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12 17: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战国“曾候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B. 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D. 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2. 、、、为短周期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与的质子数之和;与位于同一周期;常用做保护气,一般由分馏液态空气得到;非金属的一种固体单质可导电;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中最大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四种元素中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
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两两发生反应
C. 氢化物沸点最高的是的氢化物
D. 随着温度升高,的化学活性增强,可能与单质发生化学反应
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
B. 向含有的溶液中通入充分反应:
C. 明矾溶液中加入溶液至生成的沉淀物质的量最多:
D. 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
4.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然后再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溶液中,产生黑色沉淀
向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然后再加入少量苯,有机层呈橙红色 氧化性:
常温下,用计分别测定等体积溶液和溶液的,测的都等于 同温下,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将炽热的木炭与浓硝酸混合,产生红棕色气体 加热条件下,浓硝酸被木炭还原成
5. 设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固体中所含的共价键的数目为
B. 与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
C. 标况下,将的与反应生成的数目为
D. 的溶液中所含的数目为
6. 微生物脱盐池是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生物电化学系统,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正极
B. 为阴离子交换膜
C. 该装置能实现从海水中得到淡水,同时去除有机物并提供电能
D. 负极反应为
7. 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及其部分产物的验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生成的气体
B.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盛有氧化铜的硬质玻璃管中固体颜色由红色变为黑色
C. 实验过程中,干燥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是由于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水使其变蓝
D. 该实验中涉及的反应不一定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8. 某矿石的成分为、、、,某化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后设计的回收钴和铜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钴的金属性强于弱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浸出”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可以提高浸出率
B. 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上口应倾斜向下
C. 分液时,应将上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至另一烧杯中
D. 用溶液和新制氯水可以检验“水相”中的
9. 某科研人员提出与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催化氧化生成、的历程,该历程示意图如下图中只画出了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能提高与的反应速率
B. 在反应过程中,有键发生断裂
C. 根据图示信息,分子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
D. 该反应可表示为:
10. 在体积为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气体,发生反应,平衡时三种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
B. 点和点气体的压强之比为
C. 时,向点容器中再充入和,上述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 时,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气体,则平衡时 的转化率小于
11. 钛酸锶常作电子陶瓷材料和人造宝石。实验室制备原理如下:

某小组利用图和图装置完成反应,再灼烧滤渣制备钛酸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仪器的名称是球形冷凝管 B. 热水浴的优点是受热均匀和便于控制温度
C. 利用图抽滤时用玻璃棒搅拌 D. 灼烧时需要选择坩埚承载固体
12. 下列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均正确,且能得出相应正确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再滴加过量溶液,滴加新制,加热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已经水解
将通入稀溶液滴有酚酞中,一段时间后再加热 红色先消失后恢复 具有漂白性
向、混合稀溶液中滴加溶液 有黑色沉淀生成
将、、混合均匀,置于纸漏斗中,用镁条引燃 剧烈反应,火星四射 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13. 将一定质量的铁、氧化铁、氧化铜的混合物粉末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标准状况,残留固体,过滤,滤液中无。将滤液加水稀释到,测得其中为。则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是( )
A. B. C. D.
14. 科学家合成出了一种新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为同一短周期元素,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数的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的水溶液呈中性
B. 元素非金属性的顺序为
C. 该新化合物中不满足电子稳定结构
D.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多元中强酸
15. 钯的配合物离子可催化合成,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反应中间体
B. 催化合成总反应为
C. 反应过程中的成键数目保持不变
D. 存在反应
16. 如图是金属镁和卤素单质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生成两种酸
B. 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
C. 热稳定性:
D. 由图可知此温度下与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氯水中次氯酸的漂白性和稳定性,设计探究思路并完成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探究思路
查阅资料
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实验过程
实验Ⅰ 制取氯水并探究次氯酸的漂白性
