威严,所以,我认为,不应当处罚。
据报道,1月14日,在温州市区学院路口,交警依据最新的温州市文
明行为促进条例,对斑马线上看手机的低头族某市民开具了10元罚单。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你写100字左右的微评论,要求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
示例1:我觉得应当罚,(明确观点)在互联网时代,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而在过马路时看手机极其不安全,处罚
能发挥一定警示和倒逼作用,对低头族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论证观点)因
此,适当的处罚是有必要的。(总结)
示例2:我觉得不应当罚,(明确观点)低头看手机过马路造成交通事故,害人
害己。但将此纳入行政处罚过于严厉,一是理性的成年人会在安全范围内低头看
手机,这种情况下处罚就显得“反应过度”。二是执法的自由裁量空间很大,很
难保证执法有效性。三是可能会滥用执法权,从而降低法律威严。 (论证观点)
所以,我认为不应当罚。(总结)
四 拟 写 题
拟写活动主题、宣传标语、广告语、格言警句、对联、欢迎词、开场白、串词等。
1.班级组织“毕业晚会”活动,征集晚会主题语,请你用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为本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语。
如: “花季情·良师恩” “ 难舍师生情”
“同窗的你我” “歌声与微笑”
“友谊地久天长” “ 情深深·意绵绵”
指点迷津:这类题可从参加活动的对象入手思考、解答,可用几个关键性词语确定一个主题。
2.请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个字以内)
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
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指点迷津:拟写主题语、宣传标语(口号)、广告语等,语言要简洁、形象生动、易于口传,最好要构思新颖。
北方来得教师旅游团将于本周到上城区参观浏览,请你以
小导游的身份,写一段欢迎词,要求:诗用一句古诗文名句、
一种修辞手法,语言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指点迷津:像此类拟写欢迎词、开场白、串词等题目,一定要
关注题干要求、言说对象、语境要求,尽量在表达
时做到内容切题、语言得体、言辞优美。
五 仿 写 题
安徒生童话《谁是最幸运的》阅读题中的仿写
由玫瑰的经历理解幸运的含义,请你参照示例完成补写。
示例:幸运是乐观,那朵被放在小女孩胸膛上的玫瑰认为
自己将进入一个未知的国度 ,感到是最幸运的。
1.幸运是自信,那朵长有畸形的绿叶的玫瑰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欣然接受两位绅士的实验,被熏成绿色,感到这是一种幸运。
2.幸运是有价值,那朵送给祖母的玫瑰为祖母带来了喜悦,让祖
母的眼睛有了光彩,感到自己是最幸运的。
指点迷津:仔细分析示例,示例中的句式、修辞、内涵在仿句中
都要运用起来。
六 阐 述 题

1.有人认为雷义可谓名如其人,你如何看待他的“义”?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阐述。(文言文阅读中的阐述题)
雷义为官从政,他推荐贤人不矜功自伐,富有正义。救
济死犯,不受黄金的报答,富有道义,把“茂才”推让给朋
友陈重,富有情义,但待同僚受罪一事,虽是仗义之举,但
更多的是江湖义气,未必是正义之举。
2.严监生临终前的表现,让他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
啬鬼”之一。现在,请你结合《儒林外史》的相关情节,论
述严监生并非全然是一个小气鬼。(名著阅读中的阐述题)
严监生固然有吝啬的一面,临终前因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便
是明证,但他也有慷慨不乏人情的一面,他用金钱为严贡生来消
灾弭难。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兼福人生毫不含糊,对两位
老舅也颇有经济上的照顾,同时他家产的积蓄也靠他惨淡经营,
精打细算,所以严监生习惯用生活方式上的过度节俭来减少开支,
也是可以理解的。
指点迷津:此类阐述题最关键的是对“具体内容”和“相关情
节”的熟知,因为这类题考查的不仅是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更
关键的是对文章和著作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语言运用题的题型难以穷尽,答题策略自然也难以穷尽,
今日一说只是触碰了语言运用题的冰山一角,仅供同仁们参
考,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