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五单元(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五单元(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01 13:47:37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你了解南极吗?冰雪覆盖的南极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 -88.3*C的平均最低气温。 (酷寒)
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的. 每年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烈风)
你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的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谁而命名的?它是阿蒙森-斯科特站
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比斯科特队早5个星期到达南极,并顺利班师,而斯科特等5人却永远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zxxk 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检查生字词预习无垠yín  凛冽lǐn 吞噬shì  销蚀shí    
羸弱léi   告罄qìng 遗孀shuāng 角逐jué          
白雪皑皑 ái  毛骨悚然 sǒng  
怏怏不乐 yàng   姗姗来迟 shān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斯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屠宰场地贮藏点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帐篷里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营地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帐篷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南极点1912年1月18日12.1.16屠宰场地12.2.17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2.10.29贮藏点12.3.2离贮藏点还差17公里12.3.29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里12.3.21贮藏点12.11.12发现帐篷5
个 人4

人3个人 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死亡之悲——世人之悲1、诚信,具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4、无私的爱。你认为斯科特他们伟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悲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束的故事,既然是“悲剧”的故事,又何来“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挑战人类自己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各抒己见 同样是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心灵而伟大的。
----罗曼 罗兰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 整理你所知道的其他探险家的故事.
张 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 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 。 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 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来自恶劣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玄 奘麦哲伦麦 哲 伦
死亡剥夺了麦哲伦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荣誉。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 反对他。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 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
阿蒙森和他所率领的人员在南极洲的掩蔽所内过冬。他们就在这里修理设备、休息调整,准备向南极冲击。 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险队开始远航寻找西北航道。整队人马在深入北极圈的威廉王岛上安营扎寨,度过了两个冬季,并在马更些岛上又度过了一个冬季。他们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达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的“弗拉姆号”船离开挪威,前往南极。1911年10月20 日,他赶在他的英国竞争对手斯科特船长前,从罗斯冰架东端的基地出发,于1911年12月14抵达南极。
罗阿尔德·阿蒙森是最早飞越北极的两位探险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险家乌姆伯托·诺毕尔乘飞艇绕行北极两圈。在两年后另一次北极上空的飞行中,诺毕尔的飞艇与另一飞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则在寻找诺毕尔的过程中失踪。 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在成功登上南极极点后的留影马可·波罗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俩于13世纪60年代因经商到了中国。1271年,两再度出访,并带年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他们到了中国,进宫觐见蒙古族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在中国逗留了24年,经商发了大财。马可·波罗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远行中国各地,并到过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等地。 克里斯托 弗·哥伦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港,14岁时就到海上生活。他通过对地图和书本的学习和研究后确信,向西横越大西洋航行能到达亚洲。 哥伦布的3艘船----“尼纳号”、“平塔号”和“圣马利亚号”正横越大西洋。
   向所有探险英雄致敬!是他们以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显示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魄力。课件34张PPT。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唐·温庭筠
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最早的飞行员之一,是撒哈拉航线的飞行员。在1935年的一次飞行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作者简介 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他的代表作有《南线邮航》 (1928)《夜航》(1931) 《人类的大地》(1939)《战争飞行员》(1942)《小王子》(1943)《堡垒》(1944) zxxk
检查预习硌 犁 铧
筛 糠 真谛
乙醚 虫豸
打嗝 噎 住
躯壳 脐 带(gè) (lí) (huá)
(shāi) (dì)
(mí) (zhì)
(gé) (yē)
(qiào) (qí)
1.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
( ) ???????????
2.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
3.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 )????????????
4.形容众多的人。(??????????? )
5、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 词语积累硌筛糠卷土重来芸芸众生死得其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完成填空题 《在沙漠中心》
写( )(人物)因飞机坠毁( )(地点)的( )(事件) 圣埃克絮佩里被困沙漠中体验和反思 文章写了“我”濒临死亡的处境以及面对死亡从痛苦绝望到坚定顽强的心理活动过程。
请根据记叙内容划分文章层次,注意语言标志。Zxx、k
文章思路梳理一、(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
二、(8--19)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宁静的心理活动。
三、(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1、本文用大部分篇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你能看出哪一段是全文的过渡段吗,是怎样过渡的? 9段,内心从“难受”到“平静”的过渡。
以后用大量的篇幅写“我”的心理活动。2、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沙漠环境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广漠环境的恶劣,与弱小无助的“我”构成对比,强调了“我”所处环境的险恶,衬托了“我”抗争的无力和“我”的痛苦绝望。3、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1)、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2)、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3)、感到呼吸困难。
4)、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4、在这些困难中,我有了哪些生理上的不适?1)、产生幻影
2)、感到疲倦、错乱
3)、呼吸困难
5、在把身体埋在沙子里后,“我”想了 些什么?1)、回顾了被困沙漠的窘态
2)、与朋友告别
3)、“生活”的意义
4)、抒发自己“死得其所”的情感6、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2节)
------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2节)
------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10节)
------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18、21节)
------乐观7、“我”所认为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重点研读13、16、19段) 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在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承担生命的责任,寻找人生的真理,实现生命的价值。圣埃克絮佩里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在时间长河中是无比短促的,单独一个人的生命是无所作为的;因而,人的生命所以有价值,从纵的来说,是保证人类文明的延续与昌盛,从横的来说,是促进人类的交往与团结。有意义的一生是履行人的职责的一生。因为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他和他的同志即使在看来山穷水尽的地步,决不放弃生的职责,行动的职责。 8、用了什么方法来阐释“生活”的意义?对比
1、与农人做对比
2、与芸芸众生做对比
3、与斗牛士做对比9、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探险”的真谛是什么?探险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探索,也是人类对自我体能和智能的挑战,更是人类文明发达的内在动力。探险是为了寻求真理,探险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探险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它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也不是年少冲动,而是对责任的承担。 圣埃克絮佩里在荒凉的沙漠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找找他复杂的心理变化,细读相关的语句。(心情痛苦、绝望、乐观、平静)  1、表达作者心情痛苦的句子: 
2、表达作者心情绝望的句子 :
3、表达作者心情乐观的句子
4、表达作者心情平静的句子: 10、请同学们找一找梳理第二部分中“我”的心理难受——平静、宁静——轻松、幽默——渴望、期待、希望——幸福、没有遗憾11、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
乐观的呢?
