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培优点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课件(共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培优点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课件(共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1-02 09:12:09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培优点5 平面向量“奔驰定理”
专题二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是高考的必考考点,它可以和函数、三角、数列、几何等知识相结合考查.平面向量的“奔驰定理”,对于解决平面几何问题,尤其是解决跟三角形的面积和“四心”相关的问题,更加有效快捷,有着决定性的基石作用.
考点一 平面向量“奔驰定理”
考点二 “奔驰定理”和三角形的“四心”(四心在三角形内部)
专题强化练
内容索引
平面向量“奔驰定理”
考点一
例1

∴S△BOC∶S△AOC∶S△AOB=1∶2∶m.
解得m=4.
利用平面向量“奔驰定理”解题时,要严格按照定理的格式,注意定理中的点P为△ABC内一点;定理中等式左边三个向量的系数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面积之比.
易错提醒
跟踪演练1
“奔驰定理”和三角形的“四心”(四心在三角形内部)
考点二
例2
考向1 “奔驰定理”与重心
依题意,可得56a=40b=35c,
例3
考向2 “奔驰定理”与外心
-1
依题意得,
sin 2A∶sin 2B∶sin 2C=1∶1∶λ,
∴sin 2A=sin 2B,
∴2A=2B或2A+2B=π(舍),
例4
考向3 “奔驰定理”与内心

所以(1-λ)∶(λ-μ)∶μ=4∶3∶2,
例5
考向4 “奔驰定理”与垂心
依题意,
可得tan A∶tan B∶tan C=1∶2∶3,
代入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
可得6tan A=6tan3A,
因为tan A≠0,
所以tan A=±1.
又因为tan A涉及三角形的四心问题时,内心和重心一定在三角形内部,而外心和垂心有可能在三角形外部,上述定理及推论中的点都在三角形内部,解题时,要注意观察题目有无这一条件.
规律方法
跟踪演练2
方法一 据奔驰定理得,
方法二 S△PBC∶S△PCA∶S△PAB=sin 2A∶sin 2B∶sin 2C,
专题强化练
1.点P在△ABC内部,满足         ,则S△ABC∶S△APC为
A.2∶1 B.3∶2 C.3∶1 D.5∶3

1
2
3
4
5
6
7
8
根据奔驰定理得,
S△PBC∶S△PAC∶S△PAB=1∶2∶3.
所以S△ABC∶S△APC=3∶1.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根据奔驰定理,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又G为△ABC的重心,

1
2
3
4
5
6
7
8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所以S△AMB∶S△BMC∶S△CMA=μ∶(1-λ-μ)∶λ=8∶13∶15,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a∶b∶c=2∶2∶3,
令a=2k,则b=2k,c=3k,
设△ABC内切圆半径为r,外接圆半径为R,
∴a=4,b=4,c=6,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由奔驰定理知,S△BOC∶S△AOC∶S△AOB=3∶4∶5,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根据奔驰定理得
S△PBC∶S△PAC∶S△PAB=1∶2∶3,
S△QBC∶S△QAC∶S△QAB=2∶3∶5,(共43张PPT)
培优点6 向量极化恒等式
专题二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数量积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很多时候需要用基底代换,运算量大且复杂,用向量极化恒等式、等和(高)线求解,能简化向量代换,减少运算量,使题目更加清晰简单.
考点一 向量极化恒等式
考点二 等和(高)线解基底系数和(差)问题
专题强化练
内容索引
向量极化恒等式
考点一
例1
考向1 利用向量极化恒等式求值
27
∴AO=6,OE=3,
设BD=DC=m,AE=EF=FD=n,
则AD=3n.
根据向量的极化恒等式,
例2
考向2 利用向量极化恒等式求最值、范围
如图所示,取OC的中点D,连接PD,因为O为AB中点,
(2)平面向量a,b满足|2a-b|≤3,则a·b的最小值为______.
由向量极化恒等式知
当且仅当|2a+b|=0,|2a-b|=3,
利用向量的极化恒等式可以快速对数量积进行转化,体现了向量的几何属性,特别适合于以三角形为载体,含有线段中点的向量问题.
规律方法
跟踪演练1
依题意得AD∥BC,∠BAD=120°,
取MN的中点E,连接DE(图略),
当点M,N在线段BC上运动时,DE的最小值等于点D到直线BC的距离,
[0,2]
当弦MN的长度最大时,MN为内切球的直径.
设内切球的球心为O,
等和(高)线解基底系数和(差)问题
考点二
等和(高)线
(1)当等和线恰为直线AB时,k=1;
(2)当等和线在O点和直线AB之间时,k∈(0,1);
(3)当直线AB在O点和等和线之间时,k∈(1,+∞);
(4)当等和线过O点时,k=0;
(5)若两等和线关于O点对称,则定值k1,k2互为相反数;
(6)定值k的变化与等和线到O点的距离成正比.

例3
方法二 如图,过N作BC的平行线,

如图,作出定值k为1的等和线DE,AC是过圆上的点最远的等和线,
当M在N点所在的位置时,2x+y最大,
所以2x+y取得最大值2.
要注意等和(高)线定理的形式,解题时一般要先找到k=1时的等和(高)线,以此来求其他的等和(高)线.
易错提醒
跟踪演练2
2
图(1)
图(1)
方法二 令x+y=k,在所有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中,切线离圆心最远,如图(2),
图(2)
专题强化练

1
2
3
4
5
6
7
8
如图所示,取CD的中点E,连接PE,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如图,O为AB的中点,
8
|MO|max=|OC|+1=3,
|AB|min=2a=8,

1
2
3
4
5
6
7
8
如图,当P位于点A时,(λ+μ)min=0,
当P位于点D时,(λ+μ)max=3.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所以P0为EB的中点,取BC的中点D,连接DP0,DP,
则DP0为△CEB的中位线,DP0∥CE.
根据向量的极化恒等式,
8
必有DP0⊥AB.因此CE⊥AB,
又E为AB的中点,所以AC=BC.
1
2
3
4
5
6
7
8
[-2,6]
1
2
3
4
5
6
7
8
如图所示,取AB的中点D,连接CD,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
1
2
3
4
5
6
7
8
2
1
2
3
4
5
6
7
如图,取BC的中点M,AD的中点N,连接MN,ON,
8
当且仅当O,N,M三点共线时取等号.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由等和线定理知当点P,Q分别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x1+y1取最大值,x2+y2取最小值,
故|(2x1-x2)+(2y1-y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