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质教学课件(第2课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优质教学课件(第2课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5 20:2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第二课时
导语
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含义。换言之,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导致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颇感费解。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今律古;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导语
1
任务一:探究一词多义
3
任务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5
2
任务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4
任务四:布置作业
6
目录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正确阅读理解古诗文。
了解词义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词义。
了解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任务一:探究一词多义
1.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叫作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作引申义。
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①北窗。②朝向,对着。③方向,趋向。究竟哪一个意义是“向”的本义呢?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
从文献资料看,《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再如:“道”本意是“路”(道阻且长)。由此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朝闻道,夕死可矣),又由此引申出“正当的手段”(不以其道得之)。

2.抓住词的本义,进行联想。
(1)抓住词的本义。
如:“亡”字。《说文解字》中:“亡,逃也。”可见“亡”字的本义是“逃跑”,由“逃跑”这个意义可以联想出好多其他的意思。
文言实词卡片
一词多义
实词
义项①及例句
义项②及例句
义项③及例句
义项④及例句
义项⑤及例句

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指人的死亡。
今夏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苏武传(节选)》
指国家的灭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丢失、丧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子疑邻》
通“无”,相当于没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引申义:死亡、灭亡、丢失、丧失、没有
这类引申又称为“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引申的方式很灵活,同一个本义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因而就有各种不同的引申义。
“亡”字由“逃跑不见” ,引申出了物的丧失不见和人的死亡、物质的丧失。

本义:逃跑
如:“朝”字。
《说文解字》:“旦也”,本义是“早晨”。
文言实词卡片
一词多义
实词
义项①及例句
义项②及例句
义项③及例句
义项④及例句

早晨
朝辞白帝彩云间 《早发白帝城》
朝见 朝拜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朝廷
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这类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有人称为“间接引申”“链条式的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又由乙义引申为丙义,一个个引申下去,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愈来愈远。
(2)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①由具体到抽象
②由个别到一般。
③由实到虚。
抓住词义引申的一般趋势
如:“爪牙”,古代多用作中性词,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也比喻勇士,形容勇武。
《劝学》中“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用其本义。后来喻指坏人的党羽,用久了新的意义便固定了下来,不再是临时的比喻用法了。
如:“网”,本义只是指捕鱼捉鸟兽的工具。后来引申出“广泛搜求”的意思。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网罗天下旧闻”的意义就比较抽象了。
①由具体到抽象
如:“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末端,再引申为细小。
如:“涉”字,本义是指“蹚水过河”。后来引申为“渡河”。《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
②由个别到一般
如:“果”字,由果实,引申为结局,再虚化为副词连词。
如:“和”字,本义是指“应和”。《老子》:“音声相和。”
后来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同”等。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③由实到虚。
(3)了解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类似联想
引:本义 开弓
引申义 延引——牵引——引导
接近联想
兵:本义 兵器
引申义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对比联想
去:本义 藏
引申义 离开——废除——舍弃
任务二: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一词多义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演变的结果并不样,根据演变的结果大致可以归纳为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感彩改变四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词义的扩大。
如: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
如《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后来“江”“河”逐渐作为河流的通称。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就是词义的缩小。
2 词义缩小

先秦泛指金属。
现在专指黄金。

上古泛指房屋。
秦汉以后,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
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娱乐场所才称宫。

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因为”的意义。
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
丈夫
古代指成年男子。
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概念外延缩小了。
3 词义的转移
如果原来的词义和现在的词义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简单地说就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例如: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郅》“登大坟以远望兮”,这里就是指大的土堆。远古时埋葬死者并不堆土,后来才在墓穴上堆成一个大堆。于是坟由土堆转为专指坟墓。
4 词义褒贬色彩转变
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习俗风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往往引起人们对事物的爱惜与善恶评价的变化,从而影响词义的褒贬。有的词由褒义变为贬义,有的词由贬义变为褒义,有的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
例如:“复辟”古代是指“恢复君位”,是个褒义词,现在是指“反动势力的复活”,成为贬义词了。
“锻炼”古义为“冶炼”,也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成为褒义词了。
“谤”古代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谤”的今义是指“诽谤”“毁谤”“造谣中伤”,成为贬义词了。
“贿”古代有“赠送财物”的意思,是个中性词。“贿”的今义是指“贿赂”,即“用财物收买”的意思,成为贬义词了。
任务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在词语积累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转变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些词语,这些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词义发生了改变,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了。如果不能正确掌握这些古今异义词,就容易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区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古义:妻子和儿子
今义:丈夫的配偶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学习现代汉语,尤其是从古代延续而来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而误用。了解成语的来历,或者理解成语中某些字的含义,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义。
如“不赞一词”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它本来是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也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
任务四:布置作业
1.结合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总结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
2.积累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