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特点。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商代金文中有一批象形文字取象于二里头时期的器物,说
明这些文字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出现,并以类似于“活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商代文字中。这反映出华夏早期文明发展延
续也体现在夏商文字的传续发展中,故D项正确。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铭文或金文,而非甲骨文,故排除A项:礼乐制
度产生于西周,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文明一脉相承,故排除C项。
2.B考查汉朝边疆治理及丝路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通过军事力量打通了
东西方交通要道,并建立了控制西域的军镇要塞,为丝绸之路开通和中西方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军事保障,故B项正
确。汉初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故排除C项;D项表述“确
保了”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3.A考查唐朝政府对城市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
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刷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而不用经过商品交换。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
官府手工业生产,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排除C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故排除。
4.B考查宋代理学。根据材料可知,魏晋隋唐以来,人们的血缘关系松驰,以致血缘宗亲观念淡薄,造成世风日下,人心
浇漓。为了解决地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至亲相残的激烈冲突,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张载力倡重建宗法制,“立宗子法”。
他强调宗法制能“敬宗收族”,强化伦常观念,培养人们的封建道德意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只有家族稳固
了,才能谈得上国家的稳固。所以宗法制通过维系家族组织,又对稳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故B项正确。世族制度
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运用宗法管理社会,而非道德理性、重视世俗社会
的教化,故排除C、D两项
5.C考查清朝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
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
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结合“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清朝限制
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抑商政策因时局而
改变,故排除B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故排除D项。
6.D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1814年,英国兵船已经出现在中国海面,拘捕美国商船,侵犯中国领海主权
和司法主权,但是中国封建朝廷和地方官吏不去揭露英国的侵略本质,不维护主权的尊亚,却要坚特对外国的“蛮夷”称
呼,坚持在外事交往中“上对下”的口吻,仍然按照传统朝贡体系宗藩关系处理中英美之间的纠纷,这反映出当时传统夷
夏观念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外国军舰及兵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只
涉及部分地方官员,没有涉及整体国人的看法,故排除B项:清中央权力下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故排除C项。
7.C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期以后,生产的商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市场调节、价值规律的影响,创办
的民用企业起初采用的是报请上谕批准的官办方式,但后来基本上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及其生产方式,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
地位,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巨变,故排除A项;洋务民用企业起源于洋务军工生产对资金、原料等的需要,故排除B项;
清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在甲午战后,故排除D项。
8.B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是专制统治就必须推翻,由此说明革
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抗战时期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从革命方向与指导思
想看,它不同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故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三民主义中民权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
题,故排除D项。
9.C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像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制。
以“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为基本原则,材料中的信息反映出这一原则既照顾到了贫苦群众的生活,又兼顾其
他阶层的利益,而且随着累进税制的推行,税率大大降低,这有利于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从而适应了抗日战争形
势的需要,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这与材料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项: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减租减息政策,故排除D项。
10.A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即2012年以来中国“谋势”“塑势”,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
的重要一环是在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其表现有积极打造三大对外开放新平台,
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贸区建设,并持续改善国内投融资环境,如:大幅放开市场准人、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等,故A项正确。世贸组织的规则并非是中国单方面可以去完善的,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全
方位外交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逐渐产生并成熟的,故排除C项:无敌国,不结盟外交是在改革开放
后实施的,故排除D顶
11.B考查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横向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在具有多样性特点的
同时,也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的功能。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并行不悖的,文明之间相互
影响,故B项正确,排除A项。“同源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指南针、火药和纸”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成果,
而中国不是地中海区域国家,地中海也没有导致两岸的文化差异,故排除D项,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第1贞(共2贞)】
X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届第一学年高三联考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是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纲要》上、《纲要》下第1-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殷墟考古发现,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玉器以及陶礼器等器物风格接近(如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甲骨文取象于二里头文化 B.礼乐制度已经产生
C.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D.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2.公元前 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3.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 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 则事无不治,”这表明张载主张( )
A.建立世族制度 B.运用宗法治理社会
C.推崇道德理性 D.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5.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面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6.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蛮夷”等。清朝地方官答复:“蛮夷’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 ”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 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 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7.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钢、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
