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
6.唐代宗时期,刘晏担任户部待郎时,在全国设立“十三巡院”,互报各地盐之盈缺情况,并通知
盐商:政府以斗盐10文之成本,卖给盐商110文,盐商得盐去各地售卖时,通行不再抽取盐
历史试题
税,调查各地政府有无向商人抽盐税,亦为巡查院之责。由此可知,巡查院的设立
A.强化政府专卖权
B.加重人民负担
C.有利于平抑盐价
D.助长官商勾结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7.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
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
D.录取人数大隔度增加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8.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之后,他还扩大
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的内朝高官打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的做法旨在
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
B.化解君相问的矛盾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
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
题目要求的。
9,明末《金薯传习录》描述番薯道:“世俗趋利,未有不籴贱而粜贵者也。惟于薯,则随掘随卖
1.据考古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偶见的刀等,与西北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中的同类器物关系
周流以济食,无所积屯。即或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这说明番
密切,尤其是遗址中的环首刀类器物,更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遗址中所发现
薯的传入
的青铜戚(斧),也有学者认为或是直接受到了哈密天山北路文化中銎斧的影响而产生。据
A.增加了财政收人
B.有利于衣产品的商品化
此推知,中华早期文明
C.解决了机荒问题
D.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A.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B.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
10.下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C.地域文化差异明显
D.审美观念趋向于统
2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
学年
课程内容
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
首年
认宇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学四元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孤三角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迹编格物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3.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蚧为宰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孤三角练习译书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
五年
业。这反映出当时
测算地理金石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4.鲜卑政权代国在献帝(209年一213年)当政时,将原有的氏族部落一分为十,其中以拓践部
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为核心。他还下令废除了之前氏族社会族内通婚制度,规定必须与外姓族人通婚。这些措施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A.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B.结束了北方的分裂
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
B.发场了经世致用思想
C.壮大了鲜卑族的实力
D.意在推动民族交融
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
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5意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人了道教思想的元奈;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
11.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清政府
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袭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
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一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人超的
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数额不断扩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
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中原地区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器物“具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同时受到天山地
区文化的影响,据此可知中华早期文明“区域间存在一定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
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而非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中原地区的二里头
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突出区域间文化的共性和渊源,并不涉及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排除C项:材料
信息突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共性,但“趋向于统一”这一说法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D项。
2.D(解析】材料通过对周朝国家构建过程的描述,强调周朝相较于夏商不仅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形
式,且国家政治建构中具有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周王室并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材料
体现了周朝政治建构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民族文化队同意识,排除B项:西周对于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
的改造并不属于社会发展的变革,社会发展变革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3.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儒士没有受到重用,汉武帝主政时期,以儒学治国,
重用儒士,逐渐使儒学发展为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由此可知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影响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仅仅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士的不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的行为并非是文化专制,而是
推崇特定的某种学说,排除B项:“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
4.C解析】代献帝的做法打破了原有氏族内部通婚的制度,通过与外姓的通婚有利于族群的发展,从
而壮大鲜卑族的实力,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其封建化的内容,排除A项:公元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北魏统一北方,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拓跋氏及其鲜卑族的实力,而非推
动民族交融,排除D项。
5.B(解析】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儒家,也有道家乃至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相互借
鉴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思想的包容互鉴,而非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动,排除A项:唐朝诗
歌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提及诗歌创作的世俗化,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将各地盐的盈缺报给盐商,这有利于协调盐的供应,使盐价平稳,调
查盐税的抽取,也有利于限制地方政府对盐商的盘剥.防止盐商加价卖盐,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巡查院的设立
有利于平抑盐价,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盐商得盐去各地售卖”可知盐并非政府专卖,排除A项:盐作为
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巡查院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起到平抑盐价的作用,因此选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B项:
材料中巡查院将各地盐的盈缺报给盐商,其目的是协调各地盐的供应,以达到平抑盐价的目的,并非是官商
勾结,选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
7.C【解析】材料中介绍了唐宋进士的出身构成的情况,宋代相较于唐代进士中平民占比大幅增加,科
举制度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使士人阶层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门阀贵族子弟等特权阶级对国家政治
干预减少,有利于文官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而非
对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消除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宋代
科举制发展对于以才取士的影响,没有涉及进士的录取人数,排除D项。
8.C【解析】宋真宗通过喝宴的行为,加强了君臣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有利于政治认同.强化统治,C
项正确。赐宴并非传统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排除A顶:材料中赐宴对象不仅仅只有宰相,还包括其他的
官员,且皇帝赐宴的目的并非是化解君相矛盾,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本理念,排除D项。
9.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番薯除能吃以外,还可以“切而为钱,屑而为米,干之亦可以兴贩于四方”,做
成各种番薯制品贩卖,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财政的增诚,排除A项:机荒问
题被“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改善,排除D项。
10.B(解析】材料中介绍了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五年制和八年制课表,观察课表内容可知此时的
一轮复习联考(二)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