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大联考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99年,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学者们成功释读了大多数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其中绝大多数与其后的甲骨文相对应(如表1所示)。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夏朝文化的历史遗存甚为丰富B.二里头陶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C.二里头陶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D.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
2.战国时期,国君不仅要求臣下忠君且注重孝亲,还对臣下任官者设有控制或监察系统,以保证臣下的忠诚及施政质量。这表明战国时期
A.中央集权制得到完善B.君主专制在逐步确立
C.儒家思想被广泛采用D.监察制度形成了体系
3.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就有“义”的倾向,只不过常常被“利”所蔽而已,人生在世最高的理想境界即“人道”,而“人道”应当是经过自觉调整的,“乐而不乱,复而不厌”,所以要“陶冶而成之”。由此可知,董仲舒
A.重视人的道德伦理教化B.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C.强调维护封建纲常伦理D.主张抑制人的正常需求
4.《南史·沈庆之传》记载,沈庆之在常湖立园舍,“广开田园之业”,每指地语人曰:钱尽此来。西晋太子洗马江统愤然感叹道:“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A.豪强地主干扰市场的发展B.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
C.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D.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
5.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6.图1所示为河北出土的南宋时期定窑等瓷器地点数量变化情况。考古学者还在曾经的南宋境内的一些地点发现了多种金代瓷器,如湖北麻城上马石村宋墓中有陕西耀州瓷和河北磁州瓷等出土;出土金代瓷器的地点还伴随出土了青白釉、(浙江)龙泉窑等南方烧制的瓷器。这可用于印证
A.政局动荡影响北方制瓷业的发展 B.南北对峙下物质文化交流密切
C.北方制瓷业水平逐步超过南方 D.定窑瓷器成为南方墓葬首要选择
7.周、汉、隋、唐等朝代推行过两都制,即一个为政治中心,一个为经济中心。而元朝的两都则都是政治中心,上都是连接漠北的咽喉,大都则是遥控中原之要地,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据此可知,元代两都制
A.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B.缘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前朝
C.意在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D.保留了浓厚的草原民族习俗
8.图2为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卖眼药图》。该作品
A.描绘了商品交易的场景
B.凸显了浪漫主义的绘画风格
C.记录了宋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D.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9.明代中叶,明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明武宗亲近刘瑾等人,不理朝政,司礼监太监王岳等即联合阁部大臣,极力劝谏,并欲重惩刘瑾等。这些现象缘于明代
A.君相矛盾日益凸显B.宦官专权现象突出
C.集权体制走向衰落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0.表2所示为清代早期部分儒生对君臣关系的省思。这些省思
A.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促成了封建等级制度瓦解D.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1.1854年,英商谈到当时的中英贸易时说:“如果进口业务(将英货运销中国口岸)继续同近期一样……我们的贸易逆差将达三四百万英镑。这项赤字需要通过进口银锭弥补。”这一状况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动因 D.促进传统手工业的繁荣
12.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指出:“在中国这块活的化石上,就开始闹革命了。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因为在东方各国,我们经常看到社会基础不动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不断更迭的情形。”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
C.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13.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已有200万人左右,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天津、青岛、济南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这一状况
A.反映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B.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基础
C.孕育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力量
D.表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14.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
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
15.1931年12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规定对于资本家的企业和手工业,仍“保留在旧业主手中”的,由工人监督生产,尚不实行国有;商业方面,不应干涉经常的商品市场关系。这些做法
A.孤立了国民党统治集团B.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D.利于保证中央苏区物资供应
16.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革命理论肃清政治斗争之意识案》,为使“民族斗争意识消灭政治斗争意识”,决议制定了多项宣传“民族统一阵线”的措施。国民党的这一提案旨在
A.与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B.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
C.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较为一致的看法。当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据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久以来宋朝“积弱”说流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坚持哪些原则。(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摘编自陈昆、李志试《财政压力、货币超发与明代宝钞制度》
材料二
嘉靖时期的吏部左侍郎新学颜认为白银“寒之不可衣,饥之不可食”,其与钢钱、海肥(一种贝壳,在云南被用作货币)用于流通计价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顾炎武分析了流通货币从铜钱经纸钞最后演变为白银的动态过程,“钞法之兴,因于前代,未以银为币而患(铜)钱之重,乃立此法”“今日上下皆银,轻装易致,而纸币自无所用。故洪武初欲行钞法,至禁民间行使金银,以奸恶论而卒不能行。及乎后代,银日盛而钞日微,势不两行,灼然易见”。