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 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8.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同时他又强调:“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由此可知,孙中山( )
A.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认为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
C.明确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 D.指出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
9.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推行统一累进制,以“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为基本原则。下表是该边区1942~1944年累进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壮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适应了民族革命形势的需要 D.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顺利实施
10.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既要突出“随势”和“顺势”,又要强调“谋势”和“塑势”,不断拓展战略远见,坚持战略底线,提升战略自信,强调战略运筹,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改善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要一环的是( )
A.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B.完善世贸组织的规则
C.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 D.无敌国外交观念形成
11.有学者说:“东方民族的阿拉伯数字、指南针、火药和纸等,曾给西方文明以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文明与西方长达数世纪的交流,给中世纪欧洲在数学、科学、医药和农业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不同类型的文明,既有其独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又有许多人类共同的东西。”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文明碰撞促进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B.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元性并行不悖
C.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同源性 D.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12.公元前18世纪,某部法典的前言宣称:“安努和恩利尔(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神灵)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发扬正义于世,翦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当尔杜克命令我统治万民……使我公道有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这一规定( )
A.宣示了古巴比伦王权的至尊地位 B.突出了亚述帝国战无不胜的成就
C.揭示了埃及占据两河流域的事实 D.表明两河流域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13.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人初到埃及时有他们自己的神祇和宗教信仰,但很快某些希腊神与埃及神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三位一体:在亚洲,波斯、中亚的阿纳西塔神与希腊神阿芙萝黛蒂也时常融为一体。这样,东方各民族宗教在衰落中逐渐出现世界主义的特征。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A.首次沟通了欧亚两大文明 B.促进了古埃及文化的传播
C.有利于中东基督教的形成 D.推动了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14.以市民法为起点,因最高裁判官法和万民法而得以发展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具有保守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 B.适应了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需求
C.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地中海世界商贸文化认同
15.从11世纪起,西欧主教管辖的城镇首先成为市民阶层斗争的舞台……城市为了争取自治权而与封建领主斗争时,往往把国王当作争端仲裁者。市民进入政治舞台削弱了封建国家的契约关系原则而有利于君主国家的专制原则。这说明当时西欧市民阶层的斗争( )
A.使城市获得了真正的自治权 B.削弱了城市市民的基督教信仰
C.解除了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 D.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6.下表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 )
A.A.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维护了武士集团利益 D.削弱了幕府将军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古蜀人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丰富治水经验和水利工程技术,就没有后世的都江堰。这也是成都平原农业经济开发四五千年,成都城市历经3000 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即使是商代古蜀第一大城市三星堆,其遗址中也有被洪水冲刷过的痕迹;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爆发洪水往往是在每年的4~6月,那时,春季谷物已经收获了。成都平原雨量充沛,而美索不达米亚一年中有8个月基本无降雨。因此,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地的灌溉系统各有侧重。乌鲁克、乌尔都曾经是平原上最大的城邦,先后称雄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它们也尝到了土壤盐碱化的恶果。与此相对应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中部、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有天然的排水条件,而且,北部山地有足够的降雨,基本不需要灌溉,这使得巴比伦、尼尼微等“后起之秀”逐渐超越南部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线上最重要的城市。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侧重点不同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西方近代文化以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渐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一些传统的部门和学科或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而逐渐衰落,或接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向现代部门和学科转化;西方的一些新部门和新学科开始传入中国,并最终得到确立和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部门和学科体系。
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 三是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
——摘编自郑大华等《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847年,熟习外文的林钺被聘为美国中文翻译到美国旅居一年。归国后,他将所见所闻写进了《西海纪游草》,成为“近代中国人用来测量外部世界大海的第一只贝壳”。王韬有两年多的欧洲漫游生活,又应日本友人之邀“作东瀛之游”,留下了两部纪行之书,即《漫游随录》和《扶桑游记》。1872~1875年,詹天佑等 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风气一开,到海外修学旅游的人渐渐增多,其中既有公费,也有自费,至五四运动时人数达4万多人。修学旅游的目的地,按照时间的先后分别是:洋务运动时期到欧美;20世纪初多赴日本;清末民初赴美达到高潮;五四运动时期多为法国。清政府于 1868年向西方国家派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旅游团,先后游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清政府第一次派政府官员出国进行科技考察旅游始于1879年。在“欧游”的 20多个月中,徐建寅参观、考察了80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200项工艺、设备、管理方法,留下了一部堪称科技考察报告的《欧游杂录》。同时,徐建寅欧洲之行的另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订购铁甲”,即装甲战列舰,系当时海军的主力舰种。1887年,清政府指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被保荐的75人进行考试,取28名,皇帝朱笔圈出12人分赴东、西两洋旅游。第一名傅云龙于1887年9月出游,参观游览了日本、美国、加拿大、秘鲁、巴西、古巴等国,用图和表的方式分别记述各国国纪、职官、外交、政事、文学、兵制、考工、河渠等状况。1903年张之洞等根据慈禧太后的指示,拟定了奖励政府官员出国旅游的办法,规定“游历之宗旨,以能考察其内政、外交、海陆军备、农工商各项实业,及其章程办法为要义”。 ——摘编自马晓京《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因素,并概括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境旅游活动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材料二
“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贸之城,更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所在”。不过,它代表的不再是希腊正教的拜占庭文明,而是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文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被认为是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的前奏。 ——摘编自刘义《帝国更替与文明兴衰-全球史上的1453年》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共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主要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