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实验室用和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利用上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省略进行实验,关闭阀时,试管中的有色布条_________填“会”或“不会”褪色;打开阀后,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无漂白性,氯水有漂白性,则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评价反思
某同学依据氯水中的成分,对此实验结论的严谨性提出质疑,并提出需进一步探究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你认为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必要进行该探究,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Ⅱ 探究氯水中次氯酸的稳定性
将传感器、氯离子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分别与数据采集器、计算机连接,将三种传感器分别插入盛有氯水的广口瓶中,用强光照射氯水,同时采集实验数据。
下面是某同学完成实验报告时画出的坐标图。其中与次氯酸光照分解事实不符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18. 工业上利用粗含、制取金属锌的流程如下部分步骤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已知:几种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时的如下表:
待沉淀的离子
开始沉淀时
沉淀完全时
酸浸粗氧化锌的过程中,为了加快酸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的目的是将氧化为,并全部形成沉淀,为了暂不形成、,该步骤需控制溶液的范围是________,该步骤中加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粗制取单质锌的另一种方法是将粗含、溶于溶液,全部转化为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过滤除去;再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滤液,阳极上逸出无色无味气体,阴极上析出锌,则阴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氰化钠是一种基本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毒物质。一旦泄漏需要及时处理,一般可以通过喷洒双氧水或过硫酸钠溶液来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
I.用双氧水处理后,产生一种酸式盐和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制备过硫酸钠的反应原理如下所示:
主反应:;
副反应:
某化学小组利用上述原理在实验室制备过硫酸钠,并用过硫酸钠溶液处理含氰化钠的废水。
实验一:实验室通过如下图所示装置制备。
装置中盛放溶液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装置中反应产生的气体需要持续通入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上述装置中还需补充的实验仪器或装置有____填字母代号。
A.温度计 水浴加热装置 洗气瓶 环形玻璃搅拌棒
实验二:测定用过硫酸钠溶液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含量。
已知:废水中氰化钠的最高排放标准为。
,,呈黄色,优先与发生反应。
实验如下:取处理后的废水,浓缩为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几滴溶液作指示剂,用的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溶液的体积为。
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后的废水中氰化钠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温下,含硫微粒的主要存在形式受的影响。利用电化学原理,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溶液也可以制备过硫酸钠。已知在阳极放电的离子主要为,则阳极主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20. 落实“双碳”目标,发展绿色能源,首先是对氢能源的开发利用。利用甲烷制氢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涉及的反应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反应Ⅰ的活化能为,反应Ⅰ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______。研究发现,以单一负载型#替#换#丅#换#替替#换#一#换#替#催化反应Ⅰ时,反应Ⅰ的逆反应在催化剂表面存在两种活性中心,分别以“”和“#”表示,在活性位“”上发生吸附,在活性位“#”上被吸附的发生分解反应生成表面碳,表面碳再与结合生成,其催化反应机理的反应式如下:
快速平衡
慢反应
快反应
反应的反应式为 ____ __;反应Ⅰ逆反应的决速步骤是 ____ __填反应序号。
时,在某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和,加入金属镍做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上述反应。
为提高的平衡转化率,除改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 __。
恒温恒容条件下,起始时和的浓度分别为和,达平衡时和的浓度分别为和。达平衡时,的浓度是 ______,反应Ⅰ的平衡常数是 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在该温度下,反应Ⅲ的标准平衡常数______。已知:分压总压该组分物质的量分数,对于反应,,其中,、、、为各组分的平衡分压
在某一给定进料比的情况下,温度、压强对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如图:
压强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体系温度未达到时,物质的量分数几乎为的原因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 【解析】A.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故A正确;
B.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B正确;
C.铜绿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故C正确;
D.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不是二氧化硅,故D错误;故选:。
2. 【解析】解:、、、为短周期元素,常用做保护气,一般由分馏液态空气得到,则为元素;非金属的一种固体单质可导电,且与位于同一周期,则为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与的质子数之和,则的质子数为,则为;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中最大的,则为元素,据此解答。
根据分析可知:为,为,为元素,为元素。
A.四种离子含有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四种元素中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故A错误;
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氢氧化铝、碳酸和氢氧化钠,其中碳酸为弱酸,不与氢氧化铝反应,故B错误;
C.甲烷也是的氢化物,由于氨气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氨气的沸点大于甲烷,故C错误;
D.的性质较稳定,但加热条件下能够与金属反应,故D正确;故选:。
3. 【解析】、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完全反应,反应生成碳酸钙、,发生的离子反应为:,故A错误;
B、由电子守恒可知,亚铁离子全部被氧化,溴离子被氧化,发生的离子反应为,故B正确;
C、生成的沉淀物质的量最多时,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铝,恰好氢氧化铝全部沉淀,发生的离子反应为:,故C错误;
D、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铁、、,离子反应为:,故D错误;故选B.