——摘编自徐永辰《晚明时期货币思想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宝钞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靳学颜、顾炎武对明代货币改革的看法。(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919年12月发表的《新思溯的意义》一文中,胡适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总表示对于旧有学术思想的一种不满意,和对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觉悟”。对于胡适而言,“评判的态度”仅仅针对传统学术,并不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不过,作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精神,评判的态度显然会指向现代世界的所有方面。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一切价值、关系都将被重估。其实,胡适本人在举例说明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的公共精神时,已经涉及对于一些现代性状况的评判,诸如有关政府与无政府、财产公有与私有的讨论,皆是对于现代中国问题的评判与反思。五四时代是一个评判的时代。
—摘编自韩琛《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
材料二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主张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1932年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规定:“各地方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及革命的遗迹,应由当地政府投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手工业,毛泽东亲自在1956年作出批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摘编自付健行《中国共产党对科学传统文化观的认知与践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三十年中国“过渡时代”的表现并简析新文化运动是“一个评判的时代”的含义。(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的举措。(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维新思潮的兴起与衰退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早期维新思潮;甲午战争之后到戊戌变法失败期间的成熟时期的维新思潮;戊戌变法失败后走向衰落中的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本身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是体现继承与超越关系的一个环节,而维新思潮的演变过程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推进中继承与超越关系上的一个链条。
——摘编自吴海红《继承与超越——从维新思潮的演变看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字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陶文中的刻画符号绝大多数与之后的甲骨文相对应,表中二里头陶文中的这两个符号,从结构上看,它是“井”的象形字或会意字,与甲骨文中的“井”互相对应,这反映出文字的发展与变化关系,表明甲骨文是文字衍化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材料未体现其遗存的丰富性,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二里头陶文是成熟的文字,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二里头陶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排除C项。
2.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国君一方面对君臣关系进行了详细规定,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套官员监察体系加强对官员的控制,这表明此时期君主专制在逐步确立,故选B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尚处在形成中,还谈不上完善,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并未被广泛采纳,故排除C项;战国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故排除D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非善非恶,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义”的倾向,但是容易被利欲所污染,因此要强化人的伦理道德教化,故选A项;董仲舒并不认为人性是“恶”的,故排除B项;材料中主张陶冶人性,而并不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董仲舒要抑制人的正常需求,故排除D项。
4.C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大地庄园主把自己庄园内的农产品投放市场,而且这种现象自秦汉以来日渐普遍,这表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故选C项;处公侯之尊的这些群体并不都属于豪强地主,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商业政策发生了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表明经济作物的种植蔚然成风,故排除D项。
5.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赋税政策的变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唐代中期,政府将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送往京城,这一变化有助于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故选D项;财政政策的变化并不是造成藩镇势力坐大的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未显示出赋税中实物税比重的变化,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显示出财政政策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故排除C项。
6.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北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南宋中后期,河北出现了来自北方的定窑、磁州窑系瓷器、耀州窑系瓷器、钧窑瓷器等且数量增多,说明北方制瓷业的恢复发展;在南宋境内的一些地点发现多种金代瓷器,出土金代瓷器的地点还伴随出土了带有南方色彩的青白釉、龙泉窑等本土瓷器,这说明南宋中后期,不论是宋、金之间,还是宋境内部的瓷器交流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故选B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南北方数据的比较,C项缺乏材料依据,故排除C项;图中的瓷器遗址不一定都是墓葬,故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大一统格局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元代的两都制不同于此前中原王朝的两都,元代的两都都是政治中心,而且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说明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故选C项;元代的两都制并未都继承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故排除A项;元代两都都是政治中心并不表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落后于前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表明两都制是草原民族习俗,故排除D项。
8.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宋代《卖眼药图》刻画了商品交易的场景,体现出宋代商品市场的活跃,故选A项;材料所示绘画并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绘画风格,故排除B项;这幅画只记录了一个静态的场景,而非动态的过程,故排除C项;这幅画属于风俗画,故排除D项。
9.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明代君主的行为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只存在一些非正式性行为的进谏,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材料中司礼监太监“死拒不从”“极力劝谏”也是缘于专制皇权的强化,故选D项;明代中叶不存在宰相,故排除A项;宦官专权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现象的缘由,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集权体制的衰落,故排除C项。
