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14: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语文 必修下册
[关键能力 单元导学]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揣摩重要语句,品味语言含意,提高对语言的
感悟能力。
2.思维目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理解文章观点、情感。
3.审美目标: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向伟人学习,树立远
大理想。
4.文化目标:深入体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文化。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马克思发表的一篇演说。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的事实,它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 命,这种革命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肩负着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宣告: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这颗伟大的心脏在巴黎停止了跳动。三天后,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闻名世界的悼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通过完成“字音、字形、词语”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本》)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全文,依据提
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不可挡
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2.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出版进步报纸和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
颂其德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客观选择,筛选信息
(一)精细研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正确理
解文本。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第一句话,是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评价。他认
为这次革命无关紧要,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
B.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
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A
C.在这篇演说里,马克思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
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D.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和
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尖锐对抗。
【解析】 “他认为这次革命无关紧要,没有起到什么积极
的作用”错,可参考C项理解。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
已经到来。
B.马克思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
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C.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
巨大物质力量。
A
D.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
量,却带来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说明工人们受到的剥
削压迫之重。
【解析】 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二)精细研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确理解文本。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
科学”的原因是,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B.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
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
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
话的深层含意是,这样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
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A
D.文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
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
【解析】 文章第2段既是对马克思的哀悼,也是对马克思
的高度评价。从第7段开头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可以看出,文中先提“对于欧
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马
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悼词,恩格斯分别对马克思的逝世情况、
伟大功绩、巨大影响做了介绍,全文也以感情为线索
贯穿全文。
B.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如下:理论方面,发现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等;实践方面,办报,
撰写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等。
C.“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
到。”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
革命事业来说是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
的伟大贡献。
D
D.“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
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这句话的修辞是
借代,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
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解析】 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
对政敌的极大蔑视,不是借代。
微任务4:把握情感要旨
7.《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第3段在文中有何
作用?文章最后马克思总结出了怎样的历史结论?
第一问:①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已经具备了经济
基础和政治基础。②总领下面的论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第二问: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
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
产阶级的执刑者。 
答:
【方法支架】
句段作用题答题角度
8.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感到极度悲痛,但在《在马克思墓前
的讲话》一文中这种感情却表达得很含蓄,对此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身份上看,恩格斯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悼念自
己的领袖,这种特殊的身份以及当时特殊的环境,使作者不
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入悼词,不能从个人的角度
抒发自己的心情。②从目的上看,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
领袖,不仅仅是寄托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评价领袖的思
想和业绩,以便教育和鼓舞广大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他的
话语不仅仅要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要启发人们思考:我们
今后应该怎样做?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悲痛哀思的方式是含
蓄的。
微任务5:鉴赏结构之妙
9.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篇演说中,马
克思是怎样安排演说的结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演说中,马克思先以诗一般的语言提示“欧洲社会干
硬外壳”下蕴蓄的革命力量,再通过分析工业和科学发展所
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的原因,最后指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
执刑者”。整篇演说逻辑严谨,围绕主题分析透彻,具有较
强的思辨色彩。
10.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开头一般
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
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是对死者
的悼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本文是按照一般悼词的结构来写的,条理清晰,逻辑
严密,结构严谨,各部分之间充满内在联系。恩格斯在组
织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
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恰当的结构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
联系。如过渡段的使用:第2段、第5段。过渡句的使用:
 
答:
“不仅如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首先是
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等。
微任务6:欣赏语言之美
1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篇演说的语言独
具特色,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演说从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
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到对革命“暴露出了外壳下
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
粉碎”的生动描述;从“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
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的精彩表
达,再到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菲默法庭”的判决等典故的机智运用,始终在一种鲜活的
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1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分别有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个人”“这位巨人”“这位创始人”
等,如何理解这些称谓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一称谓,在运用讳饰
这一修辞手法的同时,也对马克思的形象进行了一个高度
概括。②“这个人”表示对马克思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要进行
客观评价,但在感情上又将马克思与演说者和听众紧密联
系在一起。③“这位巨人”表明了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的
