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一页,共6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第二页,共61页。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
第三页,共61页。
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20~1895)
第四页,共61页。
卡尔·马克思标准像
第五页,共61页。
《共产党宣言》
1848年德文版封面(美国高中生必读书)
《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版扉页
第六页,共61页。
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
第七页,共61页。
马克思在特里尔的故居
第八页,共6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
第九页,共61页。
伟大的友谊
恩格斯可以说是马克思家庭的一员。他们年轻时就在一起,并平行地发展起来,互相最真挚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参加革命运动,研究革命理论。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意见比对其它任何人的意见都更加重视。因为马克思认为恩格斯是能够同他合作的人。为了说服恩格斯赞成某一思想,马克思觉得费多少力气都值得。
第十页,共61页。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友谊,才使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正是由于恩格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生,最了解他的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所以只有他才能具备正确地、科学地评论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的主客观条件,正因为恩格斯是马克思终生不渝的同志和朋友,所以才能写出这篇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充满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情谊,闪耀着科学共产主义光辉的演讲悼词来。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第十一页,共61页。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第十二页,共61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第十三页,共61页。
题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抓住“讲话”和“墓前”这两个词语。
悼词一般是按照“这其哀、赞其功、颂其德”的思路来写。可以按这一顺序来理清写作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怀念的致词。既是对死者的敬仰、悼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但主要目的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勉励生者。扣住这一特点,便不难把握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悼词的语言要十分讲究,既要充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又要给以慰藉和鼓舞。评价时,要实事求是,赞而不媚,哀而不俗。用语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扣住这一特点来揣摩语言,其深层含义自然会被准确发掘出来。
第十四页,共61页。
悼词: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哀悼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第十五页,共61页。
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第十六页,共6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 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第十七页,共6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稿
悼词
文体特点
一、介绍死者的 逝世时间、
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二、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
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
三、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
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悼
词
悲 痛
颂扬
怀念
第十八页,共61页。
第一部分(1—2 自然段):悼念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情景。
第二部分(3—7自然段): 评价
评说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自然段): 悼念
表达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第十九页,共61页。
研读课文 :
第1节: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伟人之死,将载入史册,因此需要具体准确地交待时间;
表示作者对朋友逝世的一种无比悲痛。
第二十页,共61页。
第1段交待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用了哪些词语来交待的?
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用了讳饰的手法,委婉地将不便于表达或不愿意表达的事情说出来,把沉痛的感情用平静的口吻表达出来,比较委婉含蓄。
第二十一页,共61页。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觉”、“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怎样理解?
这些词指出马克思已经去世了。
运用了讳饰的手法,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二十二页,共61页。
1.朗读2—7段,指出第二自然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2,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本段的语言基调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段的语言基调是沉稳、激越、婉惜。
从中感受到的是作者对马克思的赞扬和崇敬之情。
3,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
一是从后果(空白);
一是从时间(不久)。
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第二十三页,共61页。
第2段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他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之大?
“不可估量”、“空白”陈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二十四页,共61页。
第2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
一是从受损失的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受损失的程度(不可估量、空白)。
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第二十五页,共61页。
4,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你认为重点在前面一句,还是在后面一句?该句句子的主干是什么?句中哪一个词最具有感彩?为什么?
明确;重点在前句。
该句的主干部分是;逝世是损失
逝世(主语)是(谓语)损失(宾语)
句中最具有感彩的词语是“不可估量”。因为它极度强调了损失的程度,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肯定赞扬之情,以及对马克思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
5,给第二自然段设计一个结构示意图。
第二十六页,共61页。
速读课文,3-7节: 找出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作为一个科学家: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作为一个革命家:办报纸、参加各国工人组织、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第二十七页,共61页。
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在文中找出关键信息说明理由。)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而作为他事业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第二十八页,共61页。
第3段主要介绍了马克思怎样的发现?
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十九页,共61页。
第3段段落开头写了达尔文的发现,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类比;
用达尔文的重要贡献说明马克思发现的重要性。
第三十页,共61页。
第3段作者先说发现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又指称为“简单事实”,这样说矛盾吗?
不矛盾。“简单”表明这一发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表现其重要性;又与纷繁芜杂对比,说明规律被遮蔽,难以发现,反证了马克思敏锐的思想。
第三十一页,共61页。
第4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
“豁然开朗”。
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用这个词说明他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第三十二页,共61页。
第4段说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时,是怎样表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的?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对比,说明发现的重要性。
第三十三页,共61页。
第5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第三十四页,共61页。
第5段在前两个发现的基础上,使用了哪些副词和修饰语来评价他在其他领域的发现?
这些词语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都”、“很多”、“任何”、“不是浅尝辄止”等词语。
从他在其他领域发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说明他的成就之多、之大。
第三十五页,共61页。
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怎样?
马克思是怎样认识科学的?
