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专题08 写作手法及作用(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讲座专题08 写作手法及作用(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27 22: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
写作手法及作用
考点1: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 分类 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作用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比拟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作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不仅能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答题规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展现了……的情感/场景。
夸张 辨析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答题规范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排比 辨析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答题规范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的特点。
反复 辨析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
反问 辨析 ①疑问后面无回答;②问句表达的是强烈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答题规范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设问 辨析 有问有答。
作用 ①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②层次分明,结构紧凑;③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
答题规范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考点2:描写方法及作用
①九上《故乡》“思考探究”: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文中写景的地方很多,如由闰土引出少年回忆时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一段环境描写,充满画意,形象的色彩极为鲜明而又纯净生机勃勃,由此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
课文引路
②七下《老王》“思考探究”改编: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在这部分中,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常见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特征 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进行描写。
作用 以“形”传“神”,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 特征 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心理描写 特征 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动作描写 特征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特征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特征 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及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 特征 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事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特征: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或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 特征: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或情节的描写。
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②连接故事情节;③丰富作品内涵;④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作答指导
考点3: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七下教参《紫藤萝瀑布》“整体把握”:文章使用了照应的手法,请写出一组。
【参考答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相照应。
课文引路
②七下《驿路梨花》教材“思考探究”: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③八上《白杨礼赞》教材“思考探究”: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作答指导
①看上下文的联系,从中分析文章所用的表现手法。判断时,需结合全文来进行分析概括。
②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表达的感情。
对比 特征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作用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正衬/反衬) 特征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照应 特征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种情况作出解释、说明和交代。
作用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悬念 特征 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作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起伏。
方法小结
考点4:表达方式及作用
①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②“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③“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课文引路
②八下《社戏》“思考探究”: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常见表达方式
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抒情 是文章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作答方法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