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商代金文中有一批象形文字取象于二里头时期的器物,说
明这些文字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出现,并以类似于“活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商代文字中。这反映出华夏早期文明发展延
续也体现在夏商文字的传续发展中,故D项正确。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或金文,而非甲骨文,枚排除A项:礼乐制
度产生于西周,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文明一脉相承,故排除C项。
2.B考查汉朝边疆治理及丝路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通过军事力量打通了
东西方交通要道,并建立了控制西域的军镇要塞,为丝绸之路开通和中西方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军事保障,故B项正
确。汉初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故排除C项:D项表述“确
保了”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A考查唐朝政府对城市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
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刷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而不用经过商品交换。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
官府手工业生产,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排除C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故排除。
4,B考查宋代理学。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隋唐以来,人们的血缘关系松驰,以致血缘宗亲观念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人心
浇漓。为了解决地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至亲相残的激烈冲突,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张载力倡重建宗法制,“立宗子法”。
他强调宗法制能“敬宗收族”,强化伦常观念,培养人们的封建道德意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只有家族稳固
了,才能谈得上国家的稳固。所以宗法制通过维系家族组织,又对稳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世族制度
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宗法管理社会,而非道德理性、重视世俗社会
的教化,故排除C、D两项。
5.C考查清朝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
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
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结合“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清朝限制
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抑商政策因时局而
改变,故排除B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故排除D项。
6.D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1814年,英国兵船已经出现在中国海面,拘捕美国商船,侵犯中国领海主权
和司法主权,但是中国封建朝廷和地方官吏不去揭露英国的侵略本质,不雏护主权的尊严,却要坚持对外国的“蛮夷”称
呼,坚持在外事交往中“上对下”的口吻,仍然按照传统朝贡体系宗藩关系处理中英美之间的纠纷,这反映出当时传统夷
夏观念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外国军舰及兵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只
涉及部分地方官员,没有涉及整体国人的看法,故排除B项:清中央权力下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故排除C顶。
7.C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期以后,生产的商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市场调节、价值规律的影响,创办
的民用企业起初采用的是报请上偷批准的官办方式,但后来基本上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及其生产方式,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
地位,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巨变,故排除A项;洋务民用企业起源于洋务军工生产对资金、原料等的需要,故排除B项:
清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在甲午战后,故排除D项。
8.B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是专制统治就必须推翻,由此说明革
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抗战时期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从革命方向与指导思
想看,它不同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故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三民主义中民权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
题,故排除D项
9,C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制。
以“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为基本原侧,材料中的信息反映出这一原则既照顾到了贫苦群众的生活,又兼顾其
他阶层的利益,而且随着累进税制的推行,税率大大降低,这有利于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从而适应了抗日战争形
势的需要,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一1927年,这与材料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项;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减租减息政策,故排除D项。
10.A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即2012年以来中国“谋势”“塑势”,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
的重要一环是在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其表现有积极打造三大对外开放新平台,
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贸区建设,并持续改善国内投融资环境,如:大幅放开市场准人、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等,故A项正确。世贸组织的规则并非是中国单方面可以去完善的,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全
方位外交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逐渐产生并成熟的,故排除C项;无敌国、不结盟外交是在改革开放
后实施的,故排除D项。
11.B考查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横向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在具有多样性特点的
同时,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的功能。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并行不悖的,文明之间相互
影响,故B项正确,排除A项。“同源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指南针、火药和纸”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成果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新教材一1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纲要》上、《纲要》下第1一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据殷墟考古发现,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玉器以及陶礼器
等器物风格接近(如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爵
高
尊
头
花
青铜
铭文
二里头出土器物与商代“器物字”
A.甲骨文取象于二里头文化
B.礼乐制度已经产生
C.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D.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2.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
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炸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
这些举措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新教材一工
0000000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弧的政治稳定
3.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
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
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则事无不治。”这表明张载主张
A.建立世族制度
B.运用宗法治理社会
C.推崇道德理性
D.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5.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
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
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6.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竞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
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蛮夷”等。清朝地方官答复:“‘蛮夷'
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这反映出当时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
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
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7.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铜、铁、术、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
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
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圳,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
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喇
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
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8.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婴民族革命:不感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同时他又强调:“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米,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由此可知,孙中山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
新教材一L
可只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