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讲述马克思对科学的贡献过渡到讲述对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对科学的革命的态度)
第三十六页,共61页。
第6节“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第三十七页,共61页。
第6节中,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进步。
第三十八页,共61页。
第7段用了哪些词语来修饰他的斗争情况?
这些词语表现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所具有的品质?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表现马克思对革命充满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第三十九页,共61页。
第8段的开头一句是过渡句,“这样”指代什么?
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第四十页,共61页。
第8段交待了几种对待马克思的态度?
运用的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政府—驱逐他;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革命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敌人的恨和战友的爱对比,说明马克思的贡献巨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第四十一页,共61页。
第8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中“这一切”又指什么?这一比喻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用具体形象的蛛丝来代替抽象的流言,含蓄地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四十二页,共61页。
第8段的段尾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对马克思作出怎样的评价?
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立起来。
第四十三页,共61页。
第9段只有一句话,你觉得它和全文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句话简短有力,富有鼓动性,既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总评,也感召后人继往开来。
第四十四页,共61页。
第9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中“永垂不朽”如何理解?
“永垂不朽”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四十五页,共61页。
9,开头与结尾
这一部分本来是这一文体的程式化部分,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请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富有感彩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明确;停止思想了
安静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了
不忍心直接说出马克思逝世这一事实。
这种表达方式在修辞上叫做讳饰。
返回
第四十六页,共61页。
“讳饰”,也叫“讳忌”、“婉曲”。
讳饰的手法就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委婉而又含蓄地说出来,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原意的效果。
例如;战场上忌说“负伤”,故人们用“挂花”去美饰它;
少妇讳言“怀孕”,因而人们改说“有喜”;
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言“老了”。
本文中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死)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亲密战友,不忍直接说出,只好用讳饰的手法来叙述。这样写,一方面把作者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
返回
第四十七页,共61页。
文章结构
(论点)
(论据)
(结论)
不可估量的损失
科学理论
革命实践
两个发现: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
影响和品格永垂不朽
其它发现
第四十八页,共61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1)追述马克思的逝世。
二.(2-8)评述马克思一生的
伟大贡献及其影响。
三. (9)对马克思的逝世
表示深切的悼念。
记叙
议论
抒情
第四十九页,共61页。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象上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程度上:
不可估量 空白
3、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
推翻资本主义及其国
家制度,解放无产阶级
革命业绩: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敌人:
忌恨 诬蔑 驱逐
战友:
尊敬 爱戴 怀念
9、深切悼念马克思(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生前的巨大贡献)
宣传方面 组织方面
第五十页,共61页。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不仅如此
层进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一个, 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层进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因果
科学家
理论家
革命家
实践家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层进
第五十一页,共61页。
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象上
程度上: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不可估量 空白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层进
(生前的巨大贡献)
总分(解说)
生前的巨大贡献
第五十二页,共61页。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巨大贡献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学家
理论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革命家
实践家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
革命业绩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敌人:
战友:
忌恨 诬蔑
尊敬 爱戴
9、深切悼念马克思
(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未必有一个私敌
因果
(一)
(二)
(三)
这个人逝世
承 接
正因为这样
因 果
第五十三页,共61页。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贡献之巨大,无可企及
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导、领导作用而言
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作用而言
第二个对于
第一个对于
(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
过渡
总结文中总括性、过渡性、承递性等有标志性的语句。
第五十四页,共61页。
艺术特色;
这篇讲话在表现方法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取议论的方法;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特别是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
就段落来看,如第八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得很完美。
第五十五页,共61页。
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
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返回
第五十六页,共61页。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最后因为是讲给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返回
第五十七页,共61页。
马克思17岁时所作: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第五十八页,共61页。
马克思17岁时所作: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第五十九页,共61页。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出处是 。
2.马克思于______年___月___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于______年___月___日逝世于___国______市,安葬于______。
3.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 的文字。
4.本文首段没有直接说马克思逝世,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睡着了”。这是用了“讳饰”的修辞方法,你能简要地说明什么是“讳饰”吗?
5.第1段尾句的破折号,从语法上讲起什么作用?
表示说话暂时中断,后面的话是对前面的话的补充说明,同时意思有所转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818
5
5
1883
3
14
英
伦敦
海格特公墓
对死者表示哀悼或悼念。
为了某种忌讳,不愿或不便直接说出,而用别一种说法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的方法叫讳饰。
第六十页,共61页。
6.说说第4段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的表达方法和作用。
7.第5段的三句话,在表达上的关系是什么?
8.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两个发现是:______ 和______ ;在革命实践中的两大功绩是:______ 和______。
起到对比作用。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的重大贡献。
①句,先赞扬有两个发现的可贵,②句,用“即使”和“也”构成让步复句,退一步讲,③句,用“但是”转折,进一步赞扬。曲折跌宕地层层递进,表达出对马克思的敬仰和赞扬之意,有如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
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剩余价值
参加革命实践
第六十一页,共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