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日期:10月8日 答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1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答题卷的表格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孔氏家语》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提出“堕三都”的政治主张:“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墮三都……。”孔子“堕三都”旨在( )
A.贯彻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B.遵守天下共主的分封制度
C.维护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 D、缔造四方臣服的专制主义
2.“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3.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有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
A.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C.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D.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
4.《晋书》记载,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膏”(黄帝部族称号),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舜帝部族称号),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这些政权创立者此举旨在( )
A.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 B.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构建其政权的合法性 D.证明华夏文明先进
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隋朝开皇十四年饥荒的记载,这说明( )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二
A.实证历史须凭靠考古 B.历史记载没有客观性
C.历史真实需多重考辨 D.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
6.下表为唐玄宗时期朝廷的所在(注:中间空缺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均为皇帝在外巡行时间)
时间 地址
至717年正月初十日 长安
717年二月初三至718年十一月初一 洛阳
718年十一月初一至722年正月十五日 长安
722年二月初七至723年正月初三 洛阳
723年三月初五至724年十一月十四日 长安
724年十一月廿二日至727年九月廿二日 洛阳
727年十月十一日至731年十月廿一日 长安
731年十一月至732年十月十一日 洛阳
732年十二月初二至734年正月初六 长安
734年正月十六日至736年十月初二 洛阳
736年十月廿一日以后 长安
导致以上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藩镇割据的影响 B.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D.关中自然灾害的影响
7.宋代政府每年预先确定茶税所缴税额,然后均摊给各地茶农,茶农完税后便可与茶商自由交易;作为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专卖领域中也吸纳商人参与,实行间接专卖。由此可知,宋代( )
A.城乡商贸交流频繁 B.商人逐渐主导市场
C.抑商政策日趋解体 D.政府调整商业政策
8.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天理”作为普遍绝对的本体存在,也是一种道德存在,“理”就是一个最高的道德原理。“天理”支配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不仅是一切自然物的内在法则,也是社会生活的规范与人文法则。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的世俗化与宗教化 B.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
C.儒学的哲学化与体系化 D.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
9.中国古代,一些累世同居不分财的大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义门”,引为社会楷模。例如婺州浦江县(今属浙江)的“义门郑氏”,先后被列入《宋史》《元史》《明史》的“孝友传”或“孝义传”;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浦江时,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朝野共同追求大同社会 B.世家大族影响史书撰写
C.儒学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D.社会风气日益封闭保守
10.“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
11.明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折色的推行(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利于改变经济结构
C.推动赋税制度变革 D.加重百姓赋税负担
1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研究古代典籍的基础上,提出人臣也可称“君”,“万岁”原是“庆幸之通称”,人臣也可使用;并提出“人主欲亲民,必先亲牧民之官”,天子要“贵士大夫以自贵,尊士大夫以自尊”。顾炎武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否定传统的君主制度 B.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
C.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 D.宣扬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13.明清时期,“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的事例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社会群体流动加速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土地经营方式转变 D.土地市场化趋势明显
14.下图为13—18世纪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变迁图。
对图中农牧过渡带变迁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缘于治边理念调整 B.体现了疆域变化
C.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D.决定于国力强弱
15.《条款官话》,是琉球国的汉语官话著作,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琉球外交的“应答标准”。图1中文字的大意为清朝人问:我听说你们琉球发了文书给英国军机大臣和西洋人,是真的吗?琉球人回:这是为了留在琉球的英国人伯德令产生的被动交涉,不是我们要主动和大英勾搭的。据此可知( )
图1《条款官话》书影(成书于1866年)
A.清廷的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B.藩属国近代国家意识觉醒
C.清内部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D.外交策略受汉语系统影响
16.下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 出口 金融 运输 房地产和公用事业 制造业
占比 16.8% 20.5% 25% 9% 19.6%
A.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 D.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按照各题要求回答。)
1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生平
材料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8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
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6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
1873年,参与创办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并成为总买办,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1882年,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次年升任总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
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
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首次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
