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1 16:3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兼爱
【墨子】

在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基础上,感受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力量,从而涵咏心灵,激励人生。

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知人论世,并积累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新课导入
“墨子号”的成功发射,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思考:为什么要给这颗量子卫星起名叫“墨子”?

知人论世
平民圣人 墨 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走进墨子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墨家与儒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走进墨子
墨子出身低微,是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因而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穿粗衣草鞋。因此有“平民圣人”之称。
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也在杠杆原理、力的作用、点线面体圆等领域有精深造诣。
中国2016年发射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是对墨子在科学领域所做贡献的肯定。
了解墨子思想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了解墨子思想
军事思想
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还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了解墨子思想
了解《墨子》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了解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今人评墨子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文本探究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文白对译——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注释:
以……为:把……作为
乱:形容词作名词,祸乱
所:......的原因
焉:于是,就
攻:治疗
弗:否定判断词,不
何:疑问代词,表反问,怎么
然:代词,这样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 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 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问题探究——第一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问题探究——第一段
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段采用了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段落小结——第一段
本段明确提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
文白对译——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注释:
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爱:关爱
故:连词,因此。引出结论,断句的标志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损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益
虽:即使
慈:形作动,慈爱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 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面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臣子爱自己而不爱君主,因此使君主受损失而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祸乱。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
文白对译——第二段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注释:
是:代词,这
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然:代词,这样
其:代词,自己的,下文“其室”“其身”“其家”“其国”同
室:家
以:连词,表目的,来,让
身:指代自己
贼:名作动,伤害
此:代词,这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而自得利益。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
文白对译——第二段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注释:
大夫:古今异义。古义:古代职官等级名。今义:医生。
乱:使动用法,使……乱
家:卿大夫的封地
攻:攻伐
乱物:纷乱之事
具:齐备、齐全
而已: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天下各种乱事,全是这些了,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
问题探究——第二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问题探究——第二段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天下乱象有: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举例论证
段落小结——第二段
本段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文白对译——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注释:
若:连词,假如
兼:副词,都
犹......乎:反问句式,“还......吗?”
视:动词,对待,看待
若:像
恶:wū,相当于“何”“怎么”
孝:形作名,孝顺的事
慈:形作名,慈爱的事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文白对译——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问题探究——第三段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问题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写作手法?
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论证、采用了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段落小结——第三段
本段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相亲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文白对译——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
恶:疑问代词,怎么
劝:鼓励
交相:互相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探究——第四段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行文思路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盗贼有无,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白马非马”
百家争鸣时代,辩士公孙龙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白马非马”。所谓“白马非马”,即“马”是“马”,“白马”是“白马”,“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非马”的提出轰动一时,折服了当时许多名辩智士。但墨子以强大但逻辑打破了这个诡辩。
拓展延伸
——“白马非马”
阅读下文,分析墨子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且读书,非读也。好读书,好书也。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
拓展延伸
——“白马非马”
阅读下文,分析墨子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白马是马,所以骑白马,可以说是骑马。骊马也是马,所以骑乘骊马,也可以说是骑马。车,是木头做的,(但是我们)乘坐车(驾上),(我们)不能说是在乘坐木头。船,也是木头做的,但是进入船(舱),(我们也)不能说是进入了木头里。
去读书(‘将就着马马虎虎看看’或‘泛泛而览’),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读书。喜爱读书,才是喜爱书籍的表现(此则两好均读为“hao”4声来看的)。桃树的果实是桃子。荆棘的果实却不是棘刺。
拓展延伸
——“白马非马”
墨子先由“白马是马”推出“乘白马是乘马”;
然后由“车,木也”不能推出“乘车是乘木”;
接着,由“好读书”推出“好书”;最后由“桃之实”推出“桃”正确,由“棘之实”推出“棘”却是错的。从而推出“白马非马”论是荒谬错误的。
推理过程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子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
(1)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2)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2、爱的关系
(1)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2)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
(1)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
(2)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探究墨家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墨子的理想能实现吗
孟子曾批评道:“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1.破坏血亲伦理
(1)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
(2)兼爱要求爱别人的父亲犹如爱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本是唯一的,爱人父若己父无异于消解了父亲的唯一性,也就破坏了最基本的血亲伦理。
2.空想脱离实际生活
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否定,实际上是因为看到了兼爱缺乏人性基础和伦理基础,过于空想化,难以操作。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2)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3)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探究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拓展延伸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文章主旨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艺术特色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