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2.如表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 )
封邑 侯名 初封户数 封国年限 封国废除时户数
酆(今河南境内) 萧何 8000户 约40年间 文帝20年 (公元前160年前) 26000户
柳丘(今河北境内) 戎赐 1000户 约60年间 景帝14年 (公元前143年前) 3000户
曲逆(今河北境内) 陈平 5000户 约70年间 武帝12年 (公元前130年前) 16000户
A.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3.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置羁縻诸州,……四夷之与中国通者甚众,……宜有以记其所从出。天宝中,玄宗问诸蕃国远近,鸿胪卿王忠嗣以西域图对,才十数国。其后贞元(德宗年号)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日。”唐政府这些举措( )
A.推动古代地图学的新发展 B.促使华夷同源共祖观念成为主流
C.提升了鸿胪寺的政治地位 D.有利于多元一体政治体系的形成
4.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一署,是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而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多员,是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长贰正官组成,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这一体制( )
A.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减少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体现了因俗而治特色
5.清代考据学传统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等,都有与近代科学方法相通之处。据此可知,清代考据学( )
A.继承发展了陆王心学 B.有利于思想解放学术发展
C.催生了中国近代科学 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
6.光绪二十四年“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反映出,戊戌新政( )
A.获得统治阶层大力支持 B.难以触动封建制度根本
C.践行了康梁的维新思想 D.侧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7.表是1926年前后黄冈全县流通货币的统计情况。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该时期
金属币 纸币
清末的银元、银两铜元;孙中山头像开国纪念银元;袁世凯头像银元;两湖巡阅使肖耀南头像纪念银元;各地铸造的大面额制元 中国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湖北官钱局发行的官票;商人们自印发行的市票等
A.金融市场具有开放性 B.经济发展资金储备充足
C.铸币印钞技术已普及 D.货币金融管理亟待加强
8. 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规定:“凡红军战士,家在白色区域的,以及新由白军中过来的,则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该举措旨在( )
A.壮大军队巩固根据地政权 B.适应民族斗争的现实需要
C.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
9.1929年,闽南国术团前往新加城、马来西亚等地巡回演出,华侨陈嘉庚为其赠送对联:“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这体现了( )
A.统一战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B.华侨成为救亡运动主体
C.体育精神内涵折射时代特征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0. 抗战期间,《义勇军进行曲》逐渐成为“最流行的抗战歌曲”。在1948年“反美运动”期间,中国民众将曲谱重新填词,改作《反美帝扶日进行曲》。随后国民政府出台“禁止广播不良歌曲”清单,《义勇军进行曲》名列其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破裂 B.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
C.国民党重视人民群众的要求 D.政府主导歌曲传唱程度
11.下表为1949-1952年东北地区推广新式农具时的若干现象。这反映出( )
现象1 尚志县北川村的3户单干户贷到新式农具后便自发组织起来共同耕种,他们说:“我要单干没工夫侍弄。这点地用新农具不值当。现在大家搭伙了”。
现象2 克山县民主村刘东海小组没有铲蹚机,怕天早没活做,下雨铲不过来,小组散2了伙,各干各的,小组负责人刘东海表示:“来年说什么也得弄两台铲蹚机。若不小组都没法领导了。
现象3 海伦县十七区禄生村王永珍互助组为了使用新式农具,由6户增加到11户。
A.农业机械化初步实现 B.农民积极响应新中国土地改革
C.社会主义改造经历曲折 D.生产力提高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12.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概况。据此分析,此表反映了中国
时间 概况
1950—1964 中国不但向遭到美国侵略的朝鲜和越南提供了大量援助,而且大力支援了其他正在进行反帝斗争的亚、非、拉国家
60年代中期以后 为了反对美国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侵略,反击苏联不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中国向大多数正在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了援助
70年代 中国不但向遭到苏联侵略或干涉的国家提供了援助,还支援了那些得不到苏联援助的民族解放组织
80年代 中国的第三世界政策转变为促进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A. 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B.对外援助受中美、中苏关系影响
C. 对外援助具有阶段特征 D.改革开放推动了外交空间的扩展
13. 在我国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1991年国家定价占36.0%,国家指导价占18.3%,市场调节价占45.7%;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分别为14.0%、4.9%,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1.1%。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C.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14.1981年,国务院批准在首都钢铁公司等八个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先后试行过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等做法;在企业内部,则逐步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有条件的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些做法( )
A.反映当时我国突破旧体制的尝试 B.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表明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D. 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5. 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B.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
16.罗马人对法律变动的态度极为谨慎。针对早期法律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执政官往往不重新颁布法律,而是通过对既有法律进行新的解释,或修订已有的法律来解决新的问题,这又导致了司法和行政相混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给予了一些专业法学家所谓的“解答特权”。这体现了古罗马( )
A.强调司法独立的重要性 B.注重维护法律权威
C.以法治推动帝国的扩张 D.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之际,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这使得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唐代及其以前,天子只能和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罢黜天子。而宋代时,世家大族衰落,政治权力全归天子所有,天子地位得到巩固,可以随意支配官员。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佛、道、儒等诸家思想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宋以后的文化精神及动态趋向单纯与收敛。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材料二
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变革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认识。(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
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后发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赶超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理想路径是从技术引进开始,历经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最终实现自主性原始创新。图2是作者绘制的后发国家实现自立自强的模型图。
图2
——摘编自周代数等《迈向科技自立自强》
结合相关历史知识,紧扣图2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
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6分)
历史月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D C D A B B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D C B A D A
17【答案】(12分)
【答案】(12分)
(1)(6分)表现:经济上,土地私有制发展,部曲制变为租佃制;社会结构上,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瓦解;政治上,由贵族政治体制转向君主专制独裁制(或答文官政治、文人社会地位高);文化上,由复杂进取转向单纯与收敛(或文化平民化、世俗化)(任选三点共6分)。
(2)(共6分)阶段(4分):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4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或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结束);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4分)
认识(2分):社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化改革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政府应当积极主导社会转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18. 【答案】(15)
(1)(6分)相同:①政府积极扶持;②学习他国制糖技术;③重视甘蔗等制糖原料的供应(或原料基地建设);④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任选三点6分)
(2)(共9分)结局(3分):①中国制糖业发展成效很小;②近代以后日本制糖业发展迅速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3分,任意一点3分)
启示(6分):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②技术创新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③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④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任意三点6分)
19. (12分)
示例一
论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西方技术引进经历了从跟随型创新到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开放。
对外开放初期,我国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填补了我国技术与生产领域的空白。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开始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行模仿和优化,逐渐成为制造大国,在汽车与船舶制造、高铁、航天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在移动通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跨越性发展。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以高速度发展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技术引进起了巨大推进作用。反之,无论闭门造车还是单纯引进技术,放弃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则不利于长远发展。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术引进经历了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上中苏关系友好,中国从苏联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关系改善,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国内市场广阔等优势,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并进行拆解、实验、仿制,逐渐在一些高技术产业领域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但长期的引进和模仿容易形成技术依赖。新世纪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逐渐缩小,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同时由于发达国家技术管制,复制模仿成本增加、风险增大,于是转向自主创新。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移动通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实现跨越性发展。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聚集科研人才、增加研发资金,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更加适应中国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
(其他论题,如二战后日本、战后东亚等也可得分。)
20. 【答案】(13分)
(1)(共7分)表现(4分):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任意两点4分)。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任意两点3分)
(2)(共6分)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任意一点2分)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任意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