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4 10: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2
0
2
3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背景, 理解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2.学会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3.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中国现代史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全面调整
国民经济
“八字方针”
1949.10.1
1950
1953
1952
1951
1957
1954
1956
1958
1960
1966
1976
1961
新民主
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该怎么走下去?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复习导入
文化大革命
西藏和平解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一五”计划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十年文革动乱,积累下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文革后的中国
1957年至1976年,受政治迫害人数上亿,
占全国人口九分之一
大跃进文革期间,国民收入损失6200亿元(超过1949到1979年基本建设投资六千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290美元(新加坡4430美元,香港4240美元,韩国1520美元,世界排名117位之后)
——《世纪伟人邓小平》侯树栋 许志功
材料:文革期间,全国各地都有人赴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在北京守候者达数十万人,接待站无法应付,一些上访者只好露宿街头,在街头的餐馆里捡剩饭吃。
(2)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仍是:阶级斗争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左”倾错误的继续
(3)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引起人民普遍不满。
徘徊时期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提出批评,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声。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向前进。
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时代呼唤一位有勇气、有能力纠正错误的人!
(4)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认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①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积极意义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合作探究:结合教材相关史事,说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使人们认识到了什么,这次讨论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
归纳小结:
1、背景:
(1)十年文革动乱,积累下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民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
(2)“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3)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时间:
指导思想:
内容:
1978年12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两个凡是”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阶级
斗争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个人崇拜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思想
路线
政治
路线
组织
路线
地点:
北京
2.十一届三中全会概况
材料一:全会最突出的贡献,是冲破长期“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抛弃在社会主义时期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全会公报明确地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金冲及《生死关头》
阅读材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意义
伟大转折
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阅读材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时期
材料三:这次会议“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博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材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
领导集体
邓小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材料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在组织上做了重大调整,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胡乔木、习仲勋、王任重等9人为中央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启了历史新时期?




“左”的错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以阶级
斗争为纲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对毛泽东的
个人崇拜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思想
路线
政治
路线
组织
路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场
会前
会后
合作探究
(建议从思想上确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的重大决策、组织上形成的领导核心来进行思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
——历史学家胡绳
说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纠错
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确立了毛泽东的
领导地位
中共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冲破长期以来
“左”的错误
形成了以邓小平
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
领导核心
历史地位
合作探究:
第①章
1.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刘少奇“叛徒、内奸、工贼”的“三顶帽子”被摘掉 ,这桩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的冤案得到了平反。
二、拨乱反正
第①章
300多万名干部
沉冤得到了洗雪
440万人被摘掉了
地主、富农的帽子
50多万被错划为右派
分子的人得到了平反
全国2000多万人的政治命运,得到了改变。
70多万工商业者摘
掉了资产阶级帽子
1.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
2.政策上:
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民族、宗教政策等。
3.思想上:
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二、拨乱反正
知识拓展
恢复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高考制度逐步得到恢复,1977年冬天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1933年
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
知识拓展
1935年
遵义会议后平反,邓小平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1969年
“文革”初期,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1969年被下放
1975年
周恩来病重,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6年
全面整顿“文革”错误,为毛泽东所不容; “四五运动”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77年
“四人帮”倒台后再次复出
知识拓展
党的历史上有三次重心转移:
时间 背景 内容 意义
1927年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 由城市转到乡村 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由乡村转到城市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主要依据: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救国之梦”
“建国之梦”
“强国之梦”
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与三位伟人
拓展延伸:
归纳小结
2.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
A.“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C
检测提升
3.下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是(  )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D
5.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D
1.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恢复领导职务
链接中考
A
2.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
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D
3.在1978年12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谈到“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由此可见,这次会议要倡导的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联产承包,责任到户 D.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A
4.《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与该社论的决策内容同时出台的决策是(  )
A.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B.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全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对这场讨论“不表态”“不介入”,汪东兴也在若干场合指责这篇文章。但是,这场讨论已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冷却下去。这说明(  )
A.社会渴望思想的解放
B.社会一致要求党中央改变政策
C.党中央对社会舆论失去控制
D.社会对学术真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A
6.1977年9月,邓小平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以下相关背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实施拨乱反正
B.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C.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D.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征程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