1)、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
决不是他的错。
2)、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3)、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
对人类的责任感。
4)、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
所以他不抱怨。12、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品味语言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缺水寒冷寒风幻影疲倦,错觉呼吸困难痛苦 绝望平静 乐观对生命
对事业为了人类的事业尽一点责任
热爱生命,毅力坚强拓展延伸:1、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
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
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
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
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
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
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
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
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
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
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感悟: 学了课文,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呢?用一句简洁的话写下你对生命的感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现在你们还在温馨的教室里,或许还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但是以后你们会经历种种困难。但不管怎样,都要像课文的结尾所写的那样:我们要继续走下去。即使身处沙漠中心,希望你们也不要忘了给自己点一盏心灯。只要心还亮着,世界就是明亮的!与同学们共勉再见课件18张PPT。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风光 珠穆朗玛峰(Jo-mo g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高8844.43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是世界第一高峰。藏语“珠穆朗玛jo-mo glang-ma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珠穆朗玛峰较近的一次测量在1999年,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的,他们认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于1975年测定,是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 写作背景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zxxk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郭超人生前与各国新闻界人士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往,曾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 作者简介
郭超人走完他短暂而又漫长的65年人生旅程。 一支饱蘸激情、挥写历史风云的笔,从此永远停住;一颗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心,仿佛仍在燃烧——直至逝世的前两天,还抱病主持新华社社长办公会议,为他毕生奋斗的“建设更大更强的世界性通讯社”事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主要新闻作品结集成《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永记》《时代的回声》等。
砭骨:(biān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lǚ jiàn)踩踏
崔巍:(cuī wēi)形容山高大雄伟
缭绕:(liáo rào)回环旋转
窒息:(zhì)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攀登:(pān dēng)抓住东西爬上去
轮廓:( kuò)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z。xxk

    词语大盘点
斩钉截铁:( zhǎn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腰酸背痛:脊柱骨和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病损的一种症状。常用以形容劳累过度。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头晕眼花: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勇往直前:毫无畏惧地一直向前 文章结构 :
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16—23):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
遇到的困难1、山路陡峭
2、天气严寒
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
5、缺乏氧气
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
、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探究(一):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探究二: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小结:1、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中心思想)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本文文体为: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具有时效性。
拓展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
谢谢!课件20张PPT。真正的英雄里根 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转瞬间销于无形。
美国全国上下悲痛万分纷纷哀悼;全世界也为之震惊,各国元首纷纷发表讲话,对死难者、家属和美国人民表示慰问。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
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本文即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zxxk
里根简介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是美国第49、50任总统。(1981年1月20日—1985年1月20日,1985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历任总统之中,他就职年龄最大。他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他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80年代常被称为“里根时代”。死去七个人照片挑战者号飞机建树:阴霾:疆域:迫不及待:孜孜不倦: 刚毅不屈 :máijiāng yùzī 建立;树立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
的气氛。 指领土的范围或面积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
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学习十分勤奋。 刚强坚毅。刚毅不屈:刚强坚毅,
不肯屈服。Z。xxk
读一读,记一记感知性阅读回答问题1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你认为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分?表达的感情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这篇演讲词虽然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事,写的是航天领域的事故,其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由此说来,这里表达的思想不仅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本文分三部分 分为那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四段,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第二部分中间九段,分别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
第三部分,最后八段,号召人民继承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探究性阅读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有关资料。
思考练习 这是作者对英雄们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们之所以是英雄的真正原因的看法。1、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这是作者面对困难与挫折而概括出的具有哲理色彩的观点,表明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2、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3、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这是作者对英雄们的祝愿,也表明了英雄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谢谢!本文已结束课件18张PPT。不周山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不周山”何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zxxk
作品简介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相关资料: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
三皇是指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农。何谓“三皇”?何谓“五帝”? “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Zx,xk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从前碰,撞。断绳子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 归 焉。所以代词兼语气词,在这里,在那里。积水归向,这里指流向。【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探究: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小结: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