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东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 贵族 庶民
兵器来源 贵族 国家
兵制 “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 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 不超过十万人 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 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 B. 保存了贵族的经济实力
C. 根源于宗法分封制破坏 D. 阻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产生
3. 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
A. 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 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 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 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4.妈祖原本只是福建一个小地方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神。1123年,出使朝鲜高丽船队(多为福建籍水手)遭遇海难,脱险后,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并接连赐“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等荣称,1134年,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从夫人到王妃,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海上女神的转变。妈祖称号的升格,得益于( )
A. 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 B.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C. 宋朝海上交通的发展 D.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5.明初,朱元璋诏令“复衣冠如唐制”,要求士庶“不得服两截胡衣”,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和胡姓,并对官民的衣冠服饰都作了严格要求和规定。朱元璋此举意在( )
A.重构封建礼制 B.变革社会习俗
C.恢复儒家传统 D.加强中央集权
6. 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 B.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 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
7. 美国馆藏有一份清末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它与清廷正式颁布的清单定本存在诸多差异。清单底稿第一年第一条原有“请旨宣布开设议院年限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同办”,最末一条原有“光绪四十三年第十年”字样,正式颁布时两个关键性条目均被删除。这反映了( )
A.预备立宪不得人心 B. 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 政府改革决心不足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年) 1840 1860 1894 1913 1920 1936
全国农村土布产量(百万匹) 597.33 604.71 589.16 497.20 552.32 352.98
农村土布用纱总量(万担) 751.26 760.55 740.99 582.61 594.65 443.95
土布用机纱量(万担) 3.03 4.28 173.54 452.51 352.63 337.13
机纱量占用纱总量(%) 0.40 0.56 23.42 77.67 59.30 75.94
土布用土纱量(万担) 748.23 756.27 567.45 130.10 242.02 106.82
土纱量占用纱总量(%) 99.60 99.44 76.58 22.33 40.70 24.06
A.列强侵华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B.合理的棉纺织业布局已经被构建
C.自然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D.中国农村纺织分离现象逐渐凸显
9.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打击地主商人的封建剥削
C.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 D.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0.下表为1941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八路军359旅经济情况统计表。该旅扩大种植面积的意图是( )
种植面积(亩) 粮食自给率
11200 79.5%
26800 90.3%
100000 100%
A.实现边区政府粮食自给 B.巩固革命根据地政权
C.应对国民政府军事围剿 D.提升持久抗战的能力
11.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奖励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科学著作。这些规定( )
A.构建起较系统的科教文化蓝图 B.为中国科技文化事业指明方向
C.推动中西科技文化建设的交流 D.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建设色彩
13.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
A.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B.有利于改善外交孤立局面
C.体现“双百”方针要求 D.意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
14.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
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西部开发的推进
15.据统计,1978年至1993年,中央财政支出由1122.09亿元增加至4642.20亿元,15年间增加了3.1倍,年均增加9.93%;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由1978年的31.1%,相继减少到1980年的25.5%,1985年的22.2%,1993年的22%。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经济体制问题急需解决 B.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中央财政收入呈减少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政治体制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议制度具有集思广益的长处,避免了个人思考的见事不周、偏执一端或墨守成规的弊病。许多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参与决策,汇集了来自各方面的情况,决策者们就能较为准确迅速地了解信息,掌握动向,避免颁布错误的政令,……年轻的低级官员参与议政,给政事堂会议带来了生气和活力,给封建政治带来了新气象。政事堂合三省首长议事,减化了颁行的手续,从而政令制订迅速,执行便捷,提高了行政效率。
——摘引自魏向东《试论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
材料二
时军机之权,独峙于上,国家兴大兵役,特简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亲寄军要。……厥后海疆衅起,经略才望稍爽,权力渐微。粤难纠纷,首相督师,屡偾厥事,朝廷间用督抚董戎,多不辱命,犹复不制以文法,故能霈施魄力,自是权又移于督抚。同治中兴,光绪还都,皆其力也。
——引自赵尔巽《清史稿》
(1)阅读材料一,概括政事堂设立后的决策优势。结合所学,阐述为加强君主专制,中枢机构在宋朝的演变概况。(8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军机处决策机制的角度简述“军机之权,独峙于上”的观点。并分别从太平天国和八国联军侵华两个时期分析“权移于督抚”对清朝造成的影响。(6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为我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 件
1851年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8年 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
1906年 清政府预备立宪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任选材料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12分)(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16分)以下四幅地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以上四幅地图,提取地图信息,指出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8分)
(2)结合四幅地图和所学,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8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江机床厂
材料
创业奠基 1965年10月,1493名宁江创业者怀着建设大三线豪情,由南京机床厂内迁至都江堰,建立宁江机床厂。我国精密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由此诞生。 改革先锋 1978年10月,四川省委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宁江机床厂等六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率先突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禁区,全国首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直接销售产品的订货广告。至此,企业正式由单纯生产型走向了生产经营型。 改制转型 2006年10月,公司与宜宾普什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普什宁江公司。 “十五”时期,确定了产品方向:精密、高效、成套、智能化。产品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处于行业一流水平,成为国内用户替代进口产品的首选,倒逼国外进口同类机床大幅度降价,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 汇支出。