10.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这些儒生否定天子的神圣性,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明末清初思想家并未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排除B项;这些言论并未促成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故排除C项;这些言论只是否认了君臣伦理,并未全盘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故排除D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854年中英贸易逆差将达三四百万英镑,而且还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动因,故选C项;自然经济的解体并未因为中英之间贸易逆差的增加而强化,故排除A项;虽然中英贸易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是西方并未改变对中国的商品倾销,故排除B项;虽然中英贸易逆差在增加,但是英国的商品倾销依然大量存在,这使得传统手工业进一步解体,故排除D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基础不动的情况下而夺取到政治上层建筑,这表明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并未使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带有浓厚的旧式农民起义特征,故选B项;马克思并未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故排除A项;马克思并未强调太平天国反侵略的效果,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太平天国对社会转型的作用,故排除D项。
13.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到1919年前已达200万人,数量增加速度快且人口非常集中,这表明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民主革命的发展积蓄了新力量,故选C项;材料表明工人阶级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既有轻工业,也有重工业,无法得出以轻工业为主的结论,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强调的是工人力量的发展,不涉及动摇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根基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表明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但无法看出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故排除D项。
14.B【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主张变革政治体制,剥夺君主的权力,甚至要建立起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这表明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故选B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君主立宪政体更符合国情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认可革命派的主张,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故排除D项。
15.D【解析】本题考查中共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1931年中央苏区发布决定,对苏区的私有企业和手工业、商业实行支持的政策,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保障苏区的物质供应,故选D项;这一做法只是针对苏区而言的,并不能孤立国民党统治集团,故排除A项;这一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故排除B项;苏区地区并不存在官僚资本,故排除C项。
16.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国民党为使“民族斗争意识消灭政治斗争意识”,制定了多项宣传“民族统一阵线”的办法,这主要是为了塑造政府积极抗战的形象,故选C项;材料中的国民党要求以“民族斗争意识消灭政治斗争意识”,故排除A项;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始终存在,这一举措并不能消除,故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纲领,故排除D项。
17.(1)原因: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中,宋朝多以失败结束;传统观念的影响;宋朝未能实现大一统;北宋和南宋均被金、元灭亡;在与辽、西夏、金和元的交往中,宋朝(特别是南宋)常常扮演赔款、退让和求和等角色;反思政治得失垂训后世的传统治史原则;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影响了国人对历史的认识。(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原则: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避免历史偏见,树立客观的研究立场;拓展历史视野,多视角、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问题:宝钞不断贬值,通货膨胀严重。(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抑商意识浓厚,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政府滥发纸币);宝钞缺乏储备金作为保障;财政困难加剧;宝钞信用度下降;白银使用日益广泛;贵金属资源的匮乏。(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评析:
靳学颜认为白银作为货币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白银的使用不关系百姓的民生,因此用作流通和铜钱的价值相差不大。靳学颜否认了白银作为官方货币的必要性,无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观点带有浓厚的重农抑商色彩。(4分)
顾炎武认为白银作为货币轻便,利于商品交易的进行,与宝钞相比,白银的通行优势更加明显。顾炎武的观点顺应了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充分彰显了顾炎武工商皆本的思想,对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4分)
19.(1)表现:政治上,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复辟帝制,政治体制不稳定,北洋军阀与革命党人开展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斗争;文化上,尊孔复古逆流盛行,启蒙思想传播;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是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6分)
含义: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评价:促进了对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团结了各方力量进行革命与建设。(4分)
20.示例
论题: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分)
阐述:19世纪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范围的扩大,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和士人群体的爱国情怀等多种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士人群体。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宣扬近代早期的民族主义、重商思想和民主观念,反映了新的社会群体要求抵御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政制改革、实现民富国强的强烈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8分)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维新士人群体的兴起,是中国社会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