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兼爱(共26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兼爱(共26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5 14: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7课 兼爱
墨子最初乃是儒家的门徒,学孔子的思想,但越学越不对胃口,越学越觉得儒学不是那么回事。儒者的礼那么繁琐而不切用,儒者提倡的厚葬浪费财富而使人民贫穷,长期服丧浪费生命而妨碍正事,所以他决定背弃儒家!
于是,在那战国烟云中,我们看到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蹰而来。
那是一个独行客:他光着头,赤着脚,穿着粗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他腰中的短剑与眼神中的坚毅,使我们心中一惊:这是一个侠客!
是的,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
这墨子学派,简直是一支敢死队,特别行动队!这些粗短服饰的“侠客”们一个个怒目圆睁,随时拔刃相向,与宽袍大服、风流儒雅、口颂诗书的孔门“君子”,真是大异其趣了!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文化常识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墨家提倡兼爱共处、急公好义、节俭利人、自苦勉行,反对战争侵夺、以等差之爱为基础的愚孝、损人利己、人人交恶、苟且偷安,倡导博爱人民、集体主义、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不仅具有当代意义,而且也是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普世价值。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战国显学——《墨子》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在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墨子代表的是作为小生产者的手工业阶层,他们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发言权。
社会的动荡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苦恼,这些小生产者一方面希望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又害怕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混乱给自己造成损失。因此,他们一方面反对传统保守的社会制度,憧憬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理想;一方面又反对战争,反对暴力,他们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
写作背景
墨家的反对等差,有助于建设新型的人际关系;墨家贵义重信,有助于建设诚信社会和新型团体机构间关系;墨家的牺牲精神,更是有助于建设勇于承担、见义勇为的新型社会关系。
儒墨争鸣
先秦时期,儒墨为世之显学,两家争论非常厉害。《非乐》《非命》《非儒》是直接攻击儒家的篇目,从《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时与儒家的直接争锋。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当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痛批。最著名的例子是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孟子将主张兼爱的墨子与主张为我的杨朱对举,说墨子主张兼爱,就是无父,无
父就是禽兽。这无疑给墨家带来很大的打击。
相关知识
墨家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有“侠客”的精神。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作业时间:10分钟
1.通假字
(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
(2)故不孝不慈亡有( “亡”同“无” )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①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形容词作动词,使……得利 )
②恶施不孝(形容词作名词,孝顺的事情 )
③恶施不慈(形容词作名词,仁慈的事情 )
④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形容词作动词,使……混乱 )
⑤虽父之不慈子(形容词作动词,对……慈爱 )
(2)名词的活用
故贼人以利其身(名词作动词,偷窃 )

3.句式积累
(1)判断句
①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__“……也”表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__“……者……也”,表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__“……者也”表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装句
①子自爱,不爱父
 __宾语前置,应为“子爱自,不爱父”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弟自爱,不爱兄
 __宾语前置,应为“弟爱自,不爱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自爱,不爱君
 __宾语前置,应为“臣爱自,不爱君”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亏弟而自利
 __宾语前置,应为“故亏弟而利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察此何自起
 __宾语前置,应为“察此自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句
皆起不相爱
 __应为“皆起(于)不相爱”________
(4)固定句式
犹有不孝者乎
 __“犹有……者乎”,可译为“还有……的人吗”____________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论述了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2.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4.“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
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5.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 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 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
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