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09 19:2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师寄语: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必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必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目标展示】
1.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分析作者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知识链接】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 (gé)
曾(zēng)益 行拂(fú)乱 拂( bì)士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词 例句 释义
曾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词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士兵
于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于:给 是:这样的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征 征于色 证验 表现 出征
喻 而后喻 了解 明白 比喻
3.一词多义
词 例句 释义
发 发于畎亩 举,被起用
发于声 表达出来
拂 行拂乱其所为 阻挠,违反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征于色 介词,在
然后知生于忧患 介词,在

4.词类活用
字 例句 释义
苦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痛苦
劳 劳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 饿其体肤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空乏 空乏其身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乱 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颠倒错乱
动 所以动心忍性 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 所以动心忍性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坚韧
过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
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外
【自主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极为有力,请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先谈个人,首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论述了人们必定要经受艰苦生活和重大挫折的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然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课文第二段的理解。
课文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概括。告诉我们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必定要经受艰苦生活和重大挫折的磨练和考验,才能使身心得到锻炼,性格坚强起来,才干增长起来,正如第一段所举六个人的事例,现实生活中如邓稼先、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自觉接受磨练和考验,在思想上、行为上和身体上锻炼自己。
3.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正反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的道理进行对比)。

【逐字对译】
舜 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 举 于 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释词:
句意:
管夷吾举 于 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 市。
释词:
句意:
故 天 将 降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释词:
句意:
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 拂乱 其所为, 所以 动 心 忍性,
释词:
句意:
曾 益 其所不能。
释词:
句意:
人 恒 过, 然后 能改; 困 于 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
释词:
句意:
发 于声,而后 喻。 入则无法家 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释词:
句意:
然后 知生 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释词:
句意:
【同步测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丰硕(shuò) 默契(qì) 养精蓄锐(chù)
B.静谧(mì) 鞠躬(jū) 顶礼膜拜(mó)
C.畸形(qí) 睿智(ruì) 藏污纳垢(gòu)
D.逞能(chěng) 酝酿(yàng) 张皇失措(cuò)
2.下面各组短语的结构方式全是并列关系的一组是【 C 】
A.音容笑貌 舆论鼎沸 变化无穷 虚张声势
B.晴天霹雳 节衣缩食 前程万里 襟怀坦白
C.张灯结彩 十全十美 轻描淡写 姹紫嫣红
D.五彩斑斓 任劳任怨 不屑置辩 好意难却
3.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1)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2)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3)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4)不停的絮絮叨叨
A.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①③④②
4.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0年度国家监测语料库提取了新词500条。继2009年“被××”“楼××”“××门”“××族”广为流传之后,2010年“××姐”“××哥”“××帝”“××体”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特别活跃。如“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微小说”,看“微喜剧”,读“微新闻”,进行“微访”。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的“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新词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活泼。同时,各种传媒通过热字、热词、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的做法也愈演愈烈。2010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中使用,引发舆论震撼。
(1)请给以上材料拟写一个标题: 新词语时代来临(或新词语成为时代特征)
(2)依据以上信息,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所涉现象的认识。
示例1:新词语成为时代特征,是积极的。它们生动活泼地反映生活,也展现了欣欣向荣的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示例2: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有诸多消极因素。因为新词创造的随意性和使用的泛滥化干扰正常的社会文化秩序。

5.名著阅读。
(1)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小人国的宫廷游戏有两种,一种是绳上跳舞,另一种是在棍子上下跳来爬去。表演的是那些正在候补朝廷中重要官职的人和希望得到皇帝宠幸的人。
(2)在飞岛国生活时,格列佛用自身经历印证了两句格言,是那两句?
这两句话是:①人类最易满足; ②需要是发明之母。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 ( 使……痛苦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
(3)仆闻之 ( 听说 ) (4)官大者,主恶之( 讨厌,厌恶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免于患乎?
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9.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