4. 【解析】A.产生黑色沉淀,说明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生成了气体,强酸制弱酸,所以,故A正确
B.有机层呈橙红色,说明有生成,则作氧化剂,作还原剂,并不能得出氧化性,故B错误
C.测得的都等于,说明醋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水解程度相同,但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所以同温下,不同浓度的
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C错误
D.可能是浓硝酸发生分解生成,由实验现象不能证明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故 D错误
答案选A。
5. 【解析】A.的物质的量为,该物质是离子化合物,阳离子与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阴离子中含有共价键,则在中含有的共价键,含有共价键的数目是,故A错误;
B.与的摩尔质量均为,故此物质的物质的量为,而两者均含个中子,故混合物中含中子为个,故B正确;
C.标准状况下,不是气体,故无法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数目,故C错误;
D.溶液中存在平衡,所以的溶液中的数目小于,故D错误。
6. 【解析】极通入,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则为正极,故A正确;
B.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从而达到脱盐目的,所以为阳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故B正确;
C.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移向正极、阴离子通过阴离子交换膜移向负极,从而使海水中含量减少形成淡水,该装置工作时为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能提供电能,故C正确;
D.由图片可知,负极为有机废水的一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故D错误;故选:。
7. 【解析】A.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中水蒸气,干燥生成的气体,故A正确;
B.固体颜色由黑色变为红色,项错误
C.实验过程中,浓硫酸除去了水蒸气,干燥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是由于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水使其变蓝,故C正确;
D.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8. 【解析】A.温度过高细菌失活,浸出率下降,故A错误;
B.萃取振荡时,分液漏斗下口应倾斜向上,故B正确;
C.分液时,应先将下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下口放至一烧杯中,再将上层液体由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C错误;
D.“水相”中含有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可以用铁氰化钾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其中的亚铁离子,不能用溶液和新制氯水检验“水相”中的,故D错误。
9.
【解析】A.根据图知,在第一步反应中作反应物、第二步反应中作生成物,所以为催化剂,催化剂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故A正确;
B.由图可知在反应中有键断裂,故B正确;
C.根据图知,分子中的氧原子一部分还来自于甲醛,故C错误;
D.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甲醛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为催化剂,反应方程式为,故D正确。故选C。
10. 【解析】A.由图可知,升高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可知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错误;
B.时,点,,根据方程式知,生成消耗,生成的物质的量为,所以开始时加入的,则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点时,,

起始
变化
平衡
由解得,则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由于点和点的温度不同,所以两点的压强之比不等于:,故B错误;
C.时,平衡点处、的物质的量分别为、,生成时,的物质的量为,则化学平衡常数,再充入和,此时浓度商,则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
D.由中计算可知,时,当起始时充入,平衡时, 的转化率为,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气体,相当于是在原平衡的基础上增大压强,增大压强,该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则的转化率小于,故D正确。
11. 【解析】A.由仪器的结构可知,仪器的名称是球形冷凝管,A正确;
B.水浴加热的优点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B正确;
C.抽滤不能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划破滤纸,导数过滤失败,C错误;
D.高温灼烧需要在坩埚中进行,D正确。
12. 【解析】A.淀粉水解加入的硫酸是催化剂,滴加新制前应加碱液中和,否则不会生成砖红色沉淀,A正确;
B.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是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和发生中和反应使溶液褪色,不是漂白性,且再加热,红色不恢复, B错误;
C.黑色沉淀对黄色沉淀起到了掩盖作用,无法确定实验中是否有沉淀生成,则无法确定和的溶度积大小,C错误;
D.铝热反应中,作为引燃剂,不能与、均匀混合,而应集中放置在、混合物的上方,能集中接受镁条释放的热量,D错误。
13. 【解析】完全反应后滤液中没有,说明溶液中也没有,则溶液中阳离子有和,溶质为和,根据电荷守恒得,则,所以原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故A正确。
14. 【解析】为,溶液呈中性,A正确;
B.同一周期非金属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从小到大为,B正确;
C.该新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价,满足电子稳定结构,C错误;
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为中强酸,D正确;故选C。
15. 【解析】A.由物质转化流程可知, 是反应的中间产物,是反应的中间体,故A正确;
B.根据物质的进出转化,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产物是过氧化氢,则催化合成总反应为,故B正确;
C.反应开始时,配合物离子中的成键数目是,反应过程中先形成单质,再形成配合物离子,故C错误;
D.由物质转化流程可知,存在反应,故D正确;故选C。
16.【解析】A.与水反应生成和,不是两种酸,故A错误;
B.氟化镁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应形成阴阳离子,不能形成共用电子对,故B错误;
C.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依图象数据分析,化合物的热稳定性顺序为:,故C错误;
D.依据图象,,将第二个方程式减去第一个方程式得,,故D正确。故选D。
17.分液漏斗;除去中的;
浓;
不会;;
有;氯水中含有盐酸,需验证盐酸无漂白性;

18.将粗氧化锌粉碎成细颗粒、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适当升高温度;
;;
过滤;
;。
19.;
三颈烧瓶;
将产生的氨气及时排出并被吸收,减少发生副反应,防止产生倒吸;

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锥形瓶中恰好产生黄色沉淀,且半分钟内沉淀不消失;
; 。
20.
减小压强
反应Ⅰ和反应Ⅱ的,,在较低温度下不能自发进行反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