——摘编自杨青《宁江回忆》
结合材料,以“成功之路”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东营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A D C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A B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4分)
(1)优势:有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年轻官员的参与给封建政治带来新气象;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决策执行。(4分)
概况: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4分)
(2)观点: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或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2分)
影响: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造成中央权力下移;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4分)
【解析】(1)第一小问优势,据材料一“集议制度具有集思广益的长处……避免颁布错误的政令”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据材料一“减化了颁行的手续,从而政令制订迅速,执行便捷,提高了行政效率”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工作效率;据材料一“年轻的低级官员参与议政,给政事堂会议带来了生气和活力,给封建政治带来了新气象”结合所学得出年轻官员的参与给封建政治带来新气象;据材料一“政事堂合三省首长议事……从而政令制订迅速,执行便捷”结合所学得出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有利于决策执行。第二小问概况,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宋朝分割相权,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
(2)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二“时军机之权,独峙于上”结合所学得出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或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自是权又移于督抚”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造成中央权力下移;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17.【答案】(12分)示例:
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分)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具有渐进性。(1分)
两次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渐获得部分官僚及士人的认可,并被洋务派付诸行动,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进行“器物”变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宣告了通过“器物”以救亡图存道路的失败。(3分)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失败,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提出了效法日本,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走上“制度”救国之路,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绞杀下夭折。和平改变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但民主共和的果实最终被军阀所窃取。(3分)
1915年,袁世凯欲恢复帝制、复辟登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国民仍深陷于专制与愚昧的束缚中,于是积极引进西方启蒙思想,宣传民主、科学理念,以启迪民智、实现国人的思想变革,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中国的救亡图存道路上升到了“思想”层面。(3分)
总之,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分)
18.【答案】(16分)
(1)图1的地图信息:根据地主要在南方省界交接处,由此判断是国共对峙时期或工农武装割据时期。(2分)
图2的地图信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经过湖南、贵州、四川、甘肃到达陕北,由此判断是红军长征时期。(2分)
图3的地图信息: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由此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2分)
图4的地图信息:解放军三路进攻,渡过长江,歼灭国民党军队,由此判断是解放战争时期。(2分)
(2)分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起义受挫,毛泽东、朱德率队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2分)南方根据地的建立威胁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蒋介石派兵五次“围剿”。由于敌众我寡,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经过了爬雪山、过草地等多次艰难险阻,最后到达陕北,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分)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奉行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成为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2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决反击,进行三大战役取得了胜利。1949年4月,为了统一全国,中国共产党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19.【答案】(13分)
(一)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分)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1—2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3—4分)
(二)示例:
成功之路
6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尚未缓和,中苏关系恶化,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展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1965年宁江机床厂由南京机床厂内迁至都江堰。内迁促进了精密机床研发和生产基地的诞生,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分)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四川地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成为改革先锋。1979年宁江机床厂率先突破“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禁区,刊登订货广告。改革促进了企业向生产经营型转型,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提高了企业活力,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经验。(4分)
21世纪初,中国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006年,宁江机床厂合资办厂,在“十五”规划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引领了重工业进步的方向,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
总之,宁江机床厂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它的成功之路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见证,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分)
【解析】
首先,设置短文标题,据材料“1965年”“1978年”“2006年”并结合所学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得出标题。其次,从适应时代潮流的角度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进行说明,如国际方面,围绕1965年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尚未缓和,中苏关系也恶化,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较为严峻,改革开放后,中苏、中美关系都有变化等展开;国内方面,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等展开,促进了企业发展。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发展历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作答,从改革先锋、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结合发展结果推动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引领重工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