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政治认同: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道德修养: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法治观念: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健全人格:综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责任意识: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教学目标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国大典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文革”结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十年探索](1956-1966)
[十年文革](1966-1976)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温故知新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改革开放是如何起航的?
新知导入
改革开放的酝酿
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说:“建国快30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老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就会造反。”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下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29页。
视角1:贫穷的中国农村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汉钢厂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
——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77—1978年卷,第121—122页
视角2:低效的中国工业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知讲解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政界及文化科技届名人
刘少奇(1969年11月12日,共和国主席)
彭德怀(1974年11月29日,元帅)
贺 龙(1969年6月9日,元帅)
周小舟(1966年12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
阎红彦(1967年1月8日,云南省委书记)
陈昌浩(1967年7月30日, 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
刘盼遂(1966年,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
杨 朔(1968年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
李广田(1968年11月2日,云南大学副校长,作家)
刘绶松(1969年3月16日,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授)
吴 晗(1969年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狱中自杀
范乐成(1968年,武汉医学院副院长)
熊十力(1968年5月24日,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家) 绝食身亡
视角3:痛苦的十年文革
新知讲解
1977年提出:
“ 两个凡是 ”
凡是 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 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新知讲解
中国正需要一位有勇气、有能力纠正错误的人!
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
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
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
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三起三落”
新知讲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基础 关于________问题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的背景?内容?意义?) 时间 地点
否定 确定
会议内容 思想 路线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政治 路线 “__________” 以_______为重心,实行__________
组织 路线 集体领导被破坏 形成以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请标注①②③,理解记忆)
自主感知:阅读课文P34-36页第一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圈划关键信息,当堂理解牢记(时间:4分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
阶级斗争为纲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2、坚持“左”倾,提出“两个凡是”——阻挡纠错
文革期间,全国各地都有人赴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在北京守候者达数十万人,接待站无法应付,一些上访者只好露宿街头,在街头的餐馆里捡剩饭吃。
“两个凡是”实质:
维护个人崇拜,“左”倾错误的继续
影响:
束缚人们思想,引起人们不满
新知讲解
如何纠正“文革”的错误?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1978年5月起,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新知讲解
一场深刻的
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性质:
结论:
影响: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新知讲解
1978年3月9日到4月6日国家联络部副部长乔石率团出访东欧
1978年3月28日至4月22日上海市委书记林乎加率团访日
1978年4月至5月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率团访港
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考察西欧五国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率团访问日本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
1978年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邓小平率团访问美国
改革开放的酝酿
出国考察热潮
1978年是领导人密集出国访问的一年,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如此频繁出访很重要的意图就是要亲眼看一看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究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并寻找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
新知讲解
改革开放的决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邓小平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新知讲解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①“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了普遍不满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新知讲解
时间:
1978年12月
北京
内容 路线 纠正错误树立正确路线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领导核心)
冲破“左”倾错误,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地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结合教材P35-36,自主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共同社》
外媒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1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联社》
胡锦涛在3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 “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 ——胡锦涛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知讲解
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思考?
新知讲解
“两个凡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损失巨大
盲目个人崇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为主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恢复与发展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问题:会议前
会议后:举措
新知讲解
彻底纠正了“ ”的思想错误
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纠正了 等人
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
确立了 的领导地位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
博古
毛泽东
左
邓小平
是__以来党的历史上深远意义的转折
建国
思想纠错
领导核心
历史地位
1935.1.遵义会议
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③教育界:1977年恢复高考
④科学界:尊重知识分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组织上:平反冤假错案
②思想上:1981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改革开放的保障—— 拨乱反正
目标导学二:拨乱反正
新知讲解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追悼会上致悼词
刘少奇的追悼会
新知讲解
55万名右派被改正;
70多万人摘掉了资产阶级的帽子;
300多万名干部的冤案得到平反;
440万人摘掉了地主、富农的帽子;
2000多万人的政治命运得到了改变;
两亿多受冤假错案诛连的人得到解救。
拨乱反正
举措:平反冤假错案
新知讲解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标志指导思想上的
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新知讲解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教育工作的的拨乱反正
新知讲解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都有很多路要走,路上难免会犯错误。通过下方的年代尺,一起梳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遇到的挫折与失误。
1976年
1958年
1966年
1978年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两个凡是”
方针
实质都是
“左”的错误
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态度面对挫折与失误
实事求是
勇于纠错
及时改进
以史为鉴
新知讲解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新知讲解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新知讲解
经济强国
新知讲解
交通强国
新知讲解
军事强国
新知讲解
科技强国
新知讲解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新知讲解
两年徘徊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思想解放运动
“两个凡是”
导致
促使
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
掀起
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保障
作出
伟大的历史转折
板书设计
1、1978 年 11 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课堂练习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
A.“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C
课堂练习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新”字的含义是
①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③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④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B
课堂练习
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这里“拨乱”主要是指( )
①停止“以钢为纲”
②彻底否定“两个凡是”
③停止“共产风”
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C
课堂练习
5、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结束了 1976 年 10 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为“它”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是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完成
C
课堂练习
收获与总结
请以“这节课,我学到了……;在今后,我要……”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布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