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
兼
爱
学习目标
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墨子》的相关知识。
壹
贰
叁
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肆
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
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类比和举例说理的方法。
课堂导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走进“平民圣人”墨子
墨子
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儒家学派、墨家学说、黄老学派、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
二十世纪,中国公认的三大显学是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
墨子
观点
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用”等观点。
成就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
思想
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思想
政治
主张“尚贤”与“尚同”。
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
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
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
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
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了解《墨子》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作为
判断句
所+V,构成名词性短语,即兴起的原因
于是
事务
治疗
一样
于是
不
于是
这样
何尝
把它比方作,好比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察:明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使自己得利
第二段
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课前预习检查——第二段
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
具:完全、齐全
第二段
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第三段
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 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 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 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 因而盗贼就不会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第三段
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劝:鼓励
则: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第四段
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2.文章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1.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2.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3.若使天下皆相爱……若此则天下治。
4.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课文梳理
开篇直指议论的焦点:治必知乱起
反面剖析原因:乱起不相爱
正面假设论证:皆相爱则治
总结得出中心论点:兼爱治天下
文本研读
1.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不同?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
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
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异同?
他们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什么?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儒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墨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