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五章 写作指导
第十九节 中考作文技法指导
01
02
抓住关键审清题意
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03
04
整体构思确定主旨
围绕中心严格选材
05
理清思路结构合理
06
07
08
09
文从字顺有条不紊
文贵创新突出个性
写人记事内容生动
诉说真情突出实感
第一讲
抓住关键审清题意
一 、熟记“口诀”:
题目要求先搞清 ,标志题眼要辨明 ; 明确题旨和范围 ,确定体裁和人称 ; 人时地事因经果 ,理物季候与环境 ; 要求之处必满足 ,不要求处任你行。
二 、牢记步骤 :
(一)审文体形式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情境) 作文、话题作文。
(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 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而言,就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
(三)审写作重点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 写作重点。
(四)审文题限制
1.弄清时间限制。 2. 弄清处所限制。
3. 弄清数量限制。 4. 弄清人称限制。
5. 弄清蕴涵的意义。 6. 弄清难辨型命题之中的关系。
第二讲
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1. 以大化小法
以大化小的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做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
2. 文体定向法
文体定向法就是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韵;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 ,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
3. 妙用歌词法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魅力十足、准确精练;或脍炙人口、富有哲理;其中不乏极富思想性、思辨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
4. 巧用修辞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 ,富有文采。
5. 反向拟题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做反向思考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
6. 诗句拟题法
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
第三讲
整体构思确定主旨
所谓“确定主旨”, 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选材的依据 ,结构的轴心 ;就是语言的运用 ,也要受主题的约束。
1. 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主旨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 做到:准确、正确、明确。准确就是扣题准确, 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对于有要求的作文, 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 ,则是正确积极,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 , 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明确就是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 ,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
2. 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的。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 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
3. 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 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
4. 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5. 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 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
第四讲
围绕中心严格选材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 , 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 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 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作文选材应做到 :“小”“新”“情”“真”“深”。
1.“小,就是要选以小见大的材料。虽然是小事,却能反映深刻的主题。为什么要选小材料呢 小则好驾驭.小毛驴好骑,大骏马难驯服;自行车好骑,汽车难开。 以小见大能扬长避短,达到“四两拨 千斤”的效果。
2.“新”, 就是要选出与众不同的材料。选材要随着时代的脉搏去跳动,文章要合为时而作。
3.“情”,就是要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好的文章总是用真情感染读者。
4.“真”,就是要写真实的生活。材料首先要来源于现实,然后要高于现实。要写个人真实的感受,不能闭门造车,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材料,然后空发 议论。
5.“深”,就是要挖掘生活的蕴涵,选具有典型性、能使主题深刻的材料。 主题深刻的文章能揭示人生的某种哲理,能反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解、思辨能力。
第五讲
理清思路结构合理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一篇好文章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结构合理即安排好内容的先后 和详略、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结构紧凑。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 材料则略写。
2. 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 ,硬分成几段 ,搞得支离破碎。
3. 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 ,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 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 , 照应开头。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
4. 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 ;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 以为叙事的开端。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 ,余味无穷 ,发人深思。
第六讲
文从字顺有条不紊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 驾驭书面语言的能力,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如何做到“文从字顺”呢
1. 要文字通顺
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 ,话就会写得通畅。
2. 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
3. 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 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 章写得文从字顺。
5. 要规范标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第七讲
文贵创新突出个性
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
以知出新
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那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 以事出新
初中三年的学生生活常常进入考生的选材视野,但雷同者多,出新者少。可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上, 给人“人有我新”之感。
3. 以能出新
这里的“能”指某种特长或技能。如果你能选择“人无我有”的“能”作为题材,并在文中不断亮出有关此“能”的种种术语,那么阅卷老师的眼睛会为之一亮 ,你的文章也就会因此而脱颖而出。
4. 以情出新
情贵真,而真情是个性化的。围绕个性化的真情选材,便能以情动人。
第八讲
写人记事内容生动
写记叙文,会具体地写人记事,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会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能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
记叙文构思六“一”诀
(1)一锤定音的开头。即开篇二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2)一线穿珠的结构。即全文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弛结合,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
(5)一语反复的扣题。文章以关键语句反复扣题,显得内容紧凑、中心突出。
(6)一箭双雕的收尾。就是说文章的结尾既自然结束全文,又巧妙引发思考。
第九讲
诉说真情突出实感
写作文时 ,应做到说真话 、诉真情 , 力求表达自 己对自然 、社会 、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感情 的倾诉要适当节制 ,但不要有范围的限制。
那么 ,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1)述亲身经历。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2)多细节描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
(3)明叙述要素。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 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
(4)用生活语言。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 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 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本 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