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22课 在沙漠中心 1.作者名片 2.背景介绍
1935年,圣埃克絮佩里驾驶的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等待了漫长的三天之后,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的贝都因人拯救了出来。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件事。 1.正音辨形
乙醚( ) 虫豸( ) 硌( )
躯壳( ) 真谛( ) 噎( )
shāi( )糠 犁huá( ) qí( )带
huàn( )影 fú( )射 遮bì( )
答案:mí zhì ɡè qiào dì yē 筛 铧 脐 幻 辐 蔽﹒﹒﹒﹒﹒﹒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2)______________: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4)_____________: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答案:(1)卷土重来 (2)芸芸众生 (3)死得其所 (4)自以为是3.走进文本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答案: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沙漠的一场遇险。
(2)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痛苦 绝望 乐观1.内容理解
(1)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这些困难中,“我”有了哪些生理上的不适?
答案:困难:①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②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③感到呼吸困难;④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
生理上的不适:①产生幻影;②感到疲倦、错乱;③呼吸困难。(2)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知识链接】
内心独白式
(1)概念:“内心独白式”是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方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指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
(2)作用:通过人物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 (3)分类:①直接内心独白。是在描写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②间接内心独白。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像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3)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答案:探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2.品味语言
本文有许多哲理性语句、优美语句。请找出来,仿照下面的示例,对其进行品味。【示例】选句1: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思维点击:这是一句含意隽永的优美语句。这里把“寒风”比作“骑兵”,风“向我直冲过来”“来犯”等,又把“风”拟人化了。从作者描写“寒风”的语气上可体会出他镇定乐观的精神。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选句2: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黎明相对于黑暗,比喻飞行中的发现,飞行途中有“中途站”的补给,才有到达终点的希望,所以中途站对于飞行员来说是福地。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选句3: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选句4: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的生活是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紧密相连的,而城市的人的生活是指庸碌的、没有追求的平常人的生活。 (读一读,找一找 你还能找出哪些富有哲理或优美的典型语句?请具体分析后和同学交流。)
【备选例句】
选句5: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
答案:表现了作者永不放弃,孜孜以求地对待事业的精神。选句6: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旅程……还不是很不幸……
答案:虽然面对死亡, 作者却能坦然面对(没有恐惧),反而说还不是很不幸,可见其大无畏的精神,因此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时,要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中考常见的考点是判断语句的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名师微博】示例:文中“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心理描写。在寒气逼人的沙漠中,“我”极度寒冷与干渴,表现出“我”失望、痛苦的心理。【沙场点兵】
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答案:心理描写。展现了我被陷沙漠的痛苦、无奈与茫然的内心世界。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的_____________、渴望生命的心理和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________________和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答案:危险处境 继续上路 珍爱生活课件9张PPT。第23课 * 登上地球之巅 1.作者名片 2.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峰巅( ) 砭骨( ) 崔巍( )
迸发( ) 窒息( ) 匍匐( )
liáo( )绕 lǚ( )践 冰ɡǎo( )
答案:diān biān wēi bènɡ zhì pú 缭 履 镐﹒﹒﹒﹒﹒﹒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2)______________: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3)______________: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4)______________: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答案:(1)养精蓄锐 (2)齐心协力 (3)勇往直前 (4)斩钉截铁3.走进文本
(1)请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答案: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默读全文,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①登山队出发;②运用人梯战术突击“第二台阶”;③留下刘连满,三人继续登顶;④三人无氧攀登,登顶成功。(3)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寒冷、缺氧、虚弱、黑夜。
(4)文章集中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刘连满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课件10张PPT。第24课 * 真正的英雄 1.背景介绍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突然发生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2.文体知识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3.图解课文1.正音辨形
哀悼( ) 勋章( ) 阴霾( )
企求( ) 战栗( ) 拓荒( )
安wèi( ) 不xiǔ( ) 疆yù( )
答案:dào xūn mái qǐ lì tuò 慰 朽 域﹒﹒﹒﹒﹒﹒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____: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________________:勤勉,不知疲倦。
(3)________________: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答案:(1)迫不及待 (2)孜孜不倦 (3)锲而不舍3.走进文本
(1)本文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演讲者在演讲中表达了___________ 的感情。
答案:总-分-总 悲痛
(2)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案: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3)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答案: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课件16张PPT。第25课 短 文 两 篇夸 父 逐 日
1.文体知识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2.知识链接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 3.结构梳理 1.古今异义
(1)夸父与日逐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2)欲得饮,饮于河、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答案:(1)跑 (2)专指黄河 ﹒﹒2.词类活用
(1)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
(2)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北 (2)在路途中 ﹒﹒3.文言句式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省略句,“蜀”前省略主语“夸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饮于河、渭。(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河、渭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夸父)口渴了,想要喝水。 (2)到黄河、渭水去饮水。4.走进文本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答案:五个画面: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答案:通过夸父和太阳竞跑的故事,表现了他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共工怒触不周山 1.背景介绍
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篇》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然而这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文化巨著,流传下来的只有《内篇》二十一篇,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淮南子》。 2.文学常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其主要作品有《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3.结构梳理1.古今异义
(1)地维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接;保持
(2)故水潦尘埃归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返回
答案:(1)绳子 (2)归向,这里指流向﹒﹒2.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西北
3.文言句式
怒而触不周之山。(省略句,省略主语“共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工发怒撞击不周山。﹒﹒4.走进文本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经过: _____________,结果: _____________。
答案:二雄争为帝(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共工败后怒触不周山 日月星辰移,水潦尘埃归
(2)读了课文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