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所做的贡献之卓越,无与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④“这位创始人”表明了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中的
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总之,这些称谓的变化,充分表现出
恩格斯高超的表达技巧和他对马克思最深挚的感情。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7: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一)课内联读
13.《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
的讲话》这两篇演讲词都是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试简
要分析二者主要的不同之处。
在纪念英国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的宴会上
在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马克思葬礼时
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发表的即席演说
恩格斯为他的亲密战友马克思写的悼词
马克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发展和进步却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陷入贫穷困苦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的事实,它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解
放;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肩
负着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
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展现了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之间的深情厚谊
续表
续表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所深刻洞察的历史发展规律,少有描写、抒情等其他的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法,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
(二)课外联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
一个德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男爵在特利
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
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就已经知道
他们的生命将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3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
报》的主编。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
了。从此以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
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
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
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
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普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
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
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
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
开始了,他们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
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使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尽管这次
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
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
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
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污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
登载他的文章,使他在敌人面前陷于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
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
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
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
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
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
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污蔑
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
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
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
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
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临死前得知德国
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
示了它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出了极其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
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
是公众看不到的,并且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
切只有和她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
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
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
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
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有删改)
(1)下列对燕妮一生中承受的“苦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由于革命斗争受到政府的干涉,燕妮陪伴马克思在欧
洲各国不断流亡。
B.在比利时,燕妮因为马克思妻子的身份,被警察局毫
无理由地监禁起来。
C.从巴黎被驱逐到伦敦,他们历尽了重重困难,甚至导
致了燕妮三个孩子的死亡。
D.对燕妮进行最卑鄙下流的污蔑,所有报刊都不登载燕
妮的文章。
【解析】 D项说的是她的丈夫马克思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D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女性的崇高品德给予了很
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B.马克思在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旧《莱茵报》的主编
后,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从此两
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C.本文将议论、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且
以议论为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本文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字
里行间蕴含着深沉而含蓄的情感,沉痛压抑。
A
【解析】 B项,“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
封”错,原文提到他们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结婚
的。C项,“以议论为主”错,本文以记叙为主。D项,“
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
(3)在燕妮生前,她得到了怎样的“补偿”?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表现的情感方面有没
有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污蔑烟消云散,听到
了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
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
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都表达了极度崇敬和痛惜的感情。
微任务8: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导学提示:学习任务内容详见《晨读素养本》“主题阅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
徐艳玲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过,按照世俗的观点,马克思的幸福指数应该够高了——说到友情,有哪种友情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不忘初心、肝胆相照;说到爱情,有哪种爱情能像马克思和燕妮一样,患难与共、不离不弃;说到亲情,有哪位子女像马克思的子女们一样崇拜自己的父亲——“马克思老爹”。然而,马克思还是把他的幸福观同“斗争”联系在了一起。
1883年3月17日,在伦敦城北海格特公墓举行的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动情地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 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马克思无愧友人的评价。作为一名革命家,他将斗争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始终高扬着斗争的勇气,历史的车轮载着他走完传奇而又卓越的一生。在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的20个问题
中,有一个涉及如何理解幸福的问题,马克思的答案非常明 确:斗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斗争的历史。为什么而斗争?以什么方式进行斗争?这是马克思一生所聚焦的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主题”。但这种“斗争”绝非侵略和欲望,而是一种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探索和尝试从马克思青年时代便开始了。
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当然决不只是他对当时黑暗时政的抨击,更体现在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卓越和不凡的成就。他以哲学的方式抗争,不仅对垄断当时社会思潮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沉思考和绝地反击,而且另辟蹊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
光明的未来——共产主义愿景。这集中体现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最早的共产党“党纲”——《共产党宣言》中。
