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说木叶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4: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九课
说“木叶”
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主问题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这些问题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几个?
这个问题既点出了文章的核心概念“木叶”,也引出了与之对照的概念“树叶”,自然地触发了后续思考。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这些问题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几个?
完整表达为 “为什么古代诗人偏爱‘木叶’这个形象,而很少使用‘树叶’呢?”
这是作者在分析诗歌语言特征这个复杂问题时找到的切入口,文章由这个问题展开,也始终在寻求这个问题的解释。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这些问题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几个?
这一反问开启了对解锁关键——“木”字的分析。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这些问题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几个?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也就自然引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这些问题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几个?
整个句子以陈述语气道出,但“‘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显然是“木叶”一词为诗人所钟爱的关键。作者为阐释了诗歌语言暗示性所具有的潜在力量,帮助读者意识到“木”字潜在的形态、颜色、质地,对“木叶”的姿态性格展开联想,感受诗人们附着于“木叶”这一形象上的丰富情感。
“木叶”是什么?
为何多用“木叶”?
“木”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
用于什么场合?
何以有此特征?
字面解释即“树叶”
关键在一“木”字
秋风叶落的季节、场景
“木”潜在形象的暗示性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联想和情感的附着使“木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象感染力
引出对概念的解释
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
找出探究问题的钥匙
确定分析问题的语境
引入阐释问题的理论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⑾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⑿“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⒀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三个问句整合为一个呢?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是因为古诗词里不用“树”这个字吗?(假设)
——不是,不是这个原因,“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回答)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
——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
——
推敲一下作者的回答,把隐藏问题找出来。(示例)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是因为古诗词里不用“树”这个字吗?(假设)
——不是,不是这个原因,“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回答)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是因为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吗?(假设)
——不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诗人遇见“木叶”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是否洗练。(回答)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这真的是诗人们有意而为之的艺术选择吗?(假设)
——是的,而且还被发展为“落木”,为人传诵。(回答)
推敲一下作者的回答,把隐藏问题找出来
其实作者通过问答排除了“古诗词不用‘树’字”“因为诗人追求文字简练”“这或许只是诗人们一种无意识的选择,是偶然发生的现象”等其他对现象的解释,留下了“诗人钟爱‘木叶’正是因为‘木’字的奥妙”这一结论。
这组问题似乎让思维在原来的路径上转了个弯,“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通过对其他解释的考量、分析、判断来确定探究的方向,这是思维缜密的体现。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三个问句整合为一个呢?
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结论容易被质疑。
说法“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个一般的形象。”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不好吗)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只是一般形象吗)
——李商隐《北青萝》
落叶残花树色中 (不是佳句吗)
——刘沧《洛阳月夜书怀》)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三个问句整合为一个呢?
作者如何将个人的体悟(“木”与“树”所产生的联想真的有这样大的差
异吗?“木叶”真的能触发柔情的感慨吗?)传递给读者?
“落木”,这个由“木叶”
发展而来的词,是否能取代
“木叶”成为一个更富魅力
的文学形象呢?
作者用两个小问题引出对这
两个形象的解读,从画面的空阔
程度,凭依的秋风力度,附着情
感类型特点的差异,道出两者的
不同,得出这样的结论:从审美
上说,“木叶”既疏朗又不失绵
密,迢远情深,柔婉美丽,它的
独特并不因“落木”一词的产生
而受影响。
这一句句轻问中,我们仿佛看到作者的徘徊顾盼,而艺术之美就在比照中得以彰显。
我们对《说“木叶”》一文中大量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究,可以看到作者向我们展示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路径,包括:明确概念的定义、辨析不同概念、结合语境将概念转化为形象、运用理论分析、假设求证、联系比较。
总结
在古代诗歌中,“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
“树叶”却无人过问,至少没有出现过精彩的诗句。这样一个文学
现象是这篇文章的起点。而这个现象是怎么被林庚先生捕捉到的呢?
“动人”的诗句,“鲜明”的形象——在诵读古诗时,情感被文字触动,能再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是抓住“木叶”这个形象的第一步。
“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背后是作者对资料的掌握和梳理。
谢庄
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
陆厥
木叶下,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柳恽
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
王褒
秋风吹木叶,
还似洞庭波。
沈佺期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屈原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庾信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黄庭坚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不仅发掘出沿用了“木叶”的诸多诗篇,还能品鉴其高下,进而,在梳理资料的过程中觉察“木叶”到“落木”这一发展。这是第二步。
在古代诗歌中,“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
“树叶”却无人过问,至少没有出现过精彩的诗句。这样一个文学
现象是这篇文章的起点。而这个现象是怎么被林庚先生捕捉到的呢?
“动人”的诗句,“鲜明”的形象——在诵读古诗时,情感被文字触动,能再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是抓住“木叶”这个形象的第一步。
“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背后是作者对资料的掌握和梳理。
感受到“木叶”之美,梳理出“木叶”
一词为诗人一用再用。“木叶”是什么呢?
“木叶”就是“树叶”。“树叶”一词
在诗歌中表现如何?又是梳理资料的过程。
这之后,问题才出现:概念上一样的两个词,
到了诗歌领域中一个反复出现,一个被弃置,
这个现象就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我们忍
不住要问一问“为什么”。
问题是怎么来的?来源于对事物的深刻洞察,来源于洞察结果与已有认知之间的冲突。
小结
梳理问题
思考 “这个问题重要吗?”
“它有什么作用?”
“这几个问题可以整合吗?”
“问题是怎么来的?”
结论
抓住现象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断追问可以推进思考,形成研究的支架;质疑反思让事理说明更清晰严谨。
问题背后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同学们能把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吗?
自选形象 梅
搜集资料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谢燮《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齐己《早梅》)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
园小梅》)
分析含义 梅花都是孤傲高洁的
思考由来 寒冬独放,色泽清雅,幽香袭人
“板桥”是什么样的桥?

《全唐诗》中“石桥”虽多,但名句寥寥;“板桥”数量不及,却颇多佳句,为什么?

“板”的意蕴岂不值得推敲?

诗人们在什么季节,什么环境中会用到“板桥”?他们的创作状态、情感志趣与“板桥”所在的情境有什么关系?

“板桥”为何有“石桥”不具备的特征?
“木叶”是什么?
古代诗歌为何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
“木”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什么场合“木”字恰好构成诗歌语言?

“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楚辞·九歌·河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李商隐《隋宫》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浦
暮鸦
寒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