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问题的应用讲解[上下学期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动点问题的应用讲解[上下学期通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3-18 08: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一类动点问题的应用郑州市第六十八中学 栗立1、如图,在Rt△ABC中,∠C=90°,BC=6cm,AC=8cm,动点P从点C出发,以2cm/s速度沿CA、AB移到点B,则P点出发_______秒时,可使S△BCP= S△ABC?分析:由于P点的位置未确定,应按P点在AC边或AB边分两种情况讨论,设时间为t秒.1、如图,在Rt△ABC中,∠C=90°,BC=6cm,AC=8cm,动点P从点C出发,以2cm/s速度沿CA、AB移到点B,则P点出发_______秒时,可使S△BCP= S△ABC?CP=2tcm,BC=6cm,由题意知:
  CP·BC= · AC·BC,解:①当点P在AC边上时,即 ·2t·6= · ·8·6解得 t=1(秒)1、如图,在Rt△ABC中,∠C=90°,BC=6cm,AC=8cm,动点P从点C出发,以2cm/s速度沿CA、AB移到点B,则P点出发_______秒时,可使S△BCP= S△ABC?解:②当点P在AB边上时, 则t= =7.75(秒) 由S△BCP= S△ABC 得BP︰AB=1︰4
而 BP=2.5cm,AP=7.5cm, ∴ 2t = 8 + AP2、如图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B=8厘米,AD=24厘米,BC=26厘米,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厘米/秒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点B以3厘米/秒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求
(1)t 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
(2)t 分别为何值时,线段PQ分别与以O为圆心,AB为直径 的⊙O相切、相交、相离?(1)t 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解:(1)如图所示, 分别过P、D作BC垂线PE、DF,垂足分别为E、F,如图所示,当CF=EQ时,PQCD为等腰梯形。 (1)t 分别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2)t 分别为何值时,线段PQ与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
⊙O相切 、相交、相离?
解:当运动到 t 秒时,PQ切⊙O于M,∵PA=PM QM=QB
∴ PQ=PM+QM=PA+QB=1·t+(26-3t )=26-2tC解得: t1= ,t2=8作PH⊥BC于H,PH=8,QH=(26-3t)-t=26-4t
在Rt△PHQ中:(26-2t)2=82+(26-4t)2.下面 我们求 t 分别为何值时,线段PQ与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
相交、相离?当 0 ≤t <当 t=当 t=8当 8<t ≤当 <t <8总结:
以上例题说明图形的变化是可以通过点沿线动来实现。此类题目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形结合思想、函数和方程思想,分类和转化思想等等。解决此类问题:
① 首先要搞清楚动点的起点、终 点、方向、速度及运动路线等要素。
② 根据题中的条件,模拟出动点的运动轨迹,画出草图
③ 结合提出的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找出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列出函数关系或方程)。
如第二题通过两点分别沿着两条平行线段相向运动,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以及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综合在一起,生动地体现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念。它要求我们能用动态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练习:如图,△ABC中,∠C=90°,AC=3厘米,CB=4厘米.两个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沿△ABC的边运动.当点Q运动到点A时,P、Q两点运动即停止.点P、Q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厘米/秒、2厘米/秒,设点P, 点 Q运动时间为t(秒).
(1)当时间为何值时,以P、C、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图中的阴影部分)等于2厘米2;
(2)当点P、Q运动时,阴影部分的形状随之变化.设PQ与△ABC围成阴影部分面积为S(厘米2),求出S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点P、Q在运动的过程中,阴影部分
面积S有最大值吗?若有,请求出最大值;
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如图,△ABC中,∠C=90°,AC=3厘米,CB=4厘米.两个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沿△ABC的边运动.当点Q运动到点A时,P、Q两点运动即停止.点P、Q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厘米/秒、2厘米/秒,设点P,点Q运动时间为(秒).
(1)当时间为何值时,以P、C、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图中的阴影部分)等于2厘米2;依题意 =2
解得  =1, =2 ∴当时间为1秒或2秒时,S△PCQ=2厘米2; (2)当点P、Q运动时,阴影部分的形状随之变化.设PQ与△ABC围成阴影部分面积为S(厘米2),求出S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点P、Q的运动速度分别为1厘米/秒、2厘米/秒)当0< t ≤2时 当2< t ≤3时 当3< t ≤4.5时 ①当0<t≤2时,此时 点P在边AB上,点Q在边CB上PC=3 -t CQ=2t②当2< t ≤3时,此时 点P在边AB上,点Q在边
BA上,过点P作AB的垂线PH,垂足为H=③当3<t ≤4.5时,此时 点P在边CB上,点Q在边AB
上,过点P作AB的垂线PH,垂足为H==(3)点P、Q在运动的过程中,阴影部分面积S有最大值吗?若
有,请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①在0<t ≤2时②在2<t ≤3时③在3<t ≤4.5时∵S1<S2<S3 ∴t= 时,S最大值=当 t= , S有最大值,S1= 当t=3 , S有最大值, S2=当t= , S有最大值, S3=谢谢光临郑州市第六十八中学 栗 立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