1847年12月的西欧天气沉闷而阴暗。29岁的马克思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法国里昂工人高喊着“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普鲁士的工人们在饥荒中艰难地维持生活,而资产阶级却宣称“在金钱问题上,是没有温情可言的”……马克思决心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震惊世界的呐喊来阐述他的思想学 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之首,就沉重又激昂地指明:“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马克思把自身幸福的意义,也就是“斗争”的意义凝聚到了《共产党宣言》的字里行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青年人除去满腔热情之外,又表现出对“人类苦难”的巨大关怀,他们的斗争早已从街垒战推进
到了全球范围。无产阶级精神领袖的身后有着全球许多国家无产阶级的强大群体在为他们的思想学说打call。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如是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 泪。”而今,历史的方向已慢慢清晰。沿着马克思当年所指引的方向,我们已然行进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深度点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前有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精神斗士挥举光辉的斗争大旗,后有今人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持续奋斗。以斗争,求幸福;为人类,永不 歇。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所给予我们最美好的启迪。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说起
马誉炜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从始至终洋溢着纯洁和高尚。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长达近40年的合作中,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关 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家境困难时,恩格斯经常给他寄上解救贫困的英镑。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帮助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使《资本论》二、三卷得以问世。
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 代,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为一个人,为何交友、怎样交友、交什么友,其基本原则和真谛仍没有改变。翻开人类历史,大凡成大事者,身边总有一些志同道合的真正的朋友相助。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结下的纯洁而又高尚的友谊堪称楷模。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情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实证明,共同目标是友谊的基石。人生最重要的是对事业的追求,交友一定要以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基础。
当今世界,常常有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见交上真正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朋友的难度之大。最为常见的是,一些人交友的原则是趋炎附势:今天你大权在握,你的朋友就会遍布天下,老乡、同学、战友、老部下,凡是和你能搭上界的,甚至压根儿就搭不上界的也找个由头去拉拢你,似乎都是知心朋友,他们可以和你称兄道弟,推杯换盏,甚至向你盟誓两肋插刀云云。但有朝一日你的权力不在,或是你遇了难、倒了霉,再看那些朋友,早也就“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了。正所谓:得意时朋友认识了你,失意时你认识了朋友。朋友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世态炎凉、真善美丑。还有一些人,交友
的原则是唯钱是图:为了捞取钱财,不惜出卖党性原则,不惜造成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不惜坑害黎民百姓。这些年,某些领导干部,行贿受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教训极为深刻。还有一些人处事圆滑,左右逢源,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开展。说什么:批评上级担心官位难保,批评同级担心关系难搞,批评自己纯粹自寻烦恼,批评下级又怕丢了选票。还是宋人欧阳修说得好:“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隋人王通也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如果我们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友情这面镜子一照,也许就照出了时下一些同志与人交往中的差距和问题。我们不妨
想一想,自己是否从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层面上去考虑与人交往和择友的问题,是否注重了交往对象的道德素养和才干能力,是否坚持了多奉献、少索取的处世交友原则,是否想到了与友人一起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也许有人以为这样讲是小题大做,交友似乎不必与政治扯在一起。其实不 然,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更不能小看这个问题。从实践看,党员干部在择友、交友的对象、方式和范围等方面,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党员干部的思想素养和作风,影响着党的形象和党员干部的威信。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征途上,很有必要提倡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观,建立起如他们之间那样的真挚情 谊,携起手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骄人业绩。即便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倘若有这样难得的友谊做伴,谁又能说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呢?
【深度点评】作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说起,在赞美了二人的真正友谊之后,提出了怎样交友、交什么友的问题,用伟人的事例揭示了交友的基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然后联系社会现实,从反面指出了一些人错误的交友原则,最后又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给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交友的借鉴。全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这两篇文章在“读马克思”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克思的幸福观什么样?》重点写马克思把为人
类的福利而斗争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从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友谊说起》提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只是文章的引
子,目的是解决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交友的问题。
16.你对马克思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示例:您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事
业;您用自己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您定义了社会
历史的变革,您改变了世界人民的思维,您开创了新的
世界,您为几千年来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逝者如斯,万世仰戴,您,就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马
克思!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整本推荐
1.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天地出版社)
2.[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微任务9:自选情境任务,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17.请从以下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课文为材料写
一则素材运用。
示例一:追求崇高,就是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崇高
的奋斗目标,人生因追求崇高而熠熠生辉。马克思说:“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
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
的伟大人物。”马克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
恩格斯一起,创建革命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
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历史上那些为人们所敬仰的伟大人
物,都是为国家、民族甚至为全人类而劳动、而付出的人。
我们应该学习伟人追求崇高的品格,选专业,选职业,不
要只看到经济利益,应多考虑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大益处。
示例二:真正的友谊,不是搞哥们儿义气,不是不讲原则
地一团和气。真正的友谊是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理智
为前提,以互助互爱为纽带,共同建立的一种高尚的情
谊。真正的友谊是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催人向上
的力量,是人们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柱。真正的友谊,能对
人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就是一
个范例。我们要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榜样,在共同的理想
和追求中,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既要互相关
心,又要在朋友有缺点、有错误时坦率地指出来。
答:_______

【情境任务清单】
18.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
示实践成果。
(1)学校的宣传栏内打算出一期推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
思的专栏文章,请你拟写一则编者按。要求:富有文采,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文将革命形象
地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
将革命的意义做了“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
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
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的
生动描述。文章生动传神、富有魅力的语言,把作者的写
作意图和真情实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请你以“我是被人称作‘生命的禁区’的罗布泊中的一棵
胡杨”为开头,运用同样的写作手法,写一段富有艺术魅
力的演讲词。
【分享展示】
选择任务:__________
实践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被人称作“生命的禁区”的罗布泊中的一
棵胡杨。当罗布泊的漠风停止咆哮,浪沙平息时,我陷入
了旷古的沉思中。远处,地表钻出一根根笋尖,地面被掀
翻了似的,出现一片翠绿的帷帐;几叶扁舟,在那水榭楼
台间穿梭往来,眼前的一切,像是天上的仙境。我凝视舟
上渔家女的倩影,几乎目睹到她黛眉下清纯的面庞,这时,
一缕袅袅炊烟遮挡了我的视线。一瞬间,落日栖霞在缥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略
幻化中隐去。我是一棵胡杨,临风站立的胡杨!我属于罗
布泊,我在湖畔不朽地伫立千余年,遥望着进入罗布泊的
最后村庄——底坎尔。人类总是把生存与生命混淆。严格
地说,当我们成片成片地枯死时,才感悟到生存的短暂。
我们却用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这又是多么壮观。生存
不包蕴生命的全部意义,生命既然开始,就将把生存交给
死亡去延续。祖先说,那本身就是一种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