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 爱课件(共52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 爱课件(共52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5: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兼 爱
鲁迅笔下的墨子,是身体力行、仗义行侠、勇敢机智的实干家,是为劳苦大众拼争的中国“脊梁”。余秋雨对墨子的博大胸怀、侠义之举更是敬佩有加,并以高度赞赏的笔调予以具体描写和评述……墨子,以其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成为一颗耀眼的星。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 堂 训 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作者简介
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伦理秩序渐趋瓦解,而新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在快速的变革中。到处可见强凌弱、众暴寡、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墨子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首先提出了为广大平民利益着想的“兼爱”思想主张。
文学常识
《墨子》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夯实字词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判断)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也”表判断)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 
阅读课文第3、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察此何自起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察此自何起”)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③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2)宾语前置句
察此何自起
(3)省略句
皆起不相爱。
6.文化常识
(1)家:卿大夫的封地。
(2)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本文阐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思想主张。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精读课文·细揣摩
任务一 兼相爱 交相利——分析文章内容,了解兼爱思想
1.结合文章分析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参考答案: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 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 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
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2.阅读全文,分析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参考答案:①从字面上看,墨子并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单纯谈“爱”,或是像儒家谈“仁爱”,而是谈“兼爱”。“兼”者,加也。另外,还有一方对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②从内容上看,“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所谓“兼爱”,包含着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如文中提到的“君与臣”“父与子”,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弱小的一方,让弱小的一方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兼爱”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平民色彩。
3.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儒家的“仁爱”观点有何异同 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本质相同: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本质都是爱人。
②基础相同: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是从修己开始的,都重视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注重人自身的发展。
不同点:①等差不同:两者固然都是施由亲始,但实施程度大不相同。“仁爱”强调爱有等差,但是“兼爱”强调爱无等差,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②角度不同:“仁爱”的“仁”更多的是作为道德的本源,表现了“仁”的独特魅力,而“兼爱”有功利性,说想要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别人。
③代表阶级不同:“仁爱”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的约束,强调从政治角度去实施,而“兼爱”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人人平等的畅想。
任务二 缜密思维——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1.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2.简要分析文中运用的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以此说明治理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
②善用举例论证。文章在论述乱起于“不相爱”的观点时用了大量的例证。墨子认为造成国家混乱的根源主要是人与人“不相爱”:臣、子不孝,君、父不慈;盗贼之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而如果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兼爱”,就不会有“不孝不慈”的现象产生;如果人与人之间“兼爱”,就不会有盗窃的事发生;如果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之间“兼爱”,就不会爆发战争。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随 堂 训 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劝:鼓励。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
C.故盗贼有亡
D.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答案:D
解析:A项,“当”同“尝”,尝试;B项,“亡”同“无”;C项,“有”同“又”。
3.下列句子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B.可谓智力孤危
C.若使天下兼相爱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答案:B
解析:“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判断句,C项为被动句。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B.第2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相攻。
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
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C项,“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理解错误。文章不避繁复,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将意思说得清楚明白,气势非凡。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B.《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
C.大夫,古代官阶名称。殷周有大夫、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
D.家,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A
解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人。
课外·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墨子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如抓住君臣、父子、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写作训练]
请围绕“双赢”这一话题,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也受到异域的礼赞和膜拜,同时也学习了异域文化。他用的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他带给土著居民的是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受到了殖民地人民泣血的控诉。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辉;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
素材积累
用实力守护和平
◆战国时期,有一次楚国攻打宋国,公输班为楚国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墨子得到消息后,急忙去见楚王,墨子说:“打仗必须要有把握才能动手,您觉得有必胜的把握吗 ”楚王说公输班已经造好云梯了,攻城而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墨子解下皮带作城池,用筷子作兵器。公输班多次使用不同的方法攻城,但每一次都被墨子制作的设备挡住了。公输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的计策还绰绰有余。公输班不肯认输,对墨子说:“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问墨子其中的原因,墨子说:“公输班的办法,不过是杀了我。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来防守楚国的攻打了。可是,我已经把我的方法教给了我的徒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的城门。”楚王见大势已去,迫不得已地说:“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这样,墨子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解除了宋国的一场灾难。
◆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充斥着贫困、疾病、冲突和战火,当地民众迫切需要外部援助。中国军队在充满危险、困难和挑战的环境中,完满执行维和任务,积极帮扶当地民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用发展来实现和平、维护和平,赢得当地民众由衷的信任和赞许。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所属一级医院免费对外开放,不管是黎巴嫩民众,还是居住在当地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难民,均可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为方便当地民众就医,医院还坚持定期到营地附近村庄义诊。不仅如此,中国军人还为当地民众修剪树枝、铺设管道……当地民众一遇到困难,就会向联黎司令部报告,点名请求中国军队帮忙,并把中国军人誉为“最可爱的东方朋友”。
适用话题:“和平”“大国担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