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满江红
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学术界对于《满江红》是否为岳飞所作存在争议,出现了“证伪”和“证实”两派。
证伪派 证实派
该词不见于岳珂《金陀粹编》,亦不见于宋元记载题跋,明中叶始出,出处存疑。(附:岳珂为岳飞之孙,《金陀粹编》悉其收集整理祖父生平之资料) 岳飞词墨未必尽为岳珂所辑,且宋元书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散佚的问题……未被岳珂收录的作品至少有两首有比较坚实的证据可以证明是岳飞所作,那么对于其他作品的怀疑也应当审慎。
岳飞伐金路线方向是东北,而贺兰山在西北,当时属西夏,若以实指其地论,则明显乖背;……而明朝与鞑靼作战,战场在贺兰山。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应当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参看,“贺兰山”“匈奴”均是外敌雄关的代称,本不是实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对岳飞本人生涯总结,似后人追摹语气,不应出自本人之手,且《满江红》与《小重山》风格相差甚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岳飞一生抗金的真实写照。……至于和《小重山》风格不同,那是因为岳飞是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态下写的,十分正常。
——摘编自近代学者余嘉锡、夏承焘、邓广铭等人著作
(1)长期以来,《满江红》被视为岳飞的代表作。简要分析它对研究岳飞有何史料价值?(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证伪”、“证实”两派是从哪些视角对《满江红》词作者展开考辩的?对我们探究历史问题有何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又以其地处丘陵且山脉横贯的地理优势,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六朝以来,镇江作为“东南锁钥”,身为军事要塞却并不封闭,反倒孕育着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北方移民和驻军涌入使其迅速繁荣明清时期,朝廷以漕运替代海运,镇江府漕运发展到顶峰。除了官方的漕运,地处商品经济活跃的江南地区,镇江开始作为中转商港而繁盛,沟通起各个方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旧府城西门外沿江沿河地带(今京口闸)附近建立起的商贸中心,即日后的西津渡奠定了开埠前镇江港埠区域的空间格局。在鸦片战争前夕,镇江虽常驻副都统一员,但多以商业和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
——摘编自陈文彬《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材料二: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为了直接介入内陆的中国市场,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了一批内河的通商口岸,其中就包括1858年《天津条约》中所规定的镇江的开埠。镇江开埠后,在封建势力的打压和西方资本的蚕食下,长三角地区的铁路修筑较为落后,交通结构近代化显得步履维艰。进入20世纪,随着卢汉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及其附属路段的兴建,中国南北运输的动脉被打通;而津浦铁路与沪宁、沪杭铁路的贯通更是彻底地改变了千年来的贸易路线,极大地影响了途经区域城市的兴衰消长,镇江货物聚散码头的功能开始弱化,商业日渐凋敝。从1912年到1927年间,江浙地区的运河疏于治理,江南运河北段(即镇江段)淤塞甚多。
——摘编自张志毅《近代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概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镇江城市功能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镇江城市走向衰落的原因。(8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镇江城市变迁的历史启示。(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01年版的《中华历史通览》丛书把中国古代史分为12个阶段,分别编写了12本书,每本书以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命名,分别是:
阶段 上古秦代卷 汉代卷 魏晋卷 南北朝卷 隋代卷 唐代卷
书名 《文明曙光》 《华夏方兴》 《治乱嬗替》 《南北分治》 《大河滚滚》 《流金岁月》
阶段 五代十国卷 宋代卷 辽夏金卷 元代卷 明代卷 清代卷
书名 《乱世风云》 《两京梦华》 《塞北三朝》 《大漠烟尘》 《枯荣之间》 《冷月清风》
(1)《中华历史通览》丛书的作者以《大河滚滚》作为隋代卷的书名,你认为是否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2)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阶段特征。(8分。要求:确定阶段,概述特征,形成结论。)
闽侯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A C C B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B B D C A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8分)
示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2分)
郑观应顺应和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学习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4分)
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2分)
18.【答案】(8分)
(1)《满江红》是文学作品,蕴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以及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是研究岳飞的一手史料。(2分)
(2)作品出现的时间、词中地名的方位、作品的写作风格等。(3分)
启示:关注史料的来源、类型、辨析其价值;进行史料的比较与互证;秉持一份史料说一份话的原则,对于有争议的历史问题,须待新材料的出现。(3分)
19.【答案】(24分)
(1)变化:军事功能相对弱化;区域商业中心地位逐渐确立;对接外贸作用不断提高。(4分,任答2点即可)
主要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官方漕运的拉动;人口迁移提供劳动力;自然地理位置优越。(8分,任答4点即可)
(2)因素:封建势力的打压;西方资本的蚕食;铁路修筑较为落后;贸易航线的转移,京杭运河的淤塞与废弃。(8分)
(3)启示: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影响大;政府政策关乎城市发展势头;安定的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4分)
20.【答案】(12分)
(1)合理。(1分)
理由:历史时代阶段特征的表述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应该简明扼要,大运河是隋朝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不仅对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性,作为书标题,可以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历史时代特征,隋朝大运河是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一方面凸显隋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隋朝大兴土木、劳命伤财的暴政,大运河见证了隋朝的兴衰;(任答1点得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合理。(1分)
理由:历史阶段特征是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隋朝是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应该从多维度归纳概括其阶段;历史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单个词语不足以描述完整的历史时代特征,大运河只是隋朝建设之一,不能反映隋朝整个经济,更不能折射隋朝政治、文化、思想、外交等全貌;(任答一点得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参考示例】秦汉时期:1分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重农抑商,农耕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思想:从焚书坑儒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民族与对外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5分)
总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时期1分;阶段特征5分,至少从三个维度概述历史阶段特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结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