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阶段专题训练(一) 氧气与二氧化碳(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册阶段专题训练(一) 氧气与二氧化碳(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26 07: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训练(一) 氧气与二氧化碳
一、选择题
1.[2020·扬州] O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气体 B.相同条件下,O2的密度大于CO2的
C.分离液态空气可获得O2 D.O2能够支持可燃物的燃烧
2.下列关于CO2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
A.CO2用于灭火 B.CO2参加植物的光合作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CO2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3.下列有关氧气的制备、收集、验满、性质实验中错误的是 (  )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5.[2020·巴中改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21%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C.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6.实验室用如图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满氧气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
7.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又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C.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8.实验室制备、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某些气体),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c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⑤临时存放
9.把分别盛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示的现象。对甲、乙、丙三种气体的分析一定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气体都易溶于水
B.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
C.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甲气体
D.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甲气体
二、填空题
10.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1)木炭充分燃烧:  ,属于    反应。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属于    反应。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
11.在实验室利用如图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用装置A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文字表达式分别为        、       ,发生装置相同的理由是          ,图中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
(2)装置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研究显示: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36%时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验满时采用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方法    (填“可靠”或“不可靠”)。为了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最好采用    集气法。
12.实验室常用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中棉花的作用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当气泡           时开始收集。
(3)已知浓氨水和生石灰在常温下反应可制得易溶于水的氨气。用该法制氨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是    。
(4)如图图乙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①不支持燃烧;②  ;③       。
13.[2020·常德改编] 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 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          ,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        。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              。
[实验设计] 用四朵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图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    (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  。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        。
[进行实验]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
1.B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氧气的密度;由于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可利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
2.C
3.D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部要加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4.C 5.D 6.A 
7.D 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如图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新物质,如图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两种,所以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
8.B 装置②适用于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可用于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也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③是多功能装置,用该装置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气体由导管a进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不与浓硫酸反应,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均可使用装置④进行干燥,干燥时气体由导管c进入;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密度均比空气大,临时存放时,应该瓶口向上,并盖好玻璃片。
9.B
10.(1)碳+氧气二氧化碳 化合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
(3)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11.(1)过氧化氢水+氧气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均为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
向上排空气法
(2)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水+二氧化碳碳酸
(3)不可靠 排水
(1)装置A中发生装置适用于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因此制取氧气时应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二氧化碳时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12.(1)集气瓶
(2)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冒出
(3)C B
(4)不能燃烧 密度比空气的大
(3)浓氨水和生石灰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氨气,根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应选C作为发生装置;由于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3.[探究思路] (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合理即可)
(2)不能
[提出猜想] 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 (1)稀盐酸(合理即可)
(2)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3)探究CO2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
[实验结论] 实验②③中纸花不变红,④中纸花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